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的建设

时间:2023-01-04 14:00:06 浏览量: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跟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引领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9-0053-03

一、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的内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辅导员的引领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的高低,他们工作的质量和力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那么,作为引领者的辅导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辅导员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素质,因此,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

辅导员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悠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始终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辅导员要解决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信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使大学生成为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良师益友,道德上的楷模。辅导员的道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水平。辅导员能否得到學生的尊重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品格修养和个人魅力。因此,辅导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观。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其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师德。注重个人良好品德的培养,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品行端正,以身作则,公正、廉洁。

(三)全面的业务能力

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把握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直接传达者,必须具有坚定而准确的政策把控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面前,要正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从而对大学生有准确的导向。

2 协调沟通能力

学生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很好地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工作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工作除了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关联之外,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够周全地处理和调节各种矛盾和关系,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取得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3 心理疏导能力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广受关注。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据调查,某高校的新生心理普查中,心理预警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新生人数的10%以上。

4 组织管理能力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每位辅导员所带学生是180名,但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辅导员面对一个大的群体,要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具备宏观调控能力,还要独具慧眼,打造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5 调查研究能力

学生工作是与时俱进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

然而,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调查,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引领能力十分缺乏,其外在表现及深层原因如下:

(一)工作繁琐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的写照。对于大多数辅导员而言,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对某高校的51名辅导员近10天的15项工作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事务性工作(奖、勤、助、贷;监考;清理欠费;英语四六级信息审核;寝室内务检查等)535件,占整个辅导员工作的70%,学生思想教育(个别学生谈话、心理辅导等)191件,占25%,个人成长(进修、技能培训等)38件,只占5%。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是十分繁琐的,带班、开会、检查卫生等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成为了高学历的“保姆”,成了辅导工作的主体,而辅导员的核心业务--思想政治教育却成为了次要工作。

虽然十六号文件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视,也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位,以致辅导员角色经常错位成“勤杂工”,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完成学校多个部门布置的任务,琐事、杂事、小事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二)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仍然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意识,习惯用传统的灌输、说教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双向交流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而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个性、年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为人处世、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简单、落后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不外有二,第一是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不高。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甚至,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到绝大多数,但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即使专业对口,但由于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第二是后期培训没有跟上。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只有5%的时间用于个人业务能力的

拓展。囿于日常事务的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导致辅导员的自我提升空间普遍较低,而对辅导员工作职业的认同度也随之降低。

(三)积极性不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专职不专心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常常以消极、被动、随意的态度应付工作。甚至很多人只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并没有安心将其作为终身职业,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热情在工作上。

一个原因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错误认知。部分辅导员对这项职业和它的职责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认为辅导员不是一种职业,对工作缺乏认同感。加上高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也比较低,所以很多辅导员自身并不看重和看好这份职业,对发展前途比较茫然和悲观。另外一个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虽然各所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也有不少相应的制度,但是很多高校还是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只要稳定,不要特色”等情况,这样就容易让辅导员陷于平庸,缺乏前进的动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由于许多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信息没有共享,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比如,在新生入学时,教务处有新生的注册信息,但是由于资源不共享,辅导员就要分别向图书馆、宿管中心、招生就业处、学工部等部门提供学生的注册信息,仅此一项,就会增加辅导员不少的工作量。工作繁重不说,与教师相比,专职辅导员的收入也普遍偏低。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对辅导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高校辅导员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学历上去了,工资待遇并没有多大提升。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引领能力的思路

(一)转变观念,明確职责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本所在,只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校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的“保姆”劳动,而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公共关系学等于一体的集大成的学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特有的职责。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研究并准确地划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而科学地指导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避免分工不明,导致工作陷于无序化的状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才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有些高校将辅导工作划分为三大块: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并对每一项任务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有明确的界定。

除了对辅导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还要统一认识,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辅导员工作,并给予积极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努力减轻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和自身发展上。

(二)培训提高,科学发展

虽然辅导员多数都是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但是真正专业对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匆忙上岗,自然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组成也从70后、80后发展至现在的90后,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此,相应的辅导员培训就必不可少。而国家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发展也出台了多个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随后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

为了建设并稳定一支数量庞大的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各高校近几年来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方式。如复旦大学早在1998就成立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培养理念,该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条例》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2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这些措施,为辅导员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琐事繁多,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能够不创新,切实改变工作方法,在纷繁的工作中抓出重点和核心。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落后的工作方法,不断尝试新方式、新手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对师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确定会起到潜移默的作用。因此,在内容上,辅导员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整合,打造出新的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和规模化的独特校园文化。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在学生中挑选出一批工作能力、责任感都比较强的人作为干部,让他们参与管理工作,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律能力。学生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一方面有助于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也有于辅导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多做一些深层次的、引导学生思想的工作。

三是利用新媒体搭建工作平台。新媒体是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新媒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手机,二是网络。这两种形式都可以成为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渠道。辅导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工具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及时与学生谈心,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开设理论学习、思想交流版面及辅导员信箱等,对学生进行学习、就业和人生的指导。

[责任编辑:李占龙]

推荐访问:辅导员 试论 引领 能力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