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设计概述

时间:2022-12-25 10:10:02 浏览量:

《认识比》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先通過学生描述两个同类量之间出现的用分数或除法表示的两个数量的关系,指出这种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介绍比的写法、比号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两个不同类的数量相除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且这个比表示的是一个新的数量,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值,讨论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说明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

思考与设计

两个数相除又可以称为两个数的比。那么,如果两个数之间存在有相除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二是不同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且学生已认识分数和除法,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所以两个例题可以一次性地出示,让学生在类比中感悟、意会、概括比的意义。同时这节课,知识点多,概念比较零散,可以设计一个学习情境串,让学生在统整的充满情境的氛围中,完整地掌握所有的知识,并形成技能。

情境导入,分析倍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的数学课《认识比》就从小明一家去肯德基开始。肯德基店里的果珍茶,一般用果珍10毫升加90毫升的水泡成,这样饮料甜味适中。在这儿,果珍和水的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同样相除,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

小明一家三口,可以怎样配制呢?假如要5杯?8杯呢?果珍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饮料依然“甜味”没变?

出示:像这样果珍1份,水的量就要九份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说果珍和水的比是1:9,或水和果珍的比是9:1。

这两个比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比却不一样?(强调比的顺序,说比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什么和什么的比是多少)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描述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直奔主题,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同时反复的追问,使比的重点“谁跟谁的比,注意前后的顺序”更加突出,并为后面的练习打下良好的伏笔。

扩充“比”意揭示概念 ①小明一家买了三杯果珍茶共付了38.4元,那每杯果珍茶多少元呢?38.4÷3=12.8(元)可以说果珍茶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8.4:3。②肯德基的桌子面积40平方分米,长是8分米,知道这样的长方形桌子宽是多少分米吗?40÷8=5(分米)在这儿,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面积和长的比是40:8。结合这些比的式子,谁能说说,两个数什么样的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自学书第53-54,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以1:9为例,认识比的前项及后项,求出比值。追问,上面三个比的比值,并指出这里的比值表示一个新的数量。了解比的分数形式9:1或9/1。

设计意图 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把学生放手于生活的大背景下理解比,体现建构主义的“在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的观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再通过判断厘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建立起清晰正确的比的意义。

练习巩固,对比认识

肯德基的员工用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来清洗不同的物品。①比1:8它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也就是说水是洗洁液的几倍?洗衣洁液是水的几分之几?如果说比8:1,应该说是谁和谁的比?比1:1呢?②如果洗洁液和水的比是2:3,大家能画出这样的图例吗?(出示错例)③从洗洁液和水的比是2:3,还能看出其它的比吗?(板书:3:5=3÷5=3/5)④根据式子,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比较生活中的得分比与今天的比的不同。

设计意图 生活中关于比的运用,应该是两种同类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居多,所以练习设计继续沿用新知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部分量与部分量、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循环渐进,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比的认知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①交流所见到过的生活中的比。②人头发的寿命为3年,而睫毛的寿命只有4个月。写出人头发的寿命和睫毛寿命的比,并求出比值。③正常人步行10分钟大约能走800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④量出三角尺上30度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写出30度所对的边与斜边的长度比,计算出比值。(指出这个比值是定值)

设计意图 适当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的必要途径。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突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总结质疑,知识升华

除法、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

建筑工地上配制混合土要用水泥、黄沙、石子和水,这四样东西按1:3:2:5才能配制出好的混合土。(比可以同时多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 了解比较之除法、分数的优越性,再次明确学习目的,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使命感,从而激发乐于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