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时间:2022-12-29 14:15:04 浏览量: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从习仲勋成长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个维度,对习仲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于我国当前加强执政党理论建设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习仲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贡献

习仲勋(1913~2002),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不仅仅对我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习仲勋对我国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贡献方面,而对于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学术界对其展开的研究并不多。在我党日益重视思想建设的背景之下,对习仲勋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展开分析,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习仲勋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对于推进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仲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奇缘

习仲勋能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并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之中,离不开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才造就了习仲勋与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历史奇缘。习仲勋出生于民国时期,那时正值我国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陕西作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地区,其境内的各种革命力量与当时的反动派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此时,年幼的习仲勋总是喜欢父亲习宗德给他讲述当时的各种社会见闻,而父亲习宗德也乐于将自己在外面的社会见闻讲给习仲勋听,比如张义安三原起义事件、胡景翼活捉“陆儿子”等等,这些社会见闻引起了习仲勋的好奇并深深地震撼了其幼小的心灵,“他憎恨黑暗、向往光明、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性格从此形成。”①

1922年,9岁的习仲勋进入小学学习,此时,上海已经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虽然陕西当地此时并没有建立共产党组织,但在上海共产党组织成立的推动之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陕西宣传马克思主义。②随后不久,在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之下,一批共产党人和先进的共青团员回到陕西,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以推动陕西的民主革命进程,而这却成为了习仲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1926年,习仲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立诚公学高小部,与其他学校相比,该学校的很多教师是较为先进的知识分子,这使得该所学校带有浓厚的民主进步色彩,后来发展成为陕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之一,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团组织,而这为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校期间,因思想较为进步且学习成绩优异,习仲勋经人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这成为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转折点。在成为共青团员之后,习仲勋在学校正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宣传资料,习仲勋接触了一些较为浅显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为推动他后来开展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仲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并逐渐将其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从关于习仲勋研究的文献来看,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三是坚持关心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具有信仰价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既源于其有科学的价值,又是因为其具有巨大的信仰力量。对此,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③同样,习仲勋也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习仲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较早,但即便在他年龄很小的时期,他也表现出了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情怀。1926年5月,习仲勋所在的立诚学校中国共产小组成立,作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年仅13岁的习仲勋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下乡向广大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并号召农民要团结起来,与当时的地主、恶霸作斗争。④这是习仲勋生平第一次参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斗争组织活动,通过具体的革命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农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1927年7月,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习仲勋所处的富平县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动荡,在当地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带领之下,习仲勋积极参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革命实践活动,虽然此时年仅14岁,但在严峻的革命形势面前,习仲勋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先锋战士所具有的气魄。

1927年底,习仲勋考入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也是一所深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影响的学校,在当时表现出较高的进步性。进入学校之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习仲勋积极开展学生运动,以各种方式对工农兵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随后不久,在震惊陕西的“三师毒杀案”中,反动派将习仲勋抓捕入狱,将其关押在三原看守所。在三原看守所的两个月里,习仲勋与其他被捕的同学一起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开展着激烈的革命斗争,他们不仅加强知识学习,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还对当时关押在看守所的逃兵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习仲勋在此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十分敬佩,他在狱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习仲勋与一大批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在“肃反”运动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1962年9月,习仲勋遭到康生的诬陷,被关押长达16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平反。

在种种磨难面前,习仲勋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面对国内一触即发的内战形式,当时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内部有些人对保卫边区的信心不足。对此,习仲勋对党内广大干部指出:“这样的一块土地是不允许敌人占领的,除非在中国没有了八路军和共产党”。在他看来,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中国革命必然走向成功,由此也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虔诚。

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作为一种无论在近代革命还是当代社会发展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可谓博大精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道理很复杂,相反地,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露的道理却很朴实,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论”。马克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本质上指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事实,尊重实践。⑤实事求是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鲜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群众工作的具体思想路线。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组成成员,习仲勋在革命实践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也一直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笔者梳理了习仲勋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历程,发现他充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与错误的思想路线作斗争。

1947年,习仲勋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恰逢陕甘宁晋绥边区土改会议上掀起一股极“左”之风,有人提出坚持“贫雇农路线,反对中农”的思想路线,在此“左”倾思想的影响之下,有些人原本是中农,却被错误地认定为富农,导致被没收财产、扫地出门,严重影响了当时解放区的稳定。为此,习仲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三次函电,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左”倾思想错误问题,并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实地考察,以纠正土地改革过程中的不正之风。⑥毛主席阅后指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并要求各地老解放区高度关注“左”倾错误。后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习仲勋到绥德等地亲自巡视,及时发现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左”的错误开始得到纠正。

1978年4月,习仲勋开始主政广东。当时,广东虽然与香港毗邻,但发展水平之差异却十分明显。对此,习仲勋心情颇为沉重,在他看来,香港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广东人,为什么香港能发展得很好,而广东却不行。⑦习仲勋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对广东省的20多个县进行了深入调查,他认为,广东发展之所以远远落后于香港,最大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限制太多,本来正确的事情,在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之后,什么都不敢搞。基于此,习仲勋向中央建议给广东放权,减少广东经济发展的束缚。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最终推动了广东经济特区的设立,迎来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这也是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的鲜明体现。

坚持关心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客观世界的改造中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是盲目的和被动的,而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无论哪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和能动的。在执行过程中,与其他政党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之所以革命,源于为最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执政党执政合法的坚实基础。对此,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习仲勋深刻认识并践行这个观点。

1945年,原西北局书记高岗被党中央调往东北主持工作,在研究西北局书记的继任人选之时,毛泽东曾经说道:“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⑧毛泽东之所以称习仲勋为“群众领袖”,这是因为习仲勋始终坚持关心群众、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群众工作路线。早在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工作的时候,习仲勋就曾组织群众分土地、分粮食,这些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深切拥护。

早在1943年,习仲勋到绥德担任地委书记工作期间,他时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为52万群众服务”。为此,他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44年秋天,习仲勋在绥德的一次司法会议上强调:“我们司法工作者,既是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

1957年,由于国家测绘局要在西安修一个建筑,将百姓58亩土地用推土机推掉,习仲勋得知之后,十分气恼,严厉地批评了有关工作人员做法不妥当,即便那块地已经被政府买了,也不能损害百姓的一丁点利益,由此可见习仲勋对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之深。不仅对自己和工作人员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习仲勋也时常教育自己的子女,无论当多大的官,都要切实地为百姓着想,不能疏远群众。⑨在习仲勋看来,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得到群众之拥护,共产党执政才能稳固。

习仲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习仲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启示我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坚持关心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政党稳定的根基。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都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习仲勋不仅能够准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出发,具体地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我党日益重视党风建设的今天,习仲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才能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稳固执政党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些共产党人在金钱面前逐渐迷失了自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为共产主义的事业目标已经达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进而产生了各种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仰的缺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而当前有些共产党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之风、不正之气,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障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阻力。因此,要化解当前我国党内的腐败问题,当务之急是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问题,要拾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武器,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再次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共产党员队伍的大脑,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误入歧途,让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能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群众观,并切实地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有如此,才能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动向前,只有这样,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①阎朦:“习仲勋:‘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史文汇》,2012年第11期,第23~24页。

②贾巨川:《习仲勋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③杨凤城:《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159页。

④吕惠东,秦宁波:“习仲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120页。

⑥李文珊:“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的改革开放思想”,《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⑦贾巨川:“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⑧《毛泽东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⑨《怀念习仲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44~145页。

责编/韩露(实习)

推荐访问: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当代 探索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