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3-01-05 15:15:03 浏览量: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实现自主建构?这是广大数学教师潜心探讨的热点问题. 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的有效途径. 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主要从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和注意点方面进行论述,谈谈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 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思维;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树立障碍、布置谜团、揭示矛盾,能让学生处于对知识的渴望状态,能有效激发思维的发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引领学生的思维. 本文以教材为媒介,以教学中的案例为手段,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为终极目标,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和注意点方面做些阐述.

问题情境的几种类型

1. 生活情境

教材中的公式和定理都是靜态呈现的,完美地体现了数学独有的抽象性特征. 但我们教师不能把静态的素材硬生生地抛给学生,所以需要借助一个动态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将其“复活”,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维路径,让解决问题和认真思考在课堂中真实发生,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

案例1 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快速且深刻地理解4+(-3)=+1呢?笔者借助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进行说明:小红原来有4元钱(加数4),买东西花去3元(另一个加数-3),那么她现在只剩下1元钱了(结果为+1).

案例1轻松地使用这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感性认识. 这种情境创设,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或实践,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发现、观察、操作、创造,从而及时抽象出数学概念,并在数学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这一“数学化”的实践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能逐步理解知识,且能充分发挥实践情境的价值.

案例2 在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是”. 笔者取出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找出这一错误结论的症结所在. 不难看出,这一情境的设计很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不断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识一步步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思维得到递进式发展,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延伸和建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悬念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形式的悬念情境,或出人意料,或生动有趣,或猜想验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让他们的认知发生不平衡,从而产生疑问,进而引领他们为了认知冲突的平衡和问题的解决而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

案例3 教学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之后,在课堂的尾声,笔者安排了以下问题:已知长方形ABCD,BD为其中一条对角线,△ABD与△CDB是否全等?

这是一个较为新颖的问题情境,比较符合学生酷爱探究的心理,易促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不少学生会思考是否可以借助实物操作来进行验证,此时教师却说道:“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就留到下节课为师和你们细细探讨. ”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下节课的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期待.

4. 故事情境

案例4 笔者借助以下故事情境,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内容:数学家笛卡儿一直专注于“代数计算代替几何证明”的研究. 有一晚,他睡觉时梦见自己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宝藏的大门,每一颗智慧的珠子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身临其境,感觉甚好. 忽然,窗框上那只忙碌织网的蜘蛛映入他的眼帘,一个念头随即闪过——这一根根丝线不恰如直线与曲线吗?他顿时惊醒,灵感瞬间迸发. 梦境中那只蜘蛛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他顿时想到:“由蜘蛛到窗框两边的距离可以确定蜘蛛的位置,而蜘蛛沿路所织的网恰好验证了直线与曲线是由点的运动产生的. ”就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诞生了……

5. 陷阱情境

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式,善于制造“陷阱”或“意外”,创设让学生“心跳加速”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顿生不调,很快投入积极的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在主动参与中较快地掌握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案例5 引导学生复习“平方根”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以下问题,引领学生思考:81的平方根是多少?不少学生不假思索地给出“9”这个答案. 笔者笑着摆摆手,学生顿生疑惑. 他们很快就因深感意外而去积极思考、一探究竟.

6. 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究、讨论,能解放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6 教学“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开放题:充分利用两个相等的圆形、两个全等三角形和两条线段来设计多种不同的图形,比一比谁的创意多. 接着,笔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经历、去探究、去深度思考,从而生成多个富有创意的答案. 原本单一的问题,由于答案的开放,促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从而真正进入积极的思考,进而引领了学生的思维[1].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注意点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参与探究、主动思考,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王国中探索、寻找、体验、交流、创造[2]. 那么,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什么呢?

1. 明确具体的问题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准确定位,并主动探究.

案例7 某教师在教学“两个负数的积是正数”这一知识点时,以如下问题情境导入:倘若我们将上山记为“+”,下山记为“-”,将温度的上升记为“+”,下降记为“-”. 现在若爬山坡,每爬高1米,温度就下降0.03℃,此时小明下山坡,一共下降了21米,那么温度降低或升高了多少呢?当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1)×(-0.03)時,学生顿生困惑. 他们觉得,下山时温度应该处于上升的状态,为何为负呢,真是匪夷所思. 接着,教师对此问题进行了各种解释,但由于该问题设置时与现实背驰且令人费解,所以学生始终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2. 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具有趣味性且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好奇中接受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案例8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个猜数的游戏情境引入:各位同学,你们将自己的出生月份先乘2,再加上5,把得到的和乘50,再加上你的年龄,最后减去250,这样老师不仅能猜到你是几月出生的,而且能猜出你的年龄. 学生的热情很高,各个跃跃欲试. 于是教师安排了几名学生进行游戏. 几轮游戏过后,学生都对教师的准确猜测万分崇拜,这便激发了他们一探究竟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产生了进入新课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案例9 在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解决以下简单问题:2x2-3x2=0,x2-2=9,x2-6x+9=0,而后进行延伸和引导,让学生从一般形式推导出公式,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讨论中发现一般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公式的推导是自然形成的,进而逐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策略都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不断创新,定能创设出多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思维经验,有效发挥情境的教学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生初,许正川,卢秀敏. 图形变换与中国初中几何课程的自然融合[J]. 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95-99.

[2]张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5):10.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浅谈 初中数学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