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策略探析

时间:2022-12-30 16:00:04 浏览量: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重大医药卫生课题,传承和创新医学文化方面担负着协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应该在充分认识协同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措施,在协同创新的大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策略

在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号召和鼓励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1]国家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将它作为核心内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制订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与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创新模式。以高校为主体的各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作为国家和高等教育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军,高等医学院校当顺应时势,乘势而为,找准定位,有所作为,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的策略命题。

一、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目标

高校协同创新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的目标出发,力求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屏障,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而开展“深度合作”。 毋庸置疑,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创新主体,必须寻求并且瞄准满足重大需求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目标,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特点,找准其中的结合点,进而寻求合适的深度合作的对象和伙伴,从而启动协同创新。这种目标应该是宏观的,也应该是具体的,尤其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瞄准目标,确立内容,这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一)面向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和生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医学是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学科,医学人才是复合型多学科人才。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都认为,医学教育必然是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2]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从来就是精英教育,学生必须完成大学预科学业后才能进入医学院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量扩招让医学教育的这种特殊的“精英性”受到严峻挑战,医学教育中本、专科教育早已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硕果仅存的可以算得上是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8所医学院校的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教育,少数几所大学的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学制在试行中艰难地运作;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医学院校的管理,人员、学科、设备和财力资源的配备及其运作,早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早已如此,于今为甚。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性,培养更多的医学复合型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任重道远,困难重重。毫无疑问,这是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内容。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医学教育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医学教育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及五年制本科生,与军队和地方四十多家三甲医院、军区总医院联合组成的附属医院战略联盟,与广东省政府和教育、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联合组成的广东省医药卫生教育联盟、区域化医药卫生教育联盟的探索与实践,都贯穿了协同创新精神,有效地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特色和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教育模式,是面向医学精英人才和各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的雏形,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面向医学科学技术前沿的协同创新

当代既是医学发展最快的时代,又是问题成堆的时代。医学科技前沿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举不胜举。当前人类对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知之甚少,对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面对许多疾病的威胁束手无策,只好听天由命,而各部门、各院校、各地区对这些疾病独立开展的研究,往往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协同创新才是出路。在目前已登记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中,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肿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组成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组成的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组成的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等等,都属于面向医学科技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目前已公布成立的第一批67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中,涉及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医药科技的只有寥寥数个,这种状况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数量、规模极不相称,与社会对医药卫生创新的需求不相适应,也与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现有协同创新中心所罗列的项目,只是医学科技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之万一,实属九牛之一毛。医学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协同创新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是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各个方面和层次上,都亟待挖掘,大有可为。

(三)面向医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一大职能,医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医学院校的重大使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医学文化如璀璨明珠,光彩夺目,医学典籍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古往今来数以千万计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实践活动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所有这些,高等医学院校都必须责无旁贷地去进行发掘、归纳、甄别、扬弃、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医学文化,实现与中国医学文化的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立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校一院一所之功所能完成,必须举各方之力,集各方智慧,走协同创新之路,才能实现医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宏伟目标。

(四)面向医药科技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协同创新

医药科技产业“兹事体大,非容轻议”。首先,医药科技产业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人命关天,其产品质量、工艺水平、安全性能等等,与其他产业相比,显然有更高的要求。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防病治病需求的增长,医药科技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三,我国医药科技产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医药科技产品特别是新药产品原创者少,仿制者多;医药科技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少得可怜,效益低下;医药技术创新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要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医学院校发挥自己的医药人才和学科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与地方企业联合推出正天丸、三九胃泰、补脾益肠丸、尿毒清等新药的过程,充分地体现着协同创新的理念。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与广东省联合,积极参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医学院校协同创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精神。

