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

时间:2022-10-30 18:20:55 浏览量:

【摘 要】论述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过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立足岗位群,确定岗位能力,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岗位能力达到行业职业技能标准。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10.022

电子信息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广西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对促进社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经历了16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实践,从传统的专业教学,转型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电子产品装、调、修一体化求真务实的主动型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实行了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术、职业性素质的就业和创业的适岗、竞争能力点上,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体现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在制定专业建设目标时,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立足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实境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旨在“双证认证”的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建设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开发出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优质教材;建设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集生产、教学、职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北部湾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人才培训,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广西及北部湾地区电子与信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实训实习条件精良、工学结合成效显著、具有规模效益的地区一流的高职高专专业。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电子信息化有关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对电子产品进行组装、维护和制造的能力;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能顺利地进入IT领域就业,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

(一)培养方法

将主要产品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地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从基础技能、转向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合一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三年人才培养内容安排

第一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制作与调试等职业岗位的技能;第二学年利用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让学生学习拓展知识的常识性课程,并且把考工训练也安排在此学习,学生也可在考工训练环节参与企业实习,考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下半学期利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与校外切实施综合项目训练与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岗位生产与岗位学习的有机结合,进行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

(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将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依托学校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通过举行“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敬业责任感和抗压忍耐意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开发与设计思路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及设计过程依循产品设计与推广的工作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原则,整个过程融入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环节。课程开发与设计依据以下原则:

(一)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解本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确定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任务、基于电子产品综合安装、检测、调试与设计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教学计划,重构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在建立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电子产品制作项目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重点建设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做合一教学改革,将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以项目导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和“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整合至更能体现技能培养的“放大电路分析和测试”课程中,通过对交直流调光台灯、收音机、充电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与测试,锻炼学生的分析、测试与辅助设计能力。

2.重点研究体现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如“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可以以彩色电视机为项目载体进行教学,锻炼学生整机识图能力、装配能力、调试与检测能力;“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课程以空调、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常用电器设备为载体,按照能力的递进要求设置实训课程进度,如先装配,在调试和检验,最后对整机产品性能进行测试,并能对整机的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开展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拓展课程,如创新设计与制作课,同时以全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抓手,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项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文化素质课程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部分课程可采取开卷考核。常识性或工具性课程采取集中考核和平时考核并重的方法,既注重平时表现,又要考查其最终掌握程度。项目化和案例课程采取阶段化考核的方法,以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项目完成与否和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再加上项目报告,就可作为这一项目的评价成绩。

五、校企合作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由学校专任教师为主体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并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团队分工,共育人才。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面向岗位群,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适应现代制造业的要求,使“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素质为主线,技能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二,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专业教师根据学校历年的教学设施、师资、历年教学中反映的优势利弊及依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召开企业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第三,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专任教师承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和校内实训主干课程的教学,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并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和指导实习。在实训和实习阶段,学生下车间,由经过实践培训的教师和企业安排的技工师傅共同指导。

第四,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的把关:通过实训环节,本专业可获得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控制。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混合编组的毕业答辩委员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验收”。本专业向企业了解最新需求作为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时刻保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

依据以上措施,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项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六、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教学效果成绩突出,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紧跟行业现状,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紧密结合。将课程授课体系与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资格证书的考证体系相融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突出实践训练,从而使学生达到学而能用,获得企业的认可。

第二,生产性实训和现场教学模式相结合。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如在SMT生产线上,学生参与实际的电子产品电路组装生产,进行“真刀真枪”的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掌握SMT生产的全过程:从SMT生产工艺编制、设备操作管理、到品质控制的全面训练。

第三,自行开发和研制实训设备,创造规范、仿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突出随堂实验教学和专用实践训练周。其中,随堂实验教学方法灵活,专用实训周课时充足,实践技能训练按照“基本—复杂—综合”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同时,利用MATLAB、Protel、Max-plusⅡ等软件进行课程设计、辅助分析和仿真,实现了软硬件结合,更好地完成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通过毕业生回访,单位和技术人员对学生娴熟的技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四,实验室开放管理,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实验室进行了全方位开放。师生以实验室为平台,结合教师学术专长和学生兴趣,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创新型实验。大大推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某些课程如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CAD/Protel等实践训练中,特别是在基本技能的实验课训练中,在高年级选拔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尖子生直接参与助教活动,让他们协助实验指导老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辅导,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第五,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特点,该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了学生收入,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经过几年的实践,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按照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匡瑛.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11(1)

[2]高玉萍.高职课程整合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

[3]李鹏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汤光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09(6)

【作者简介】叶 丽(1974- ),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技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高职 电子技术 改革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