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12-18 17:05:04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民办高校满足了人民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研究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基础上,对原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确定了以地区适应性的人才培养原则,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进行规格化设计,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了专业课程模块,并对课程进行分层设计,体现对不同课程地位和内容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地位,加大核心课程配置力度。同时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突出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应用性,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对专业的需求,实现专业优势特色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地方适应性 应用型 分层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51-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民办高校正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满足了人民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根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发展应用型民办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依据高等教育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和总结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办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原课程结构的问题

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起步阶段普遍借鉴普通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其专业课程体系大部分依承公办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机械的复制课程结构。公办院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宽口径、重基础,知识面宽而不精,是传统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其特点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60%以上。这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对实际工程问题无从下手。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民办高校没有认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的,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未构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课程改革原则

首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依据这一原则进行课程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因而,根据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学校定位,自动化专业培养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电子、现代控制技术与方法、仪器仪表、嵌入式控制等基础知识,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可以在各类科研、设计、生產、管理部门从事过程控制、电气、信息处理等系统的开发、运行、管理、维护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设计

应用型人才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2.人才培养模式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1-2-3-4-5”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一个应用型定位,满足人才和社会两个需求,围绕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分类发展三个主题,培养沟通表达、职业辅助、知识应用、就业创业四种能力,注重专业与素质教育、理论和技能、人文和素质教育、校内和校外教育、科研和创新五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遵循“三增三减”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提高实践学时比例,提高实践学分比例,减少总学时,减少总学分,减少冗余理论课程,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建设

1.模块化设计

课程结构整体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全校统一安排的选修课程获取部分学分,然后通过科研创新活动、科研成果奖、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学术报告与讲座、各类考证等活动获取其他的学分。

2.分层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落脚点即为课程目标及要求,做到具体可操作。对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体现对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地位,加大核心课程配置力度。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层和模块化设计,缩减甚至删除冗余课程,充分保障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

(1)基础电学理论模块

电学理论是对电子信号进行处理的技术,电路板的设计开发需要了解电子元件的基本性能。课程模块包括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该模块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应用能力。

(2)伺服控制模块

伺服控制模块主要是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式伺服系统等,目的在于提升重点领域电气传动和执行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运行稳定性。控制器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针对于控制方法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即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组态技术应用和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模块包括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

(3)检测模块

检测装置将生产过程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智能仪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智能化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热量、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智能阀门定位器和高可靠执行器,另有新型高灵敏度、精度、可靠性、集成化的传感技术。课程模块包括检测技术、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4)特殊机械装置模块

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生产工艺的多样化、灵活化,其中特殊机械装置需要自行设计研制,如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等,用于焊接、涂装、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工作。课程模块包括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该模块实现机、电的有机结合。

3.专业特色课程设计

人才培养结合地区优势,对专业课程进行特色建设,以区域定位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地区自动化生产行业和产品自动化行业,由此自动化专业课程分为电气控制和嵌入式控制课程,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设计和建设。

(1)电气控制课程

该类课程服务服务于自动生产线行业,致力于青岛地区自动装置的开发、生产,使学生掌握微型控制器、传感器、动力原、传动系统、执行机构等知识,使学生具备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组装调试、维护维修等能力。

(2)嵌入式控制课程

该类课程服务于产品自动化行业,即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对电子、电路、控制论、电机、单片机、PLC、检测等知识进行一体化教学,集硬件设计、软件开发技能于一体,服务于设备的二次开发、优化升级、维护。

四、总结

在研究民办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和培养目标宽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自动化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化,以核心专业课程为中心,以地方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进行分层课程设计,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地位,理论和实践并重。同时提出专业特色建设,对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建设,构建应用型特色课程,突出专业优势,实现专业弯道超越,促进民办院校专业健康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德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北京: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2013.11.

[2]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第2期.

[3]曾鸿鹄,张学洪,林华.解读“协同创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战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2,(7):17-19.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民办高校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