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校会计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31 21:15:31 浏览量:

摘要:高校会计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基础内容。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特色不强。会计专业应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习与就业的全程化结合,提出做好会计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以便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探讨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中能力及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能力视角下实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变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会计改革体系;具体措施

一、传统会计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科学习的目标与学科应用前景脱节,课程核心以掌握知识为主

高校会计教学目标应该是满足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际问题应用,并通过成果反馈及时调整。现在对于学习型院校,教学任务固定,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当脱离这种教学模式时,学生往往只能提高做题能力,却无法灵活应用。对于高校的教学,教师应在明确市场及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并强调以后职业需求,让学生自发的提高学习意识。但是目前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抽象和概括,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来教学,仍然以掌握基本知识体系为目标,严重脱离了实际应用。

(二)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实践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能力的锻炼。

(三)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

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提高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力度,但课堂教学依旧是高校教师的教学重心,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没有整体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造成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造成实践教学质量降低。而且,因为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很好的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也没有对会计行业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从而无法有效组织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导致会计专业课不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另外,从课程内容设计上往往忽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各种职业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低下,职业道德意识不浓,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情境代入感较差

会计教学中的案例和实际不符,不能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且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当外界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案例的指导作用便大幅降低。即使进行案例分析,也常常用简化的凭证和账簿进行教学演示,过于简陋的工具使学生难以有真实的感受。并且会计工作在企业中除做账外,还应有决策和分析功能,如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对投融资范围及数额进行判断等,这些在实践教学中均未体现。而会计岗位的多样化亦未有所表明,在实践课中,仅仅假设学生都为普通记账人员,而未分为管理会计、财务主管等多种角色,这不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

(一)高校会计结构体系与改革目标

高校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定也不同,教师教学的方法只能通过传授课本知识,完成特定任务考核工作,为其它课程奠定基础。但是课程体系可以修改,将基础课程的学习融入到工程专业课程中,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能通过单一的理论研究成果或者单一的实训成绩来评定,而应该根据岗位需求及从业者的专业特点来评定。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应该限制在书本课程的传授,研究表明,书本知识研究深入的人,在实际应用时候并不能完全上手使用,同样,一个熟练的工人也不能完全懂得实际操作的原理。而这些学习过程可以通过高校这样的教育机构得到培养,所以这样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例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如果没有设定课程的实际应用课程,就进行理论内容的考核,那么考核结束后,學生不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如果设定考核体系,增加实训能力测试,并与职业要求相符合,那么不仅课程教学效果优异,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另外考虑到学科交叉和课程复杂程度,单项目的训练课程是不够的,综合的多项目考核的实训是必要的。如果可以兼顾岗位需要,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增加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培养。

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设定的目标是需要满足真会课改的基础上设定的。会计作为基础学科,课程改革程度不大,但是收到较高的改革效果是不容易的。职业能力测评包括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的合成程度,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知识目标是否一致,或者相差不多。职业能力测试项目的设计是重要环节,项目应切合实际,并着重强调专业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会计研究者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可是实现会计理论的内在推导,对待实际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转化,但是对于会计应用为主的教学,可以不用掌握高深的理论,只需要对待响应的工程应用可以解决,教学目标应突出这一项内容。

(二)会计虚拟实训的系统设计

会计专业全程虚拟实训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靠学生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以实训室为主线,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从事着会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们,大多担任着高校及地方的会计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这样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历和能力欠缺的师资队伍,难以保证会计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需要聘请大型企业要职人员或具有成功经历的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通过讲座、报告会、共同参加实践活动等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并分享的成功经验,这样的言传身教更加生动直观,其效果要远远高于单一的理论灌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会计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探索;第三,要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的经验,大量收集案例,通过细致深入的归纳与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高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更有效的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结合才能建立一支具有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应采用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与会计实践活动。如可以对其进行分组,模拟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如采购、付款、生产、销售及收款等,并将每一个流程进行细分,如在生产环节中可以细分为生产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等几个小组,使其能全面掌握课程中不同知识点的运用。还可将宏观经济环境代入课堂仿真模拟环境中,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此外,在每个小组中,还应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出纳、往来结算、会计主管等,应尽量采用真实的实验道具,而不是简陋的课堂专用凭证、账簿,具体学生岗位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气质、能力进行指派,也可由学生自行商定或抽签决定。在案例模拟开始后,应由其他组学生对演练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并指出该组学生存在的错漏及不足。在整个班级演练结束后,应由指导老师对各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予以排名和奖励,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目前实验中学生一人兼任出纳、会计、审核数职的情况,使学生能认识到各个岗位职能权限的不同,激发其探索会计岗位体系的兴趣。

(五)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高校会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构成上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教学模块,即根据能力需求设置相关课程。高校会计專业课程设置必须紧扣综合职业培养主线,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为核心,淡化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并以这三个模块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公共通识模块课程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英语、财经法规、财经写作、体育等课程。此外,组织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英语证书评定考试,以及国家计算机证书评定考试;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而且规定部分专业和部分年级的学生必须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为未来在会计企业职位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打下扎实基础。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为专业技能模块打下基础。这一模块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例如《经济法》一课就应突出会计专业特点,加强对会计法、税法、公司法、银行结算法律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再比如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应结合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以主要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教学,并要注意与各行业、各类企业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的衔接。

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并侧重于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课程,例如会计分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教程等,根据学院考试的相关规定来安排学生进行评估考核。安排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并规定部分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考试获得证书。另外组织会计学生参与会计电算化国家竞赛,也可以参与主流ERP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证书。在课程教学时,规划出有效的会计综合实训内容以供学生学习积累,根据对企业内账务问题的处理进行模拟,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会计环节的项目与流程,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的综合竞争力。

(六)建立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把就业作为指导方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锻炼其校外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岗前零培训的目的。使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的发展。

在会计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训专业能力,但就目前的经济市场而言,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如作为企业中心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这使得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会计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最终结果。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建设学院内专门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基地,通过企业建立自己的教学实训基地。比如利用所在城市的特色产业群和经济区设立分部,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快人才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高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

(七)构建学习质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并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列入评价范围内。

对传统闭卷考试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日常成绩进行分析总结,把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自身的学习态度都归到考核范围内,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媒体等的评价。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是否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应该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定期和用人单位沟通,掌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弥补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缺陷。同时也应加强学校与校友会之间的联系,这既可以把握以往教育质量的情况,也可以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进行相应改进,促进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进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严娟,1978年生,女,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敬良.“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16(03):5-8.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4-38.

[3]杨映玲.分组导生制的课程教学体验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35):198-199.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视角 能力 高校 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