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工科基础课教学初探

时间:2022-11-04 20:30:07 浏览量:

摘要:为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建议采用学科渗透的方法,选择开课范围广,学时长的工科基础课作为载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表明,应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内容上引入媒介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加媒介使用、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媒介因素,以此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渗透,最终会反哺工科基础课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学科渗透;工科基础课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培养受众独立的思考能力,使之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對象。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率先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已形成规模——纳入学校课程,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和教育推广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广大教师参与、推动。目前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1)独立设置的媒介素养课程;(2)学科渗透;(3)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学生手机使用、网络成瘾等议题。当然,由于条件和观念制约,很多高校尚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当今传播生态下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以及社会化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我们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每位高校教师的职责,应突破思维局限和学科壁垒。

二、工科基础课教学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大众传媒的关联日益紧密。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对网络更表现出出色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但这种自发状态使其不能有效辨别信息,有效利用媒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成为大学生最日常的媒介接触,其时间、精力日益碎片化。此外,工科大学生由于学科背景、学习方式等原因很少参与媒介互动和内容制作。研究显示,只有33%的学生曾制作个人网页;23%的学生曾制作数码图片;17%的学生曾制作博客,8%的学生曾制作DV,4%的学生有媒体实习经历;20%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5%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基于工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建议学科渗透,选择工科基础课程作为载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例如数学、力学课程。数学是全部工科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力学课程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桥梁,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纽带。这两类课程的开课范围遍布大部分工科专业,学习时间一般从大一开始,至少持续2—3学期乃至毕业。开课范围广、学时长,是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优良载体。

三、工科基础课教学渗透媒介素养的方法探索

1.教育理念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推广上存在不少问题:(1)缺少政府规范和保障以及社会机构的参与。作为草根运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主要由高校教师宣传和推广。(2)师资培训缺乏。目前,名额少量的学历学位教育尚不能满足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毋庸说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3)学生媒介素养基础薄弱。和较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首先从中小学推行,或者中小学和高校同时开展),由于教育体制、升学压力、国人教育观念等制约,我国未能首先在中小学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且我国课堂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培养学生传统的读写素质,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接受媒介表层信息,缺乏批判解读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教育理念上增加重视程度,其应涵盖:(1)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实施;(2)重视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3)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教师媒介素养对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1)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包括增强批判性解读媒介内容的能力,提高新媒体使用技能,积极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体内容制作等。具体而言:教师应自主学习媒介知识和技能,结合随堂听课,参加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学习;参与大众传媒中科学(科技)版面、节目的制作和互动;开展跨学科研究,从传播的角度探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2)课堂教学注重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如教学内容上引入媒介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加媒介使用、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媒介因素等。

2.教学内容上引入媒介资源。(1)当前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需求的矛盾。①“百科全书”式的教材。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教材日益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风格。19世纪法国数学家E.Goursat的著名教材《数学分析教程》和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的《理论物理学教程》就是其中的代表。近年来,类似教材都删去了严重过时的内容,但“百科全书”式的教材格局仍未改变,甚至更为严重。②知识涵盖面的局限性。教材编写、更新的速度远不及知识爆炸式增长的速度。因此,教材只涵盖最基本的知识点,而不涉及理论性强的新知识(如外微分、微分流形、切空间、辛几何等)。毋庸置疑,这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夯实基础。③教材编写的系统性与知识掌握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举例:采用《常微分方程》教材中所介绍的常微分方程的理论和求解方法,不仅速度慢,而且只能求解个别有解析解的方程。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应当使用数值求解的方法。此外,费曼的《物理学讲义》虽已尽可能从实用的角度介绍物理知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其中的理论。综上所述,当前教材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①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学时等因素,对知识点的讲授进行取舍和侧重;②在介绍理论性强的新知识时,适当降低理论难度;③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数值求解过程,增加生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媒介中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的知识陈旧、缺乏实用性等不足。(2)媒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媒介内容可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形式如下:首先,选用学生已经通过媒体熟知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引导学生比较同一议题在不同媒介形态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以2012年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100周年为例,3D电影《泰坦尼克》渲染爱情故事,财经杂志从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冰海沉船事故及其启示,而报纸的科学版和科学网站则用数据和物理理论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引导学生发现媒介中有关本学科内容的错误报道和错误观点。作为案例式启发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国媒体曾刊登过一篇老鼠发电的报道,声称只要小鼠埃尔维斯在转轮架上跑两分钟产生的电力就可以让手机通话30分钟。本文作者经过理论分析,论述了该报道的错误(见2005年9月1日《都市快报》):一般手机通话时,电池提供功率1—3瓦。要实现老鼠跑两分钟使手机通话30分钟,老鼠产生的功率至少应为手机通话功率的15倍,即老鼠的输出功率应达到15—45瓦。考虑到所采用的小型发电装置效率一般只有10%-50%,可估算出老鼠必须提供30—90瓦,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引入两个对比:①一般电动自行车的平均行驶功率也只有几十瓦。②一个成年男子长时间手摇发电机也只能持续产生1/8马力,即约90瓦的功率。由此论证老鼠产生30—90瓦的功率不足为信。

