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30 20:35:27 浏览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注重课型教改,实现从“单课型”到“多课型”的转变;扩大课堂空间,实现从“一个课堂”到“两个课堂”的转变;了解学生特点,实现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重视教师主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有效性

[作者简介]周玉明,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陈君生,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01-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应有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一些困境与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谈谈看法。

一、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即传授知识,教育以“知识为本”,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的观念是“以人为本”,主张将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把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不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能积极进取、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即作为“专门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是“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课堂。它的弱点十分明显,强调应试教育,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被知识“异化”的人。在“知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其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而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其实质是低效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人和教育学生做人的课程,必须走出“知识课堂”。实行全新的课堂模式,即“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生命课堂”改变了唯知识传授至上的做法,成为从单纯追求知识的课程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课堂。在“生命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等融为一体,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生命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应有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将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将由过去“死”的课堂变为“活”的课堂、“静”的课堂变为“动”的课堂、“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在“生命课堂”中,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相互启发,是“活的教学”、“有生命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

二、注重课型教改,实现从“单课型”到“多课型”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约束,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检验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形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的程式化方法,缺少新意,学生不感兴趣,也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全新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去寻求改变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要求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而实践证明,从“单课型”教学走向“多课型”教学是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基于现代教育新理念,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六课型”(“参观型”、“研究型”、“辩论型”、“讨论型”、“案例型”、“讲授型”)教学改革的尝试。通过近两年的“六课型”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六课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突出的优点。一是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三是改革了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当然,成功组织“六课型”教学必须注意四点:一要做好课型选择,“六课型”中每一种课型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并不是每一课型都适用每门课程中的每一章节的教学;二要重视教学设计,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周密策划,用“心”去做;三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四是讲究课堂驾驭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三、扩大课堂空间。实现从“一个课堂”到“两个课堂”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教育学生,教育在于内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坚持理论武装学生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果单纯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内,是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扩大“课堂空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第一课堂与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观能动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高校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育人。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都安排了实践课时,但由于高校各方面的原因和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甚至形同虚设,原因主要是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认识不到位。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必须实现从“一个课堂”到“两个课堂”的转变。一是发挥校内第二课堂作

用,可以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请一些社会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赛、讨论会等形式,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或“交锋”;还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借助社团活动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发挥校外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中接受教育、启迪思想、内化人格。

四、了解学生特点,实现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察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大门”,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了解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两种:一是座谈法。即教师在上课前,就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结合课堂内容,约请一些事先有准备的学生来共同座谈探讨。既相互交流,起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作用,又可以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二是问卷调查法。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问卷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问卷调查是不记名的,学生填写时没有思想顾虑,因此可以反映其真实思想。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这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其育人有效性的关键。

同时,我们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坚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同质合力,即教学相长。其实,教学是人施于人的过程,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教师对教学要起主导作用,所谓教师主导,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教与学起着主导、引导和领导作用,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向着某种特定方向发展,即在解决“知”与“不知”、“信”与“疑”、“知”与“行”的矛盾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学,尽职尽责,把课堂当战场,一点也不马虎。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学生主体,是指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最终效果。因为,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教师不可能将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去,更不可能迫使其对不理解、不确信的东西无条件接受。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完全操纵教学过程的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真正以学生为上帝,以学生为主体。只有“教师主导”加“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互相促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其育人的有效性。

五、重视教师主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决定因素,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其育人的有效性,关键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把教师入口关;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整体优势;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活动。

通过调查分析,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存在五个方面的缺陷,即理论功底差、师范功底差、责任心不强、信心不足、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因此,特别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一是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所谓政治素质,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总和。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上保持清醒和坚定。所谓思想素质,是指高尚的人格、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二是厚实的专业理论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专业理论功底和广博的通识文化知识功底。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知识越丰富,才能“居高临下”,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讲课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把知识讲活讲好。三是扎实的师范素质。课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师范素质,即具有较扎实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如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板书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驾驭课堂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等。四是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一个不能从事科研的教师不是高校的好教师;同样,一个不能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教师,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深入探讨教学规律,通过科研工作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育人 有效性 理念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