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1-01 11:45:04 浏览量:

[摘要]现今全国各大高校的英语教育一直采用传统的英语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了解他国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的重任,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需要从主体地位上退下把主体性还给学生,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词汇语法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交际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2-0064-05

[收稿日期]2014-02-12

[作者简介]刘思思(1991-),女,江西南昌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国际文化交流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频率上都在加大,多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也日趋增强。而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无论是对外国文化的吸收融合还是向国外输出本国文化,都必须建立在对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高校担负着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向海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重任,这让各高校英语教师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也切实感受到深化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首要的改革需从语言实践的角度开展,切实提高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实践能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寻找符合我国高校学生学习规律的英语教学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虽是听说读写兼具,但在教学实践中,读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且整个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四项技能之间不易贯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率。传统英语教学的场景是教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地讲解着词汇、语法、句法和背景知识,而一些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而本应该是中心的学生却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授和学习吸收之间有效互动少之又少。如此一来,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也很少。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教科书或作业为主,学生课上和课下的时间都在背诵教材上已有的单词、词汇和语法知识。英语学习的目的也是以通过期中、期末、四六级、托福、雅思、GRE考试为主。

(一)教材选择。

教师这样教学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中国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第二,教材编排的比重就是如此。虽然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多样,但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语言材料覆盖面较窄,教材难度与学生水平不吻合,材料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很难将课本知识运用到英语实践交流中;一些材料的文章时效性差,编写时间过早,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不用说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就话题进行深度讨论;一些教材生词率较高,课后常配以大量的词汇词组练习,交际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占得比重极少,也总是出现在单元的最后,成为了教师们都忽视的练习;一些教材时常遗漏一些热点话题,如此一来,不利于学生把英语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的习惯培养,材料也总是趋于故事性描述,信息量不大,不符合高校教育的目的。第三,这些教材大多是全国通用教材,难以满足不同高校对教材上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应涵盖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学内容依旧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语言知识所占的比例过高,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语法、句型、词组等语言知识,却忽视了实际语言的应用,教学内容以四六级、专四专八大纲为基础,课本也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考试模拟题,偏离了教学主干道。第二,讲解过多,实际运用机会少。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过程类似于技能培养,要想熟练地掌握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目前的教学状况是,大部分教师仍把英语看做一门“知识课”,教学也仅停留在讲解的阶段。第三,文化交际未纳入教学内容,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意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俚语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对文化方面的讲授仍停留在表面。

(三)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是知识不断输入的过程,实施传统教学方法时只需控制刺激就能检测行为和预测行为,也由此得以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批判创造性;第二,课堂上仅注重知识的授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结果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第三,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未能重视学生的个体性,也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不利于教学相长。

二、原因分析

《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以考试为目的转变为以实用性为目的,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毕业之后的社会生活。从英语本质上来看,作为一门语言,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与人进行有效交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是各高校英语教育活动的目标,而语言技能的提高就必须通过反复的实际运用。“实际运用”是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均以实际交流为目的,和以前单一的纸上谈兵、做题考试模式不同,学生将在运用中熟悉四项技能,不再只是先“学”再“做”,更多的是在“做”中“学”。然而从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到,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目标仍未达到。认真分析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缺陷。

20世纪后半段由于我国英语人才紧缺,故在全国范围实行大学英语必修制度,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已今非昔比。首先,全国范围内英语学习者人数剧增,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也以指数趋势增加。其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已成问题,数以万计的英语在校生毕业之后,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人极少。在大学里,所有低年级学生无论哪个专业,英语都是必修课,这样整齐划一的目标制定简单,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这样的设定也忽视了各专业的不同。如:中国古代历史学、古代文学、中医学及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们,一直以来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专业课上,要求每周四个课时的英语课,最后学而不用,既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浪费,因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酌情降低要求或者直接取消英语课程。