3.教学方法上增加媒介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使用新媒体技术来表达,比常规的课堂讨论、演示更丰富和有效。这就要求我们将媒介作为常规的教学工具。传统教学方法和媒体技术可以完美融合:(1)熟练应用多媒体软件,掌握多媒体数据采集、压缩等技术。多样性、集成性是多媒体教学所特有的优点。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制作和处理要借助各种不同的软件工具,如文本编辑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音频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教师应充分掌握,熟练应用。多媒体数据包括图像、声音、视频,数据中普遍存在冗余,因此使用数据压缩技术解决多媒体元素的信息量与教学时的多媒体资源便携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学习数据压缩理论,积累数据压缩的经验,用最合理的剪辑和压缩方案处理多媒体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可用性和便携性的最大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意积累适合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素材,并建立专用的数据资源库。(2)充分调动感官学习。众所周知,人体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来获取信息,其中前三者占了95%以上的信息量。阅读纸质教材时,学生仅用视觉接受;运用普通多媒体技术(动态影像和音频)教学,学生调动视觉、听觉接受;而使用移动互联网与触摸屏技术则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是全身心的学习。传播学怪才麦克卢漢曾提出著名的论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变革及其带来的启示。智能手机因便捷、时尚、多功能深受学生青睐,并日益占据其学习生活的时间份额。任何媒介都是双刃剑。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有效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教学的助手。例如:向学生推荐一些高质量的、基于手机系统的学习软件,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更有针对性;利用手机在互联网中的终端功能,实现学习资料的快速共享。在利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特别要杜绝上课时间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手机使用行为。此外,教师站在讲台上,应努力成为学生眼中生动、活跃的“媒介”。通过有效的、可触摸的示范实现知识点的触觉教学(如力的单位、量级,温度的单位、量级等),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要使学生理解特定量级的力,可利用刻度为牛顿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亲自去拉测力计,在拉的同时不断观察测力计读数的变化,以体会身体所施加的力与测力计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经验性认识。(3)培养学生运用媒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当今多元的传播格局提供我们每个人平等提升自我的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媒介自学,如数据库查阅文献、网易公开课频道观看国内外名校精品课程视频、使用论坛、及时通讯工具建立学习讨论群组等交流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和媒介作品等。同时应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教师乐于运用视频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是教学方式的进步。但是也应注意到:视频过于直观的呈现形式,使受众的语言文字能力下降,思维钝化。因此教师使用视频材料作为课程导入或案例教学时,应使用专业术语和书面语,避免口语,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4.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媒介因素。建立评价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议在评价体系中适当体现媒介因素,即将媒介视作学习工具,通过媒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思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收集与本学习内容相关的媒介材料以及错误的媒介内容,在课上展示和论述。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学习讨论群组,交流分享有关课程内容的学习资料(含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习心得等。上文列举了互联网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可在学习讨论群组中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3)考核:在期中、期末要求学生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总结做成各种媒介形式(如报纸、视频音频等)。教师可以给予以上环节中积极、表现优异的学生适当加分。

四、结束语

我国工科类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和媒介识读批判能力,易沉溺于新媒体技术,并受到媒介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能使受众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和技能,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点,反思媒介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介组织的传播影响及效果。通过在工科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学生具备基本媒介常识和使用技能,养成独立思考、批判性解读的习惯,并形成媒介接触、使用自律。由此可见,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渗透式教学实践中,媒介不仅仅是学生辅助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路径,因而能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自学能力,最终反哺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2]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5):17-20.

[4]詹文利,杨舒君,林莉莉,于淼.工科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及相应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102-108.

[5]John J.Pungente,SJ. The Second Spring:Media Literacy in Canada"s Schools [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7,17(2):9-12.

[6]武际可.对于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J].力学与实践,2000,22(5):69-72.

[7]庞振平.多媒体技术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工科 初探 素养 媒介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