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12-19 10:20:02 浏览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以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紧紧抓住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这一良好机遇,坚持品行、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构建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自动化专业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植入企业级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企业真实环境的训练。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自动化系统,使学生接受社会和企业对自动化工程师的职业目标要求和规范,接受自动化工程师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职责分工;使学生针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尊重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传统与语言、思想和价值观,理解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类型、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运作方式、文化氛围等要素;使学生具有成功地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能力,明确自动化工程师在企业内的角色和相应责任,理解社会和企业对自动化工程师的要求和规范;使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找出并分析顾客需求及各种影响因素,确定系统目标和要求,能够进行系统建模和具有确保目标实现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开发项目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熟悉自动化产品与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设计和多任务多目标设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实施过程和硬件制造过程,掌握硬、软件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具有系统测试、证实、验证及认证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使学生基本掌握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管理等知识,具有培训技术人员、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改进系统和系统报废处置等工程技术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水平接近企业需求。

1 与燕山石化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改过去“闭门造车”的做法,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共同制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工程能力概括为: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编程能力、控制系统数字仿真能力、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能力和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投运维护能力。以这6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采取“3+1”模式,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年。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在企业实践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将促进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

一是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培养出主要从事控制系统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或控制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维护、基本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师,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二是企业条件。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北京燕山石化有限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燕山一直保留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实习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与教师食宿、学习等问题。2008年,学校与燕山仿真中心联合改造了一套临氢异构装置,自动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根据此套设备编写了教材《过程生产装置控制实践教程》。这套装置含有大量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整个系统采用DCS系统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系统主要分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等。这套装置可进行仪表安装、组态、调试、开车、投运和操作等,它涵盖了自动化专业许多重要知识点,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可在这套装置上实际进行操作。

三是企业学习计划。企业认识实习:学生去燕山石化某企业参观学习1天、去北京现代汽车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学习1天、去中关村自控产品销售公司参观1天,对当今各类自动化产品、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仪表企业实习:在燕山仿真中心生产装置上进行各类型仪表拆卸、仪表维护、校验、安装、联调等理论与实际操作等。DCS/PLC/FCS原理与应用:接续校内课程,扩展不同厂家产品的讲授、实验、运行、维护等实践过程。过程装置专业实习:根据临氢异构装置工艺流程下达自控设计任务。先进控制技术实践:在仿真系统上开展自整定、预测控制、优化控制等先进控制软件包的实际操作。过程控制系统运行及维护:运行并维护临氢异构装置的过程控制系统。跟班实习:增加化工厂安全、防爆,自我防护的学习,了解自动化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掌握石油化工过程自动化仪表现场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技能,了解自动化工程师的职责和工作范围等。毕业设计:分散进行毕业设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根据指导教师安排的设计内容,将毕业设计过程贯穿整个第四学年。

2 打乱精细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现行工程教育的课程设计与需求脱节,远离实际。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

学院与燕化公司技术专家共同研讨,科学构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以往被学科严重割裂的知识按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内在要求进行重新组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自动化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初步方案后,将课程开设计划初稿再次提供给燕化公司专家,双方就课程开设计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根据燕化公司专家建议,学院对企业阶段课程体系进行再次修订,并且制定出具体的可实施的企业学习计划。为推进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施,校企双方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共建,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企业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可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时地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现代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三是校企共建课程。学院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

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将过去到燕化公司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校企合作共同编著“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系列教材。

四是校企共建课堂。走出去,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磨练;请进来,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上讲台。学院开展了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系列专家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卓越计划试点班中,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把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课程进行过程中,学院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外聘企业技术专家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是:学生收获大,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班级,但学生也感到外聘教师要求高,课堂容量大,授课速度快,部分学生感觉压力大、不适应。解决措施:与外聘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使外聘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安排合讲教师,合讲教师走进每堂课,并由合讲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辅导课;实验室向试点班学生全天开放。

五是校企共同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外聘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对学生科技活动进行全程紧密指导,每一到两周集中指导1次,集中组织学生汇报研究进展、交流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经验,解惑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每次上指导课都有新进展,按照科学研究训练内容和工程项目进程管理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利用全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联合创新。此举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项目化教学”提供稳定的资源支持。

计算机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

计算机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积极与中软国际、浪潮集团、中关村软件园等数十家企业建立联系,通过项目化管理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IT产业真实的运行状况,通过企业项目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打开了就业之门。

以计算机专业与中软国际合作为例。通过共同研发,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实训流程,具有鲜明的基地实训特色:

一是真实的企业环境。基地建于软件园区,按照中软公司的功能布局和风格设计实训环境,包括实训教室、实训工位和会议室三大功能区,学员在实训的过程中感受到大型软件公司的真实工作环境。

二是真实的实战项目。基地根据高校培养计划和需求,遵守客户的保密法律要求,从中软国外业务和国内业务中精心挑选了数10个大、中型实训项目案例进行改造,保留关键的技术点,适合学生在3个月内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

三是真实的项目经理。师资均为中软国际的资深技术主管或项目经理,参与了中软多个中、大型项目的开发,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和团队管理经验。

四是真实的工作压力。在项目实战过程中,模拟客户代表给项目组施加真实的项目压力,如需求变更、新技术风险、工期变更、人员变动等问题,让实训学生来应对,从而培养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从容应对各方压力进而成为企业的栋梁。

五是真实的工作机会。通过项目实战,项目经理发现优秀的人才推荐给中软国际及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好的岗位和工作机会。

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衍生出师资派遣、课程置换等合作模式。通过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编程技能;通过学期实训,使学生获得完成实际项目的经验;通过企业级实训,使学生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初步具备工程项目的开发能力。专业技能培训阶段:学习当前企业中流行的应用开发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为项目实训打下基础;项目实训阶段:完成由中软卓越培训中心提供的实训项目,由公司资深项目经理带领各个小组进行实训;毕业设计阶段:根据企业所使用的前沿技术和方法进行毕业设计开题,由公司指派高级技术人员和资深讲师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

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尤其是跟班实习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保险问题,谁来负责?相关政策依据是什么?这些影响其内部运行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建议政府部门应从法律视角审视校企合作制度,从法律体系、制度保障以及机制建设方面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国家可以考虑出台强制性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工伤保险制度。

校企合作模式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尚待建立。在校企合作模式、保障机制、监控与评价机制等方面,需对校企合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建立可供实际操作的评价体系标准及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如何调动企业及企业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国家必须采取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企业及企业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真正肩负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张雯]

推荐访问:之路 人才培养 新模式 深度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