发挥生物学科特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时间:2023-01-02 18:05:04 浏览量: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生物学科特点,总结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生物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却显得相对滞后,例如道德水平低下、伦理意识淡薄,以及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弱化[1]。所以,当前教育改革一再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及可塑性强,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他们大部分的教育来自于学校,可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教师有时不得不将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学生只能每天生活在书山题海中,导致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完全被忽视。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弱化、伦理道德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一系列人文素质低下问题,这些现象都使我们强烈感受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1 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现

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的一代新青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2]。同时,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强调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从中可以感受到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中,既要强调教育的科学价值,又要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它关注人的人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通过潜移默化培养人的精神与情感领域[4]。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是研究生命和生命现象与规律,以及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与人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堂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生物教师应该注重学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还能提升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

2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2.1 强调生态和谐,开展生态德育培养。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文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爱护环境、尊重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这三个要素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生态才能平衡,自然才能长远的供人类享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相应的文明行为习惯[5]。如果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一定的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仅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避免了形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发展的思想行为,从而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物学科应担负此重任,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通过对生态道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新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设置了许多有关生态德育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以通过组织对“温室效应”“酸雨”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这生物学知识,还能够认识到人类的不良习惯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损坏,从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内容中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以及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成就,但是教师在介绍时应该更加强调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一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全人类生存环境的胸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意识。

2.2 注重科学发现史,体会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会科学精神与态度,并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忽视了科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使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得不到发展[6]。生物学的每个发现都是一部曲折而漫长的科学发现史,在现行的生物教材中编写了丰富的生物科学史。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酶的发现历程”“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内容。教师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发现史,将其作为传递生物科学知识的载体的同时将科学家在进行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敢于质疑、用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加以强调,从而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探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讲细胞学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代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故事,使学生体会到细胞学说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次,高中生物教材中许多精心设计的栏目都蕴含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极佳素材,如每一本教材首页的“科学家访谈”、引出新课的“问题探讨”、介绍科学家的“科学家的故事”,以及进行STS教育的“科学·技术·社会”。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强调人文精神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家治学严谨、不畏艰辛、敢于实践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3 挖掘生物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植物世界,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动物世界,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着独特的美感,都散发着美的光芒,这给生物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生命体内部及生命与生命之间奇特奥妙的生命现象都展示着生物的形态结构之美、生理生态之美。因此,生物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加入了美轮美奂的植物图片,动物图片、风景图片以及精致优美的诗词歌赋,以图文代字,使学生在一种充满自然美的情境下探索生命的奥秘,体会生命美感。例如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节的首页,写着“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这短短几句富有意境的话语配上有白色花朵的绿色风景图便展示出个体的生命现象,继而引出细胞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情境下,产生探究生物生命历程的强烈兴趣。类似的美育因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各种细胞器结构模式图、DNA双螺旋结构图展现了生命的形态结构之美;物质扩膜运输、呼吸与光合作用展现了生理过程之美;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调节展现了生态之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每个科学实验则展现了科研之美。当然,要想充分利用这些美育因素,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将这些美育素材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2.4 介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因此,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生物教材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内容。古往今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通过介绍他们的伟大成就,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国奉献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进生物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讲解蛋白质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成为世界上首次合成人工蛋白质的国家;以及在讲解杂交育种内容时,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为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短缺问题而做出的伟大贡献,强调他们能够取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除了与他们刻苦钻研、敢于探索创新、治学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关外,还因为他们具有一颗致力促进祖国发展的爱国之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以鼓励自己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也能有所成就有所创造,为祖国的美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2.5 正确看待科学技术,树立伦理道德观念。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道德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些知识和方法,如何影响社会。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伦理道德观念的人能够利用其为人类造福,而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人可能会因对其不正确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生命科学技术与我们自身及社会的联系都更为直接密切,由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所衍生的生命伦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介绍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其可能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7]。例如必修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节中在介绍DNA指纹法技术在现代刑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DNA亲子鉴定技术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还能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角度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除此之外,选修三第四章用一个专题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展示各种媒体对其争相报道,这都体现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领悟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所在,还能引导学生树立伦理道德观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要想真正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存在这种理念,如何实施这种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以及随时收集有关的时事资讯,找出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科学知识教育之中,自觉、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切记简单地进行说教,以防喧宾夺主、顾此失彼,忽视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单纯地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赵讳障.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教育革新[J].教育革新,2004,(4):10.

[2]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学科教育,2001,(07):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9.

[4]包丽萍,孟丽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团.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87-88.

[5]熊玉坤.论生态道德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55-57.

[6]刘满希.努力发掘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人文价值[J].生物学教学,2007,32(6):41-43.

[7]吴海睿.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8-29.

推荐访问:提高学生 学科 人文 发挥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