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2-11-03 08:15:10 浏览量:

记者获悉,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技术设备的优势,国家及各省有关部门逐步在相关高校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目的是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产业或行业领域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将具备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不断推出适宜产业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及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产业的发展。

然而,依托高校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记者在国内的药学学术会议上,时常见到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的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郭伟英教授,就这方面的问题在诸多场合作专题报告,因此,也对郭教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历有了一些了解。近日,记者带着我国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事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全面系统地采访了郭伟英教授。

我国毛细管电泳教学的“开山人”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郭伟英教授于20年前在我国高教课程中,率先开始为药学院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毛细管电泳教学课程,成为我国这一教学领域的“开山人”。

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郭伟英教授时,他首先介绍说:“毛细管电泳是20世纪90年代商品化背景下出现的现代分析技术。这一技术是继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之后,又一个高效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该技术将生物医学中常用的电泳分离技术和现代的高效液相色谱在线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的现代分析仪器。”

在当时,凭着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郭伟英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也必将在我国被展开研究,于是,他利用刚刚购入的美国SP公司的毛细管电泳仪积极开展工作,首先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合作,开展了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及5-氟脱氧脲苷的临床血药浓度分析研究。经过努力,郭伟英教授根据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人血清中氟尿嘧啶及5-氟脱氧脲苷》,于1995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毛细管电泳学术报告会,并在会议上作了报告。

原锦州黑龙制药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麻醉药盐酸曲马多的企业。在当时,应这家企业的请求,郭伟英教授开展了麻醉药盐酸曲马多顺反异构体的分离研究,没有对照品就自己研究分离制备。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他终于拿到了合乎标准的对照品;之后,又利用毛细管电泳开展了分析方法研究。他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质量控制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于1998年发表在英国的、被SCI收录的杂志《生物医学色谱杂志》上。

1999年,郭伟英教授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合作,在耳鸣的基础研究中,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豚鼠耳窝外淋巴液中的游离钙,自己制备离心装置,克服了豚鼠耳窝外淋巴液样品量极少的困难,成功地建立了分析方法,为开展该项研究打下了基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参加了相关国际会议,并于1999年发表在被SCI收录的德国《电泳》杂志上。

据郭伟英教授介绍,在当时,国内本科教材还没有编入毛细管电泳的相关内容,因此,郭伟英教授在积极开展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开始为药学院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毛细管电泳教学课程。他在没有讲义的情况下,积极向我国毛细管电泳研究的先驱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先生请教,收集相关资料,自编讲义开展教学。毛细管电泳的内容直到1999年,才被组成一章的内容编入国内统编教材。

与此同时,郭伟英教授还十分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开展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及5-氟脱氧脲苷的临床血药浓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研究成果,为本科生设计了题目为“毛细管电泳中电泳与电渗关系的考察”的实验。这项实验重复性良好,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毛细管电泳分离中电泳与电渗间的定量关系。截至目前,该实验仍在本科实验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

1997年,郭伟英教授开始担任药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并兼任药学实验中心主任。药学实验中心是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平台,担任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和生药学8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如何建设好这一平台,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郭伟英教授利用辽宁医学院在1998年搬迁新校址的契机,首先在实验室布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便使一个实验室即可以满足两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一学年两个学期都可以承担实验教学;同时,他还合理购置大型仪器,将大型仪器集中放置并专人管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而且,郭伟英教授还积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内容,特别是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并对药学中经常用到的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不但在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实验课中教授,在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中,也以不同的角度展示,以此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同时,郭伟英教授还积极编写实验教材,整合实验内容,先后主编出版了《药物分析实验指导》《药学实验指导》两部教材。经过郭伟英教授的不懈努力,药学实验中心于2008获得辽宁省教育厅颁发的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证书,获得实验室建设费10万元。在理论课教学中,因为作为《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郭伟英教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该院《药物分析》课程被评为2008年“辽宁医学院精品课程”。

1998年至2003年,辽宁医学院药学院培养的本科生是临床药学专业。作为教学副院长,郭伟英教授始终在思考临床药学的教学改革问题,并考虑如何为将来开设药学专业打基础。“要设计合理的培养模式,既要考虑到临床药学的特点,也要体现药学学科面向企业等现实的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为药学专业培养模式打下基础。”郭伟英教授说,“我们首先在教材上重点选择药学专业的统编教材,不但解决了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专业接轨问题,而且有利于将来学生考研;同时,在内容讲授方面,适当体现临床药学的特点,这样既体现了专业特点又与药学专业接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998年12月,辽宁医学院药学院教改项目《临床药学专业培养模式及探讨》获得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面向21世纪发展临床药学教育》于2001年10月获得辽宁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强调整体思维,

