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时间:2022-12-25 19:50:04 浏览量:

摘 要:针对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变革,结合专业主干课《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新思路,即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环节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新常态 采矿工程 课程教学 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b)-0201-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found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 of mining engineer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major courseson“mining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are analyzed,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s pointed out.On this basis, a new idea of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is put forward,that is through these methods of changing the teaching idea,upd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Key Words:New normal; Mining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odel

隨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结构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煤炭经济增长历经“黄金十年”后迎来了稳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煤炭资源的转型调整迫在眉睫。如何构建采矿工程专业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制定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摆在矿业类高校面前的全新历史课题[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采矿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突出、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选取《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这门典型的采矿工程专业课为代表,结合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开放式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梳理课程教学的教授方法和实施环节,探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模式。

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任课教师过多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自身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沟通,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价值。三尺讲台自古是老师教学施展的舞台,老师们习惯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我陶醉式的讲课模式,不会过多在意学生的感受,其中不乏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枯燥生涩的理论给本来沉寂的课堂又增添了几分无趣,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而言,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内容涉及矿山岩体和岩石的物理水理性质、变形强度特征、动力学静力学属性、弹塑性本构模型构建及破坏时效准则等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通过课堂讲授和工程案例与学生互动沟通,仅靠单纯的课堂讲课和教师的满堂灌做法很难让学生搞懂接受,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增加讨论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疲于应付,“任你激情澎湃口若悬河,我自偃旗息鼓岿然不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在课堂的种种表现对教师教学和情绪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过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某门课程或不喜欢某个老师,凭借个人的主观喜爱程度来投入到课堂学习,稍有听不明白或不满意就转移视线,难以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以湘潭大学为例,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需要在48课时内完成矿山岩体原岩应力的形成及其分布、采场覆岩活动规律、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特征、采场顶板支护设计、采动岩体损害与控制技术、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巷道维护原理及围岩支护、厚煤层综放开采岩层控制、浅埋煤层开采岩层控制、煤矿动力灾害现象与控制等十章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因教学进展过快产生排斥和厌学情绪,学生的不佳表现反馈给任课教师,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通常一门课结束,学生疲乏老师心累,教学效果欠佳。

(3)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缺乏课堂教学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年轻教师沿袭了上一届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鲜有更新,遵循前人形成的教学习惯继续教学,教学环节很少有大的变革和尝试,教学方法死板,教学体系沿循旧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和学生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上的共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下降,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趣味性。

2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当前的本科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近年来,《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以下4种,如图1所示。

2.1 純理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主要阐述矿山压力的形成特点、分布规律、演化过程和显现特征,从理论层面分析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活动规律、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原理,阐明采场围岩和回采巷道的动压显现特点和岩层控制技术。

2.2 理论教学为主,试验教学为辅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以试验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涉及到的岩石是埋深在地表300m以下的岩块介质,岩体的地质力学行为是在三维地下空间引发的多场耦合作用,研究载体较为复杂,理论讲解很难让学生对围岩活动规律有深刻体悟,所以通常借助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3 理论教学引导,案例分析辅助

考虑到采矿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性较强,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正常的理论教学活动中引入工程案例,将自己开展的科研项目有机融合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当中,以具体的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在实例分析中插入理论分析,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培养,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2.4 分组互动教学法

分组互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学活动中采取分组学习、团队合作的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2-3]。通过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分组互动教学法以设置问题为引线,以分组讨论和团队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教师引导和辅助讲授为依托,以课程评价为评判标准,在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中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和新技术,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可以达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寓教于思、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4]。

3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 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效果。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培养性质面临重新调整和定位,这就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规划。新时期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的教学更应从过去呆板沉寂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转变课程教学观念,调节课堂教学机制,从教师主导教学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向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灵活机动的开放式教学转变,从“要我学”的被动模式向“我要学”的主动模式转变,从“讲授知识”向“传授知识”转变,从“接受教育”向“启迪教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辅”,寓教于学,寓教于思,寓教于乐,寓教于趣。

3.2 课程内容设计

新常态下的课程教学内容需紧密结合当前专业的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实时更新课程内容,舍弃不合时宜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置相对合理的试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过渡和衔接,对专业课程的经典理论和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重新梳理课程内容,聚焦讲授内容的侧重点,深刻挖掘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根源,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晦涩深奥的力学原理简单化,易于被学生接收和掌握。例如,在讲解《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中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时,就可以将矿山压力形成的经典“梁理论”归纳为钱鸣高院士提出的以覆岩空间结构为基础的砌体梁理论和以宋振骐院士提出的以岩层运动为基础的传递岩梁理论,前者注重从力学模型的理论层面分析采场顶板的活动规律,后者注重从现场实践的工程角度研究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力学特征。通过分类讲解和集中演示就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方法革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优化教学程序,改良教学效果。湘潭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共设置48课时,教学过程中设计38课时的理论教学课(包含6课时的工程案例教学课),6学时的试验教学课和4学时的分组互动讨论课。综合运用理论教学、试验教学、案例分析和分组互动教学多项举措对教学环节进行大胆革新和尝试。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引导,工程案例教学为背景,试验教学为推手,分组互动教学为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构建“课堂教学-试验验证-现场实践”三维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

3.4 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法和评价制度很难对新常态下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因此需更新评价观念,制定切实可行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融合了理论、试验和工程实践多方面内容,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意识,故而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制度,摒弃以往由期末考试成绩确定最终课程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采用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试验报告、分组互动交流次数、考试成绩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期末考核,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跟踪评价,全面检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4 结语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是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生转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面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堂教学的本质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采用“课堂教学-试验验证-现场实践”三维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灵活机动的考核制度,必将使采矿工程的人才培养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召宁.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4):224-225.

[2]孙伟博,王燕,邵小平.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法探讨—分组互动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67-168.

[3]高召宁.《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20-221.

[4]王斌,赵伏军,彭文斌.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49-51.

推荐访问:岩层 常态 矿山 教学模式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