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形式下校本制度建设初探

时间:2022-10-30 16:50:10 浏览量:

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笔者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转化教学理念,引领教师以课堂为基地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

一、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生、品社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

1.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生、品社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应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品生、品社课程的教学更加鲜活,更能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近段频发的西南五省旱灾、青海玉树地震、山西等地煤矿渗水事故、冰岛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均是教师综合开发教育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的良好契机。教师巧妙地将这些内容引进到《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放飞和平鸽》、《我们手拉手》等课文的教学中,使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全世界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课堂的学习自发地转换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积极地加入到捐款捐物、保护环境等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品德。

2.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例如,在此次为西南五省灾害地区捐款活动中,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倡议,各个班级利用班队会、晨会、品生、品社课加强宣传,让学生动手收集报纸、广播、电视中的信息、图片等资料办好班刊、手抄报,并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亲身体验,切实成为社会的一员,使品社、品生的课堂向课外延伸。

3. 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既要有学生的调查记录、自我评价,又有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寄语,可以说是建立学生个人的小小资料档案册。例如针对体验《家人的爱》而设计的“护蛋行动”评价的是学生做事的耐力和方法的灵巧;“调查感想”则是针对《阿姨叔叔辛苦了》而设计的课后作业,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教师这样的引领,不仅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也在课堂评价中走出了新路子。

二、拓展教学渠道,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其间,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教育功能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们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多渠道教育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 品生、品社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小学各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灵活巧妙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如在五年级下期品社《向人们英雄致敬》这一单元中,《黄河在怒吼》、‘觉醒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们实时与语文课《开国大典》、《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詹天佑》等课文的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更要为祖国的强大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让爱国的情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深深的根。

2. 品生、品社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品生、品社课“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生活中不能没有道德,道德也离不开生活,品生课程中会涉及许多道德问题。由于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偏差,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教材明道理,联系实际找差距,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切实抓住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设计,以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例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即使对同一案例的观察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使得交流中能相互学习不同的体验,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只有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真实心理,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参与活动,主体性得到凸现,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通过接触具体场景、具体事例,感受、体验情感,提升道德认识。

我校地处城乡交接部。学生多是农民工子女,根据这样的校情,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教师们根据教材资源,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走进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生活中鲜活的现象与事例,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教育、寻求快乐、探究困惑,并通过观察、分析、整理、记录,感受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带回课堂与大家分享,讲述具体事例,将教学资源扩大,从而有了理解和体验,使课程成为了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再现。如一年级下期学习《家人的爱》,三年级下期学习《在爱的阳光下》等课文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介绍自己感受到的爱,不少学生

都能不同程度地讲述父母打工的艰辛以及自己学习的幸福,懂得如何回馈家人与社会,这样的教学使课程与教材回归了生活,回归了真实,对学生来说“品生“品杜”课程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课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品生、品社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体现教育的连续性

品生、品杜课的中心环节是明理,关键还是导行。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开展课前活动。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并与课后活动相结合。因为品生、品社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后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前课后活动,在体验式教学中填补学生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知行统一。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感悟生活,体验情感,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4. 品生、品社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体现教育的一致性

品生、品社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近年来,我校结合品生、品社教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感受、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知行转化,实现=者的协调统一。

(1)打造书香教师。

书香教师是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才能拥有灵动的心,全心理解教育、从事教育。因此,学校给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动员教师上书店购买图书,每人每月允许购买l一2本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用书,阅读后充实学校图书馆,并在教师间交换互读。开展了教师读书交流会、例会前十分钟“读书感悟”代表发言,教师演讲、诗歌朗读、展示读书笔记等活动。同时,学校以“让微笑走进校园,让语言焕发魅力”为主题,诠释教师的书香情结,以优带劣,以主动带被动。在教师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狠下功夫,促进师德建设。只有教师的书香情结得到最大的造就和释放,才有学生读书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打造书香教师的同时,营造书香校园就更加重要与迫切。

(2)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能量积累,就必须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净化,知识上的充实,情感上的陶冶和灵魂上的铸就。

①“有始有终”地引领成长

学校必须给老师们一个目标、规范、做法,让他们有章可循,从而起到学校引领的作用。在这点上,我校加大了宣传力度。无论教师会议、学生集会、板报宣传、课间广播等,都能在一定时间段加以宣传强调,从而使师生确立读书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各年段读书要求,根据要求进行阶段性的检查评比。同时,要求教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在形式上。有竞赛、辩论、朗诵、介绍、交流等等:在内容上,有名著欣赏、方法介绍、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古诗文朗诵、名言成语积累等。并通过制作主题性读书卡、谈名人名言读后感、写读书心得等展示读书效果。

②“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

结合品生、品社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唤起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是“打造书香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定期组织了如下活动:教师节“我送老师一句话”活动,弘扬尊师美德;国庆节“好书大家读”图书推荐交易会,让孩子实现从阅读——悦读的转变;感恩节“我为母亲做件事”,培养学生知恩感恩之心;元旦日“诗文朗诵会”、“读书成果汇报会”,全面展示学生读书风采和读书成果。

同时,学校力求在细节上成就完美。针对“营造书香校园,创建校园文化”,制定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开设每天十分钟的古诗美文诵读,赏读栏目。与出版社、书店等合作,举办学校“图书捐赠”、“读书展示”活动、“小小读书王”评选活动、“百名家长看学校”活动、读书格言征集活动、“广播诵读之星”评选活动等。

③“有模有样”地搭建平台

成立阅读中心,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图书定时开放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各班级也成立相应的阅读角。

评选书香班级,进行“古诗文考级”、“书香晨会”活动,让孩子们一进入校园,就能领略到浓浓的书香气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百年树人之根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这个复杂深邃的大舞台上,我们要做的是把对教育的希望,对教育的追求。对教育的理解付之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铺设一条适合孩子成长的阶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林文瑞)

推荐访问:校本 初探 新课程 制度建设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