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时间:2023-01-05 12:40:04 浏览量:

2016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而在文化基础中就包涵了科学精神这一素养。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求实的探索求证精神、尊重科学原理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团队环境中的竞争协作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呢?

一、注重概念教学,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理性思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养成崇尚严谨和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人体内气体交换”图解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2.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气体扩散)

3.血液循环途径中的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的生理现象和各系统特征分析,运用归纳、综合、推理,加深理解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

批判质疑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批判质疑不是简单的批评或者全盘否定,而是一种不偏信、不盲从的科学态度。在掌握一定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所面对的问题、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所谓“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质疑、反思、推理等能力的学科素养。如面对生物技术中有关于克隆技术的应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些社会性议题的时候,可以搜集并展示一些情景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提升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积极探究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活力源泉。“科学探究”是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交流与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都把倡导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希望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利用学科知识和探究方法解決面对的问题。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的每一节都设有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状态。如七年级上册课本就安排了35项活动,包括:

完整的探究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资料、协作交流能力

观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游戏——提高兴趣

调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设计——提高创新能力

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兴趣

课后探究活动——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材的设计强调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知识、观点、思想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教材知识系统学习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广阔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校园植物调查、制作叶脉书签、生物模型制作、本地中草药种类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应用。同时,也通过举办专题的讲座,如食品安全、母亲河保护等,让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实验、观察和科学思维是相辅相成,而且也注重开展一些能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大美肇庆的情感。可见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求真的科学精神,才会有科学的向前进步。因此,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保持开放性的思维,在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概念的同时,对待新生事物和创新理论,有批判质疑的态度,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格物致知,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利用通过学习已经建立的生物科学理念来解决问题,从而作出理想的选择与决定,这才是中学生理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推荐访问:内涵 生物科学 初中 培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