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能的认知工具研究

时间:2022-11-15 21:30:07 浏览量: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依据,从外语教学的认知特点出发,讨论了技术应用观的改变能使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能的认知工具,并强调认知工具不仅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内化、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学生在一种虚拟的语言环境中克服个性弱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使外语教学成为一种学生所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

关键词:认知工具;大学英语教学效能;技术应用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09)02-0033-0005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这种课程改革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充分开发和使用认知工具为前提条件,采用全新的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使语言教学的交互性、直观性和操作性特点得以实现。这种以提高英语教学效能为目的的整合与改革已初见成效。

《新编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出版)、《大学体验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系列教材就是基于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编辑出版,是目前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成功典范。除了理念和模式上的突破外,跟随教材,还有多种选择的教学软件和精美课件。新教材给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英语教育改革带入了新的历程。

然而在这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育不流于形式,改变外语教学过程中将“电灌”代替“人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造成这种负面效应的是滞后的技术应用观。先进的技术应用观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认知工具来使用。本文从外语教学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依据,分析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能的积极功效和应用。

1 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

从教学实施效果看,尽管目前许多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摸索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常有发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认知工具来认识与使用。

在教师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将多媒体当成黑板使用,仅将大量的语法、词汇和课文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虽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却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也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往往是为了炫耀信息技术的某些优势而使用,并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课程目标。大多数教师对立体化教材的网络学习资源缺少研究,忽略了对学生利用这些资源的指导,没有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有的功效(杨晓红,2005:58)。在学生方面,刚脱离高考应式教育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英语学习上,大多数学生习惯性于依赖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死记硬背一些语言条目。不能主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没有发挥计算机网络作为学习认知工具的作用。

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计算机化,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地“满堂灌”,即从传统的“人灌”换成了表现形式新颖的“电灌”。这种做法无异于将计算机和网络异化为教学行为的主体,而将学生这一原本的教学主体异化为多媒体的奴隶,试图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将知识强行加载到学生的大脑中。表面上看,教学方式似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长此以往,英语教学改革又将进入新的尴尬局面。

Ellis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和其它的认知过程并无两样,所不同的仅是其认知内容(转引,桂诗春,2005:342)。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除了演示信息之外,还有许多功能可以用于外语学习过程中,例如信息搜索、创设情境、交流、评价、促进认知等。它不单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是引领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将认知工具作为学习的伙伴和环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 技术应用观与认知工具

简单地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的现象反映了一种“learn from(从技术中学)”的技术应用观。要实现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有两个观念必须转变,第一,从客观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学习观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其二,从“learn from(从技术中学)”的技术应用观到“learn with(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技术应用观(成丽娟,2005:23)。

“learn from”的技术应用观的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教、学生学,能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电视和程序教学,最为普遍的技术使用方式是让技术像教师那样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师角色或替代教师的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迅速成为教室中的主要技术,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更提供了丰富的“可灌资源”,使“电灌”教学更易实施。“电灌”模式教学就是“learn from”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的表现。

然而,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信息技术作为使用者的学习工具,并且让它支持学习者的学习(learn with)时,学习的本质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learn with”是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它代表着技术应用观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流趋势。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作为一种支持语言认知的工具来使用。认知工具的概念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广义地说它包括一切能够支持、引导和扩展用户思维活动过程的心智模式或技术设备。就一般意义上看,认知工具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认知工具,即技术设备,另一种是无形的认知工具,即智力方法。正如烤箱支持烹饪一般,认知工具能够支持人们的认知过程。它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简化人类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在外语教育领域,认知工具的研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心智模式的,它存在于个体内部,如人的语言,思维,认知与元认知学习策略等;另一方面则存在于个体外部,是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工具。

对于工具的使用,要讲究方法。例如,一个具有高度交互功能的微世界软件,如果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中,那么学生与机器(计算机)之间就有良好的互动效果,他们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计算机多媒体播放系统中,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他们就变为“看中学”(Learning bv seeing),也就是“电灌”代替“人灌”。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认知工具的理论基础正是缘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

论和“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技术应用观。确立了正确的技术应用观,计算机网络才能成为有助于教师优化语言知识输入的工具,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最佳的语言习得的学习手段,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系统。

