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

时间:2022-12-02 17:40:20 浏览量:

摘要: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分析了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内练与外展两方面进行修炼。其中“内练”包括完善品格、丰富知识、把握前沿、反思创新等;“外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人文知识、融入人文精神、凸显教学理性等。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文化素养;专业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 16(2010)08-0072-04

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是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文化修养在这些素质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在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从过去重视生物本能的感性身体锻炼,转向重视理性的社会身心教育,即在运动中培养人性丰满的人,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以技能型为主的知识结构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知识结构转变,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内涵,并提出文化素养的修炼途径,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要义

文化素养是人所具备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体,其中人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文化精神面貌,是人类文明成果在个体身上有效内化的结果。文化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体现了人的文化基础,还涉及了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文化修养、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和价值取向等外观来展示个体,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道德情操、学识水平、理念认知、行为风范等诸多方面。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自身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整合教学方式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有深远的影响。无论哪一阶段的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建立。体育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行为,是依赖身体运动为手段培育人的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要义有3方面:一是教学中体育知识的融入,使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掌握了健身方法,还领悟了体育文化内涵;二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它是指教学活动中体育精神的感知与培育,如拼搏进取、公平公正、团结协作、永不懈怠等;三是实现体育最高价值,它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将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融入生活,教会其做人做事。

2 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

体育的宗旨在于健身育人。从20世纪30年代,陈永生《体育概论》中指出:“体育是整个的身心教育”,到50年代马约翰提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不足”,80年代林笑峰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体育思想”,至21世纪原清华大学书记陈希颇有影响的《坚持“育人至上”和“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文章,无一不昭示了“健身育人”的思想。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淀健身育人所需的知识文化,还需具备渗透与传承这些知识与文化的能力。

因而,体育教师就文化素养的修炼而言,涉及了内练与外展两个方面。内练是指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夯实知识文化基础、储备课堂教学能源,它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属隐性素质;外展是将内在的修养实践于教学中,使受教育者感知获取并受益,它是体育教师必需的实践能力,属显性素质。文化素养的修炼既包括了知识文化的摄取,也包涵了知识文化的应用。

2.1 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内练

1)注重内化,完善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果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并以之去教育、感染、陶冶学生,能从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及言行举止等方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它体现在高尚豁达的生活态度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信任之中,体现在为师的人情味中。这种教育力量从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而文化素养正是这种“人格源泉”的发源地。

内化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增强人格魅力、完善品格修养的有效途径。文学能陶冶情操,表现真善美;史学能给人借鉴,发人深省;哲学能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人理性而睿智;艺术能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人类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物化在不同时代的人文书籍中,善于吸收借鉴,并内化为思想行为,是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良好途径。

2)勤于学习,丰富学科知识,拓宽知识范畴。

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具备更宽广的知识面,既通晓本学科知识,又了解相邻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教师知识面广,学术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学科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还可以给人以人文方面的启迪、陶冶美的情操,这样教育的渗透作用得以扩大,教育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体育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理论知识的融入在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知识元素而言,首先是基础知识,这种知识是多元的,既包括教育学科知识,又包括运动科普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运动科普知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基础知识既是指导体育教学的根本,也是解决教学过程中新、难问题的工具。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它不仅是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的根本。

此外,随着知识的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在本专业体育学科知识领域中,除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自然、社会学科知识,在侧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可能较好地驾驭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体育课多元化课程目标。

3)勤于钻研,把握学科前沿,更新教学理念。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课程结构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课程价值观,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首要的是更新课程理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特点和定位;同时要熟练地把握专项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迅速获取与专业学科有关的各种信息,更新专业知识,适应课改要求。

社会的迅猛发展,教师职能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师者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可能是学生学习的决定者。教师只有勤于钻研、不断探索,立志做研究型教师,研究新课改、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等,才能从容面对日益个性化的学生,顺应时代需求。