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始人

在各方面条件渐趋成熟的情况下,2001年,郭伟英教授着手为药学院申报硕士点。

据郭伟英教授回忆,在当时,因为药学院的条件还不成熟,于是,郭伟英教授便采取与本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联合申报的方式,申报专业为生药学二级学科。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了辽宁省教育厅的严格审评程序,于2002年获得批准为药学二级学科生药学硕士点;郭伟英教授成为生药学专业首批导师,于2003年开始招收了3名研究生。于是,郭伟英教授又增加了一项管理任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如何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 郭伟英教授说,“为了保证首批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允许研究生在教学的间隙利用教学设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做研究,结果首期研究生全部如期顺利毕业。”同时,学院加大投入,增加导师人数,积极申报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3年的努力,于2006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授予权。这样一来,除了生药学外,又增加了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资格,使每年的研究生培养从6名扩大为20名。此后,郭伟英教授开始招收药物分析学研究生。

郭伟英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药学整体性的理念。他认为:“药学是一个整体,人们为了研究方便将其分为不同的学科,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的。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药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1世纪的药学将沿着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方向不断深入发展。药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一项跨学科的领域,因此,对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尽管各种药学技术日新月异, 但不变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原则。”

秉持着药学整体性思维非常必要的理念,郭伟英教授自编20万字的讲义,为研究生开设了《现代药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必修课程,目的是使药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学完各科基础知识后,进入研究生阶段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和角度,对药学及各学科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打破学科间藩篱,构建一个全面、清晰的知识网络。并重点领会药学研究中各学科的作用、特点及相互的关联和依赖性,以便建立药学整体性思维。这种课程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相关改革“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整合研究”于2011年获得辽宁医学院教改课题资助,其研究成果“药学整体性理念在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于2012年发表在《药学教育》杂志上。

协同创新,探索高校工程

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之路

据记者了解,为了促进辽宁医学院药学的学科建设,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2010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郭伟英教授组织辽宁医学院药学院联合其他院系药学相关的人员和资源,开始向辽宁省科技厅申报建立“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答辩和现场考核,于2011年年初获得批准,郭伟英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但是,依托高校建立的工程中心,如何为产业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实现自我良性循环发展呢?对此问题,郭伟英教授认为,与企业接轨,实行“协同创新”,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协同创新呢?郭教授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协同支持下,高校和企业等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一种创新行为;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相结合。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也是较好的模式。最关键的特点,是参与者要拥有共同创新目标、合理的利益关系、互补的技术优势,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在采访中郭教授还表示,我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创新是最主要的薄弱环节。目前整个中国的“学术圈”都是这样:专利多、文章多、成果多,但有意义的成果不多;而在产业界更是如此。以制药行业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制药产业链的转移,新药研发已经步入以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新一代研发阶段。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每年投入很大,却一直呈现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的尴尬局面。

郭教授认为,在这样的局势下,“协同创新”不仅仅是联合攻关;从某种意义上看,联合攻关更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联合攻关以科研任务或科研项目为导向,有了科研任务或科研项目便开始组织科研队伍,任务完成、课题结题后,科研队伍自然解体。这样的科研队伍往往是临时拼凑的,难以形成合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往往单纯考虑尽快完成既定的科研目标,其关注点在于科研项目本身,忽略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

郭伟英教授说:“协同创新不仅重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更重视其后续的应用和市场推广。”

在企业和院校之间,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对此,郭教授认为,首先必须协调好高校、企业间利益关系,使大家都能从协同创新中获益。其次,一定要围绕企业的真正需求入手,因为企业与市场的距离最近,最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协同创新只有围绕企业的真正需求,才能开发出真正能够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也才能顺利地将产品商品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作为建立在高校的工程中心,必须主动走出去,了解企业的需求,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在合作中,拿出务实合作的精神,追求合理的利润,达到企业与院校“双赢”的目的。

产学研结合,开展多方位的战略合作

据了解,防治疾病的物质载体是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群,但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所以中药的分析研究一直是药品生产制造业的一个重点,更是个难点。近些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整个中药分析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层出不穷。目前,中药分析已经不再局限于分析中药的物质组成,更注重解决的是物质的组成与其功能的相关性。“比较中国药典2000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可以看出,现代中药的分析已由原来的指标成分分析,发展到了整体指纹图谱定性与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的测定阶段。然而,目前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人们还无法从指纹图谱中的某一个峰或某一段峰解析出它的药理作用。随着对指纹图谱的深入研究,对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伟英教授强调,“谱效关系的研究是将化学成分的研究与药理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化学成分研究结合药理研究,能够讲清有效化学成分的整体疗效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因此,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是力求将药理学与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结合研究,力求用真正的活性成分建立质量标准,这是长期的追求目标。”

