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探索

时间:2022-12-13 20:05:02 浏览量:

事实证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独立而又互相综合起来完成的。因此,认真研究、瞄准、抓好各门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现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一、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评价人物,是历史教学的功能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智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为历史教师,注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抓住了历史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结合点。

历史演变的舞台瞬息万变,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一个接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令人目不暇接。对历史长河中这么多的人和事,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认识、分析、评价他(它)们,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思想水准来看,要他们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有较大难度,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以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教给学生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即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障碍,是爱国还是卖国,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压迫人民。二是教给学生两分法。对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肯定还是否定,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必须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评价林则徐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英国侵略中国的史实,充分肯定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都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祖国主权的正义行动,因此,他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英雄。对岳飞的评价,教师则引导学生从两方面看他。一方面他曾镇压过杨么起义,这是他一生中的缺陷;另一方面他坚决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这是他一生中的主流,因此,他是一位永远受到人民尊敬的杰出抗金将领。又例如对李鸿章的评价,引导学生既看到他镇压太平天国,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的历史罪恶,又看到他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倡导和建立了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这些都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李鸿章的历史功绩。但对那拉氏、袁世凯之流的评价,则依据史实给予完全否定,并对其卖国罪行加以充分的揭露。通过持续地对历史人物的观察分析训练,使学生们逐步认识到: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的作法,都是片面的;用现代眼光看待历史事物也是错误的。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评价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智能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运用导语启发学生。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提问上一节或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转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比如,讲《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设问两个问题:(1)战国七雄是指哪些国家?七国混战形势下人民的遭遇和要求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经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小结指出,七国之间的长期割剧混战,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导入新课,不仅使教学的新旧内容有机自然衔接,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就开始了积极思维。

2、运用联系法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讲课既能一环扣紧一环,又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结合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做到温故知新。如讲《劫难中的抗争》时,教师可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

历史事件在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教师讲新课前,可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问: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怎样?继而引导学生看课本地图,并找出五口通商的地点,明确通商口岸仅限于东南沿海。导入新课后,阐明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后就再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新课讲完后,可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深入?”启发学生从两次战争的原因、时间、规模、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联系、比较、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作补充说明。这样做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弄清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设问,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形成历史概念,明确历史的本质。如讲《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教师可问学生:“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异同点?启发学生从爆发的原因、采取的革命措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把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比较,把五卅运动开始的反帝斗争高潮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作比较,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始动脑筋,回答课本上难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既深化了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

4、运用归纳法启发学生。这种方法可在讲完一个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多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这对培养和发展智能大有好处。如讲完《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后,教师即可提问:“为什么说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用一系列史实进行归纳论证,列举1789年7月14日,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制宪会议制定颁布《人权宣言》;摧毁法国封建制度的系列举措;涌现的许多政治家和风云人物等。在学生看书回答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这样通过具体史实的归纳分析,从而得出“法国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的结论。时间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

有人认为,历史课讲的都是过去的事,与现实生活无关,这是完全错误的。历史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有矛盾的,尤其存在着时代的阶级的差别。我们绝对不能把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历史和现实是有联系的,有统一的一面。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是昨天和前天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而明天的中国与世界又是昨天和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延续。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既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是有规律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

的。通过历史课教学,教育与启发学生

认识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过程。一个国家在某一个对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也要符合国情,要有历史的根据。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对有关内容重点讲述或予以引伸和点拨,为我们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提供充实的历史根据,这对学生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现,是人们在千百年历史长河里形成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把历史与现实统—起来,这样,历史就可以变成现实,促使学生献身于振兴祖国的拼搏之中。

仅从以上所述就不难看出,历史教学联系现实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并且对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发展智能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当今新形式下,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代新人,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发挥“鉴往知来”、“古为今用”的作用,为提高学生良好的素质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努力:

1、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浓厚感情和拼搏精神。如教中国近代史(八年纪上册),我根据侵略战争和革命高潮迭起的内容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与战争的性质,政党和团体的性质、革命与战争的胜利或失败的原因,革命与战争中英烈、仁人志士的事迹。这样,使学生明确地看到,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据,它的来龙去脉就在中国近代史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科学结论。—个同学在黑板报稿里写道:“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血和泪,令人伤痛和悲愤;同时,它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侵略、争取解放的火与剑的交响乐,令人振奋和激昂。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拿出先辈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气概,为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奋力拼搏”。

2、强化学生的改革开放意识。为了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有时也可以在不损害教材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比如讲《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电气时代的来临》、《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等内容,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上,这样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有助于认识目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在介绍帝国主义国家时,指出当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赶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迅速成为亚洲强国,再简明地联系我国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对改革采取积极态度以迎接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信念。再如讲我国历史上的四项重大改革变法一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其中两次成功,两次失败。一般都把重点放在.介绍它的背景、性质、内容、结果,笔者把重点调整到分析它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上,并且侧重介绍那些从事改革的政治家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冲破习惯势力束缚,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和事迹,对学生改革开放意识的强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3、增强学生参与世界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主流,但国际舞台上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是在竞争道路上发展过来的。为了增强学生参与世界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问,如“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大唐盛世’?”、“清朝为什么在世界竞争中落伍?”、“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为什么成为世界强国?”、“鸦片战争中清军为什么败于英军?”、“日本这个小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这个大国?”等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各自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作适当启发、诱导、引路,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答案。通过这样的经常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才智,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努力要求自己从现在起就应具备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和忧患意识,准备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郑世璋 赣榆县黑林中学)

推荐访问:提高学生 探索 素质 历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