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患者检测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12-14 20:10:03 浏览量: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10例良性手术和1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围手术期血浆DD水平呈动态变化。手术后,2组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1周左右恢复,大肠癌手术组未恢复(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关键词】大肠癌;D-二聚体

进展期大肠癌病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本研究旨在讨论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DD)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常用指标。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1,2,6],恶性肿瘤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凝状态变化,进一步揭示其临床意义,以期为恶性肿瘤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实验设计选取2006年于天津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0例,年龄跨度53~82岁,平均年龄63岁,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例。同时选择10例良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跨度27~71岁,平均年龄57岁;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所有入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均经结肠镜活检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一般状况良好,KARNOFSKY指数≥70。

1.2排除标准影像学诊断肿瘤转移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具有风湿性心脏病急性瓣膜病病史;具有明确临床体征的心血管疾患;外周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长期口服或肠外应用抗凝药物者。

1.3血浆D-二聚体2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3、7天自外周静脉采血大约2 ml,保存于肝素锂抗凝真空管,使用金标定量分析仪(Cardiacreader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检测。

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全部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检验的方法,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2结果

统计学意义:良性手术后血浆DD水平迅速升高,并于术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浆DD水平逐渐升高,术后1周左右无恢复迹象,与良性手术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进展期大肠癌病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无论手术还是放化疗均会对病人的自身状态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①良性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并在1周左右恢复;②进展期大肠癌病人出现血液高凝状态;③进展期大肠癌病人手术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进一步加强,并较难恢复。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产生影响,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溶解过程中,释放碎片并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的片段DD和DD/E复合物,DD分子量约62 000 D。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2~4]。同样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大肠癌等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患者中也会明显升高[1,2,6]。在本研究中,术前大肠癌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大肠癌患者中,存在某种机制,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及纤溶异常[5,6],其可能机理为:①肿瘤细胞释放癌性促凝物;②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基底膜;③激活血小板;④合并感染。而局部血栓的形成又为肿瘤远处转移创造了条件。在肿瘤的生长中,血管的再生至关重要。而在肿瘤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蛋白对此有着决定作用。纤维蛋白在肿瘤细胞外基质中可构成稳定的骨架结构,从而有利于血管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扩散[1,7]。与此同时,纤维蛋白的降解便导致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有研究表明血浆DD水平与肿瘤的分期、肿瘤的转移密切有关[8,9]。处于进展期的大肠癌,由机体动员保护性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但手术在去除肿瘤实体的同时,打破了机体保护性的解剖学屏障,而术后DD水平进一步升高,并且恢复比良性手术患者明显较慢,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导致血凝块溶解,导致血浆DD暂时性升高,同时加重肿瘤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为潜在的瘤细胞在术后扩散和复发提供可能。因此, 动态监测DD含量,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我们也将继续丰富病例数并加强随访以期寻找凝血功能异常与术后肿瘤复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控制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患者 手术 检测 大肠癌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