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矛盾论》与《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思想的差异

时间:2022-12-12 09:35:04 浏览量:

[摘 要]《矛盾论》是从两种宇宙观方法论对立的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含义。简言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宇宙观。《反杜林论》是从两种宇宙观、两种思维形式对立的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两重含义,否定了宇宙观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并对于第一重含义的形而上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予以分析和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宇宙观;思维形式

[中图分类号]D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15 — 02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或“世界观”的意义上使用,其二则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意义上使用,指的是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对待世界的理论思维方式。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哲学著作中首先以这种意义使用“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反杜林论》中从两种宇宙观、两种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意义上,具体地阐述了形而上学思维形式的本质、特征。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创造性地从两种宇宙观方法论对立的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含义。本文试图对《矛盾论》和《反杜林论》中“形而上学”思想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以求得到启示。

一、《矛盾论》与《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思想的差异

(一)《矛盾论》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宇宙观方法论的高度,创造性地界定了形而上学的含义。他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两种互相对立的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及由于外力的推动。……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理,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1〕(P300)

可见,毛泽东是仅从两种宇宙观方法论对立的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含义。简言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宇宙观。

(二)《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明确地从两种宇宙观、两种思维形式相互对立的意义上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他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的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僵硬的相互对立的。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它是合乎思维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的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个的事物,忘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他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P359—360)

可见,恩格斯所说的“形而上学”有两重含义:第一,形而上学是一种形式思维,即遵守形式逻辑思维规则的具有普遍常识支持的思维形式。首先,恩格斯指出了形而上学思维形式的思维特征,那就是“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否认矛盾的存在。按“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互相对立中”。它与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有其科学基础。其次,恩格斯指出了形而上学思维形式的基本特点。那就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一个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由于形而上学思维形式否认矛盾的存在,它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因此,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再次,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形式的作用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形而上学思维形式是合乎常识的,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是极为尊敬的东西;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大小不同的领域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最后,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思维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它只是对事物相对稳定性的反映,而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所以。其适用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第二,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是极其错误的。以静止、孤立、片面为基本特征的形而上学宇宙观无法科学的表达世界的本来面貌,“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地。……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作用才能做到。”〔3〕(P361—P362)

(三)《矛盾论》与《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思想的差异的具体表现

1.侧重点不同:恩格斯对于宇宙观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仅是简单论述,毛泽东则创造性地从宇宙观方法论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论述这种宇宙观的根本观点: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的矛盾的存在。

2.思想深度不同:恩格斯从两种宇宙观、两种思维形式对立的意义上界定了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否定了宇宙观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并对于思维形式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予以分析和批判。毛泽东仅是将形而上学看做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予以彻底批判。

二、《矛盾论》与《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思想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逻辑理论研究的社会学思路

毛泽东进行逻辑研究,一开始就不赞成纯思辨的思路,而推崇马克思倡导的社会学的思路。他不是就逻辑研究逻辑,而是把它与现实思维即社会和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觉逻辑问题意识的“行动”者或实践者。他研究逻辑理论,把逻辑纳入现实的维度中来考量,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逻辑理论在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问题;二是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本身提出和包含的逻辑问题。《矛盾论》中指出:“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柏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柏林学派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1〕(P300)

可见,毛泽东当时研究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目标或目的是扫除教条主义思想。即适应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唯物辩证法而研究唯物辩证法,搞纯思辨。

事实上,早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就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毛泽东于1931年红军攻打福建漳州时,收集到了《反杜林论》的最早中译本。他得到后,就认真研读其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与译文作者吴黎平多次交谈《反杜林论》中的理论问题,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原则来深入探讨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常对吴黎平谈自己学习《反杜林论》的体会, 他说:“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不解决问题,读书干什么”。可见,毛泽东是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所以,虽然认真研读了《反杜林论》,但对于恩格斯“形而上学”思想的本义未能深入的把握到。

(二)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术界“唯物辩证法热”思潮对毛泽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而且深入渗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唯物辩证法的风行一时为最。具体来说,当时的“唯物辩证法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的经典原著被大量翻译出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从前。如《费尔巴哈论》《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以及《资本论》等等。第二,有关唯物辩证法介绍与研究的著作和教科书也被大量翻译出版。如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等著李达等译《辩证唯物论教程》,苏联哲学家米丁主编艾思奇等译《新哲学大纲》,米丁主编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第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也日益增多,其中李达、艾思奇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中国化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毛泽东在抗大讲授哲学、写作“两论”的参考书甚多,主要有上文提到的三本苏联哲学教科书,另外还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在读三本苏联哲学教科书时,不仅转述或归纳了原著的思想和观点,尤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发挥或深化了原著的思想和观点,这些都反映在《矛盾论》中。例如在阅读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等著李达等译《辩证唯物论教程》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由质到量及由量到质的转变法则”第七节时,毛泽东用“机械的发展观”和“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转述了原著“关于发展的两种根本的见解”及机械的见解和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这大体上就是他随后在《矛盾论》中所讲的宇宙观。

三、《矛盾论》与《反杜林论》中关于“形而上学”思想的差异的影响

我国学术界在对辩证法理论进行反思时,通常将对在经验常识思维中理解形而上学归因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该书中,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得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的和永久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限于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而不承认事物的实质的变化;并且硬说一切变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力量的推动。”〔4〕(P6)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编写中,“对毛泽东以完整哲学形态论述的哲学原理和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基本上是直接转述在在本书有关章节之中的。……按《矛盾论》章节的名称、框架和逻辑,适应当代的情况和需要作转述性的展开。”〔5〕

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矛盾论》中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可以看出:前者中的观点明显大体转述了后者,但由于对于形而上学宇宙观是在哲学概念层面否认矛盾误解为在经验常识层面否认,即“硬说一切变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力量的推动。”前者的观点与后者有一定出入。这不能不说是《矛盾论》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深度不够所产生的间接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韩树英.艾思奇与第一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J〕.文化与历史,2008,(02).

〔6〕 闫顺利.重新审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模式〔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责任编辑:谭文富〕

推荐访问:矛盾论 形而上学 浅析 差异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