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高校人文精神教育

时间:2023-01-02 16:45:03 浏览量:

[摘 要]人文精神是倡导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社会命运,提供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致使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如何加强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人文精神 大学生 高等教育 哲学

一、引言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起来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而产生于人类的生存斗争中”。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精髓提炼,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人文科学以及人文精神和它们的教育都逐渐被忽视甚至一度被遗忘。在现代教育中,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导致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和匮乏。在现代精神失落、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等社会发展困境下,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于人文精神,并求助于它。因此,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人文气质,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人文精神的哲学意蕴

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性活动的不断发生,也必然会形成具有反映性质的各种精神形态,而人文精神就是建立在反映生产生活的精神统一体中的一类有特殊内涵的精神形态。应该说,产生这种精神形态的历史是悠久的。当人类逐渐意识到自己属于“人”,开始感觉与理解到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地位、资格,应该受到一定的爱护与尊重而具有一定人格的时候,人文精神也就在这丝丝缕缕的思维中发散,同时开始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与生活,成为人生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精神追求。

严格说来,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的内涵都从不同角度做出一定诠释。王一川指出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孟建伟认为“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王啸从人文精神的社会功能强调“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韩文甫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叶朗教授则把人文精神理解为“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些从不同语境中提出的人文精神概念的内涵,既表明了一些相同点,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是对同一主体不同方面的理解。

以上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倡导一种关爱、尊重、价值的平等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三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体现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赋予人以价值标准、行为坐标和精神信仰,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等主观精神世界,来关注人本身及全人类的命运,提供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空间。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20世纪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20世纪也是一个“告警”的世纪,现代科技的滥用、道德文明的缺失、人类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这一切又都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培植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民族的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灵魂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离不开科学技术,也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凝聚。人们己日益意识到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无论哪一门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缺少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可能导致教育发展的片而化,其弊端进而会影响到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社会进步的速度与境界。西方世界在过分强调科技理性的情况下,饱享科学技术优越性的人们,其内心世界却丧失了完整与和谐,出现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只有凸显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克服这些社会弊端,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轮。从根本上看,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科学研究的意蕴和科学成果应用的前景之广阔性受制于其所凝聚与体现的人文精神之丰厚性。科学史显示,科学教育和科学人才的成长本身都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人文精神

在人的素质深层,有多种素质以融合性的方式并存着,人文素质是人的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一个人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那么他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会出现素质发展上的片面性。如果保证人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强调科学教育的新时期时代,必须积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

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人为因素,集中表现在高等教育经济功利主义的价值趋向。否定人文精神,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必将导致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误导,对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民族的振兴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样一来,与市场经济不密切的人文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歧视。因为人文学科的内容多不直接涉及现实经济生活,难以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加之其固有的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际关系商品化格格不入,并提出尖锐的批判。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往往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斥,这是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主要特点是: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单一;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强化共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了大学生的片面发展,形成了眼界狭隘、志趣低俗、重利轻义、“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另外,在“应试教育”依旧盛行的中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尽管他们己经脱离了那种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教育环境,但要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消除这种思维的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

(三)高等院校教育实践上存在偏颇

首先表现在高等院校对人文精神及其作用的茫然理解和地位漠视;其次是高校人文学科地位的失落,这从对人文学科的歧视,生源的减少,专业队伍的不稳,以及人文学科的评价体系理科化倾向可以得到证明;再者,还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还停留在低水平状态。

五、实践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重建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不仅有发展科学文化的科学追求,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造福人类服务,应注重将人培养成人才,而不是“工具”。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教育观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树立起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二)改革教育体制,重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在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文理渗透、相互结合的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分专门化的学科分科,有计划的组织院系调整和合并,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并打破文理分家的状况。同时所有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彻底改变重理工轻人文的状况,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创造坚实基础

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首先努力调整学科配置,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大学生精神完善的需要,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缔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再者,在教育队伍上,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学生中的感染、启迪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所创造出来的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影响,积极塑造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在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中。第一,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第二,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树立良好的校风,狠抓基础文明建设,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第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

六、结语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自觉的责任态度,一种关切人之本身以及人类社会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情怀,一种问题意识。人文精神在个人的生存和追求中发挥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指引、支持和激励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视野,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民族的伟大振兴。高等院校必须承担起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项贤明,论人文系统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1.9

[2]胡银根,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作者简介:王永春(1957-)男,吉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理论以及旅游文化;王章勇(1974-),男,河南封丘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推荐访问:人文精神 视野 哲学 高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