郭伟英教授介绍说,辽宁是东北道地药材产地之一,野生药材蕴藏量十分丰富,共有野生药材资源1600多种,人工栽培药材60多种。产地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及辽东半岛一带;其中,石柱参、细辛、五味子、龙胆草、关白附等为辽宁的道地药材。辽宁中药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本溪中药工业更是发展迅速,现有中药制造企业13家,为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辽宁好护士药业有限公司也是辽宁省的著名中药企业,辽宁医学院药学院工程中心与该公司已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以该企业产品“益心宁神片”为研究目标,进一步提升药品的质量标准,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质量标准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提高中药研究的学术水平,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此,郭教授主持的“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辽宁省科技厅课题资助。

益心宁神片由五味子、灵芝、人参茎叶总皂苷和藤合欢四味药制成,可补气生津、养心安神;临床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记忆力减退。郭伟英教授首先对益心宁神片进行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的研究,自制了睡眠剥夺箱,购置了小鼠自动活动仪,进行行为药理学研究;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形态学方法观察成年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中5-HT的表达和BDNF的含量的变化,证明了益心宁神片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及细胞内超微结构产生的损害能够明显缓解,具有治疗作用。

郭教授按照中医学药性的关系,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并多次实地考查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益心宁神片的质量标准,增加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药中人参茎叶总皂苷,五味子和灵芝的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药中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该药镇静催眠作用机制,分析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的相关性。下一步,郭伟英教授正在与企业合作,拟进行益心宁神片的二次开发研究。

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郭伟英教授领导的团队已开展了中药制剂沉香化气丸、木香槟榔丸、导赤丸、黄连羊肝丸以及中药材连钱草、扁蓄、葎草等的质量分析及活性成分研究,相关论文全部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杂志上。

这些年来,辽宁医学院药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一直有条不紊地开展着。2011年,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与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接协同创新基地,为此,辽宁医学院依托工程技术中心在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立了研发基地,并在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同东北天然药物博士后科研基地联合,建立了药物制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招收2名学员。

郭伟英教授还介绍说,目前,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同辽宁凯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连富生天然药物开发有限公司、锦州九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国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协同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现已同大连富生天然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医药新产品委托研发合同,与辽宁凯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新药研发技术合同,其他战略联盟成员合作项目也正在商讨中……

多年梦想:建立与世界接轨的研究中心

据郭伟英教授介绍,作为“国粹”的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中药的功效已为几千年的历史和现代临床疗效所肯定。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在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等特点,己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郭伟英教授说,在上述背景下,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建立药物质量评价和安全应用研究平台,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与药物分析学研究相结合,研究中药在生产、销售和应用各环节中的品质变化,解决质量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药品的质量标准,最终目的是使中药与世界接轨。

“与世界接轨,需要建设规范的一流实验室”,这始终是郭教授的梦想。作为以药物分析为特色的研究中心,郭伟英教授非常注重分析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测量不确定度在科学研究、工程领域的测量、计量认证、 剂量确认、质量认证、 实验室认可、 测量仪器的检定、 校准、 生产过程的检验和测试、 安全防护、 环境检测等方面都有应用。《美国药典》已有不确定度的评价要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医药行业将更加紧密地与世界接轨,实验室及其检测结果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才能获得认证或认可。

实际上,在该研究中心建立之前,2009年郭教授就开始进行了不确定度的研究。其研究生完成了“安博诺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HPLC法测定缬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两项研究,通过研究,他们掌握了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方法和国际规范要求。

为了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设符合国家和国际认证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新的要求以及国际规范建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郭伟英教授还参加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3年6月30日至7月6日在大连市举办的“新版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JJF1059.2-2012的新增加内容)与GB/T27411-2012检测实验室中不确定度的常用方法、测量结果的评价及CMC的表示方式”高级培训班。同时,在实验室建设上,郭教授也非常注重向国家级实验室看齐。烟台绿叶制药集团的“长效缓控释和靶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教授利用参加国内学术会的时机,积极与绿叶制药集团研发副总裁李又欣博士联系,并到实地考查学习,邀请相关人员到该研究中心作报告开展学术交流。

郭伟英教授最后表示:“只要我们明确方向,不急功近利,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将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与世界接轨的实验室!”

专家简介

郭伟英,现任辽宁医学院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生导师,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药导报》等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药数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锦州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辽宁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锦州分中心主任, 辽宁省自然基金药学项目评审专家,1996年被评为锦州市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2011年辽宁省药物作用与质量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与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接协同创新基地。主要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及新型给药技术研究,目前,已发表省级以上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英国和德国发表国际级论文各1篇,并被SCI收录。发表国家级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2部、副主编1部)。申报天然药物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3项,获得锦州市科技进步3等奖1项,完成PSBH国际合作课题1项。

推荐访问:之路 技术研究 协同 事业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