4)善于总结,在反思中获得智慧,增强教学创新性。

“反思性实践家”是唐纳德·舍恩针对“技术熟练者”教师提出的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技术熟练者”的批判和超越。相对于后者,这种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其知识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中。这一类型的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正确化解实践中的矛盾和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潜能,质疑与批判精神造就了他们较高的教学水平与教育艺术。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人群与课程要求,体育教育要有效推进,教师必须由“技术熟练者”向“反思型实践家”‘转变”’。 作一个“反思型实践家”,从过程来说,不论教学反思的具体对象是什么,一般都经历这样一个思想过程:悬置、理解、质疑、批判与重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归纳总结、比较借鉴他人成果,反思自身成绩与不足,以此创新下一轮实践。

2.2 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外展

1)贯穿人文知识,改变纯生态的体育教学过程。

由于受传统实用主义的影响,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停留在单一的运动技术层面上。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体育课就是掌握运动技术、进行身体锻炼。实践教学中教师就技术论技术,对理论知识介入甚少,学生根本不懂得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在哪,结果将我们推崇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成狭隘的技术动作教学,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态学的改造过程。

体育教学固然要传授体育技能,但同时更要强调这一学科的文化知识或文化理念,注重体育文化的渗透。如教授某一专项动作技能时,应将这个项目的历史知识、技术生物力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及该技术项目内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等,向学生进行系统介绍,使之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感受体育,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并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融入人文精神,彰显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功能。

体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人作为体育实践的主体需要生态体育解决生理技能问题,但同时也需要人文体育解决意义和价值问题。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不成熟的,只有当它渗透到人的精神层面,并影响人的行为时,它才会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体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体育精神的形成,它包括着拼搏进取、公平公正、团结协作、永不懈怠等体育精神,教师要努力营造体育人文环境,积极建设体育精神家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意识风尚和行为规范。

教学实践中,要对拼搏精神、合作态度、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培育。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既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利益,又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以发挥,让人人都能享受运动快乐并从中受益。要使体育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通过体育运动蓬勃向上的气息,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求知欲望;通过体育运动竞争与协作作风,形成合作、理解、关爱、互助等主体意识。

3)凸显体育教学理性,改善以经验为主导的旧有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传递“权威”的运动技能,注重教学过程的简单划一性和单一的功效性,这正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代的更替,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等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教学问题,诸如教育的价值问题、学理问题、学生的个性问题,都需要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时刻注重理性思维的介入。再之,教学是一个充满偶然性、情境性的活动。体育教学的情景更为复杂,它是由体育教学目标意图、师生角色关系、互动准则序列、教学场地设施、气候时空结构等要素构成开放的又具体可感的教育场合。情境中的各个因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交互作用,各种力量关系此消彼长,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场域。

经验固然重要,但是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其本身有着天然缺陷——狭隘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多元化,更加凸显了体育教学过程的错综复杂,它需要教师主动地用智慧理性来驾驭知识、明辨经验。要力争做到能将感性的东西理性化,表现出理论上的抽象能力;将纷繁杂乱的东西系统化、概括化,表现出理论概括能力。就体育学科而言,最基本的教学理性能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能对复杂的动作练习或理论原理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理论解释与分析,彰显学科理性;二是能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并检验设计的效果,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课程价值最大化,改善以经验为主导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富有理性。

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体育教学中意义重大,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的内涵体现在理论知识水平、涵养、观念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方式等诸方面,是教师长期学习积淀所得。它来自于对人类优秀成果的内化,对体育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社会科学知识和教育前沿知识的学习等。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内在的文化素养,还要具备外展的能力,它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程价值的资源保障。它通过在教学环节中贯穿体育文化知识、融入人文精神、凸显教学理性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

[2]宋继新,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J]l体育学刊,2004,11(1):7-10

[3]郭星原,论体育文化素养[J],科技信息,2007(16):175-180

[4]王锡群,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110-112

[5]樊莲香,潘凌云,杨小永,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及其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6-88

[6]王健,黄爱峰,季浏,实用性与唯理性: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观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6l-62]

[7]黄文仁,批判与超越:论学校体育理性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189,192

[8]刘亚云,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J],体育学刊,2007,14(5):86-88

[9]潘健,普通高校在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7):72-74

[10]郑旗,孙静静,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特点[J],体育学刊,2009,16(8):63-66

[11]范德广,论教学过程中的理性思维[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4):65—66

推荐访问:素养 专业化 修炼 进程 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