(二)用人单位的追高行为和中国的英语考试现象。

从各大网站和公司的招聘信息要求来看,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常常表现出一种脱离实际的追高行为。大多数用人机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实际需求,盲目地追求学生的学历、学位及各种等级证书的数量,在英语方面均要求通过四级或者六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证书的追求,弱化了学生对英语实际交际技能的追求。虽然有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所放宽,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仍使学生不得不抱着“技多不压身”的心理,刻苦学习英语,尽可能多地取得证书。再者就是我国特有的考试现象,各阶段的升学考试、硕士和博士的选拔、公务员考试以及职称评定都离不开英语,这些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的得分能力,有些考试甚至都取消了英语听力,纯属“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此学生们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到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中,却很少考虑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能力。

(三)英语水平评价体系的偏差。

教学评价服务于教学,主要用于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成果,并为今后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给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则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目前英语教学评估体系非常单一,均以应试为主。艺术类学生要求大学期间通过英语三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大学四六级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是否通过专业四级八级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些本只应作为参考的标准却成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这类考试的特点为重符号、轻表达,重结果、轻过程。重背诵、轻思考,对这类考试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实际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培养。此外,时下还存在十分盛行的四六级刷分现象,高分数成为学生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对此,新的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在评估系统中加入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评估,尤其是听说方面。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正确引导教和学的发展方向。

三、几点对策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各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一项细微的改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改革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下三点是通过对现今存在的问题思考之后提出来的改革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和选择。

在教材的改革上,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按照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选择或编写相对应的教材,旨在培育出符合时代需要、具备英语实践能力和中华文化意识的英语人才。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全国各高校英语教材选择和编写的方向。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中,不提倡在课本中机械地添加和文化有关的知识,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教材多个部分加入文化知识,避免只在形式上象征性地添加内容,应做到在课本中有效地融合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学到的方式表达民族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西方文学作品当做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西方文化及语言的魅力。英语的学习绝对不能局限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让学生接触、了解、尊重语言背后的文化,由此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达到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文章的选择上可以多考虑符合教材适用人群水平的内容,不能一味地追求难度,过多的生词偏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文章的种类也可以多样化,兼顾时事、文化、政治、体育、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还可以课下观看TED演讲一类的节目,培养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工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善和提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已成为评价各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复合型”人才这一理念,而对复合型人才来说,实践能力则是不可或缺的一点,因此培养具备强大英语实践能力的学生便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大部分内容无一例外地是单词、句型、课文的精讲,随堂进行词组句型训练,教师根据主观和客观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掌握程度。然而,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实际交流中很少用到,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这样的课程设计已经偏离了开设课程的初衷。反观现代英语教学,教师更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本能性运用知识,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中应该避免传统教育的弊端,吸纳现代教学的优点:首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知识时,花更多时间训练学生的技能知识,尽可能给予学生训练技能的机会。其次,教师也应该积极寻找和开发适合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推广电子教材的使用,拓宽视野,避免像以前一样只局限于课本之中。总体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但又不能刻意迎合某一方面的需求,尤其各类考试的功利性需求。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

传统教学的课堂上,课堂的主体均为教师,客体为学生,不利于学生批判创新和自主性思维的培养。而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充当着课程的设计、组织、引导、监督和评估的角色,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这样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的不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复述某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多个开放式的答案,甚至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常用的教学安排就是小组讨论,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观察小组讨论情况,必要时给予引导,最后评估讨论结果。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各抒己见,也达到了英语作为一种实践技能的训练目的。这样,教师便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质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再者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自主学习依旧需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做起,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能够促进学生自由、独立学习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也需改变以往完全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主动性调节学习方法,并能自主进行学习活动。为了达到自主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情节设定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场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让学生提高语言使用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和自主性思维,还能让学生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四、总结

对国内高校英语教育进行反思之后,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对此也提出了以上改革的建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高高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接触西方语言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科技条件,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通识素质教育为基础,这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一个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英语教育体系。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参与创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为早日实现高校的英语改革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刘云华

推荐访问:英语教学 对策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