3 认知工具的使用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内化

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J.R.安德森把人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互相结合,却不能互相代替,但是这两种知识又是可以转化的。语言知识的输入,一方面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语言知识的成功输入是他们主观能动性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教师角色的作用,他们是语言输入的设计者,有效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因而在英语课堂的陈述性知识的输入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促进两种知识的转化。比如用PPT呈现讲授内容的精华部分,使用flash技术可获得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网络补充书本上内容的不足,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变得具有真实感、趣味性,使教师容易操作,学生容易理解。其间,由于教师从满堂的语言知识讲解和黑板书写当中解放出来,他可以有效地观察学生是否已经具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通过新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在英语课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知识输入的频率,即重复率,合理设计和运用认知工具,譬如,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task-based teach—ing),可以不局限于英语课堂,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使语言知识的重复率提高(桂诗春,2003)。

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输入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本身的认知,还体现在认知主体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如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者中介语和语言迁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习得。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也是语言教学复杂性的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因素和语言文化因素,也会制约语言的迁移。运用认知工具,建立网络学习社区(in—ternet learning community),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如果通过“e-pal”的网络交流平台,邀请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加入其中,一种虚拟英语文化学习社区就成形了。学生也乐于加入到这种跨文化的学习氛围中来。

再有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原有的知识状况等都会影响外语教学的成败。而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并促进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学生放在认知主体的地位上,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从这个角度看,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调集存在于个体内部的认知工具,即认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心智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具有自身纠错、选择认知策略的能力(李永健,何克抗,1997:36),他可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优化语言知识的输入。

从应用语言学的中介作用、学习者的过渡语的角度来说,专家系统等工具的使用,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迁移。从非线性、涌现性和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语义网络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自己的心理词典,培养发散性思维(桂诗春,2005:342)。从语言学习的交际目的来说,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通讯工具,便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从语言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来说,计算机和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建立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4 多种认知工具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的协作式学习,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外语教学的认知特点表明,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认知工具的使用需要适合外语教学的这些认知特点。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认知工具使大学英语教学效能得以提高的结果。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工具拥有许多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包括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微世界(Microworld)、多媒体(Multimedia)、超媒体(Hyper-media)、电子表格(Spreadsheet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DBMSs)、计算机介质通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CMC),比如电子邮件(E-mail)、在线讨论组(Online Discussion Group)、在线资源(Online Resources)、在线课件(Online Courseware)、光盘等,还包括一些效能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然而,并非所有的设备、软件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使是再先进的设备或软件如果运用不当都不能被认为是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而建构工具箱的设计关键不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杨开城,2000:15)。

在选择和使用认知工具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采用立体化教材并持续两年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面对如此多的工具与软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认知工具。譬如刚入学的新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大量的语言输入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不了解网络学习的意义与方式,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尽早使学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建立起英语学习自信心。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拨出专门的课时教会学生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操作。教师应该懂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理解该系统的功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弱点和基础知识水平,以适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如《体验英语》、《新视野》等教材设计者所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体系结构和功能相似于“专家系统”的功能。该系统具备以下五个部分:①知识库(Knowledge Base);②动态数据库(Dynamic Data Base)或工作存贮器(Working Memory);③推理机(Inference Engine);④人,机界面

(Man-machine Interface);⑤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或预处理程序。专家系统包含了语义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在线讨论、在线资源、在线课件等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风格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辅助英语课程强调个别化教学,这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语言输入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进入大学二年级,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这种单一的语言输入式计算机辅助英语课程学习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他们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出性练习,如“信息沟”活动,任务型教学,通过各种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立体”起来。如果教师能利用适当的认知工具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协作学习(Collabora-five learning)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以“Ten—year traveling plan”话题设计过一项短期学习任务型,学生以班级为一级单位,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教科书搜集相关信息,协同建立一个微型专家系统。然后以小组为二级单位,利用PPT制作精美的课件,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的主体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涉及到阅读、写作、听力和演讲等语言能力的训练(覃朝宪,杨晓红,2008:19)。

因此,多种认知工具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高级认知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即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与评价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互联网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最佳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协作式学习;另一方面85%的互联网信息都是英语所承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互联网都是大学英语学习的活水源头。所以互联网是其它大学英语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教学环境,更是促进大学英语效能的一种认知工具。

5 结论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工具和环境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工具与环境。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媒体(工具和环境)与方法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能认知工具的使用前提是,①计算机网络工具设备应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②教师除了拥有语言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备适当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开拓精神,课程负担不应太重,因为教师超负是导致“工具异化”的关键;③学习者应该懂得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且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务实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并能主动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换句话说,就是让他们“跳起来摘苹果吃”。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向高投入(主动型)转型的必然趋势,而认知工具与英语课程整合正是迈向这一目标坚实的一大步,所以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推荐访问:英语教学 效能 认知 工具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