二、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机制

高校协同创新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认清特点,遵循规律,实现科教资源和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创新体系中多元主体的紧密协同,需要创设各方面的环境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机制。实际上,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涵义,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单元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3]。在社会学意义上,机制是指事物或组织内部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的结构、原理及相应的条件形成的运行体系。有了合理的机制,事物就能不断地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与外界保持平衡,实现良性运转。在一个组织体系中,机制起着基础的根本的作用。事实上,不少医学院校以往也都在创新,也曾与科研院所、企业、医院开展协作,也曾解决一些问题,取得一些成效,但大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个项目完成了,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也就终止了,能够维持下来成为长久的协同创新关系的可谓凤尾麟角。多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曾向地方企业、工厂推出过多项科技成果,但是能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只属个别。究其原因,除了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与现在有所不同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有效机制。

如今,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社会创新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国家有号召,主管部门有规划,广大高校有行动,协同创新渐成趋势。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高等医学院校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正当其时,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必将水到渠成。

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要做好顶层设计,重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在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难以有较大的调整和改革的状况下,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和支持环境,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尤为重要。要在充分认识医学院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单位如医院、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实际制订出相应的制度。这种制度应该有利于调动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对各种创新资源如科教资源、医疗资源、产业资源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互利双蠃,协同发展;有利于协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各种创新课题、创新经费的获得和利用;有利于各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体制和机制再好,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作。为此,要积极创设适合协同创新机制有效运作的环境和条件。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果不能成立专门机构,也要让相关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负责;要开通相应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相应的人力、物力。在所有的环境条件中,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意义重大。在医学院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和可持续创新的基础。[4]离开了这些环境和条件,机制再好,也难有效运转,就像发动机离开汽油、水和润滑油,机器结构及原理再好也不能运转一样。

医学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内,打破医学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有效地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包括医学院校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式、设备共用模式、基地与平台合作共建模式、科研人员双聘模式、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等等,而且必须让这些模式都能成为机制框架的基本内容,实现协同创新的有序运转。

三、制订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措施

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的措施,就是围绕协同创新的目标,针对协同创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医学院校协同创新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无疑都是重大问题,所要制订并实施的措施必然也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而且是非常复杂而细致的。协同创新的措施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功夫包括对协同创新精神的深刻领会,对创新目标的准确理解,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高度洞察和对各种困难的充分估计,并在此前提下进行目标的分解和问题的细化,进而预判困难,制订出排除障碍、解决矛盾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一个重大项目的协同创新措施的制订,不亚于一场重大战役的决策实施,它不应该只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而必须是能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医学院校协同创新需要解决重大问题的决策运筹,措施制订尤其如此。一个肿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其目标之大,问题之多,任务之巨,攻关之难,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它可以分解出许多目标,细化出许多问题,而且其细化出来的各种问题,其难度和工程都不会细小。有一般意义上的肿瘤的流行病

学、病因病理、命名分类、防治原则和措施,更有包括成百上千不同种类的肿瘤各自的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分类诊断、治疗手段、药物研发等等,而且其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项目,都是疑难问题、重大项目。前些年取得一定进展的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研究,说起来只是鼻咽癌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但就是这样一种小分支的研究,却花了全国各地医务人员十几年的时间和心血。这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目标引领方向,细节决定成败。这也反映出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方面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高等医学院校的协同创新规划、措施和实施方案,都必须充分注重并且符合这些特征和规律。

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求系统内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从而集成大大超越原有功能总和的新的功能。要达成这种功能,必须创新和建立全新的组织形态结构,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制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改革。[5]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规划的制订和各种措施、方案的设计,也不是单一的,而应该从全方位的改革入手,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并在具体运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渐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引领高等医学院校走上内涵发展、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2]曾益新.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N].中国科学报,2012-10-10(B1).

[3]杨玉良.大学必须面对的历史命题[N].中国科学报,2012-10-17(B3).

[4]宁滨.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N].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2012-02-29(B1).

[5]杜玉波.协同创新,高校必须拿出勇气[N].中国科学报,2012-10-17(B1).

(责任编辑 陈志萍)

推荐访问:探析 协同 策略 创新 医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