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

时间:2022-12-02 12:50:15 浏览量:

从2012年开始,中国打破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零记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人在欢呼,中国进入了诺贝尔奖的时代。通过连续两次获奖,我们得到更多的是自豪与启示。

一、这是国力提升的体现,弘扬了国威,为祖国争得荣光

通过研究114年来世界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排名,可以看出这与国力有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美国总人口占全球的不到5%,获此奖人数超过70%,有321人次。其次是英国97人次,德国76人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连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潮流中,这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获奖者具有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精神

据统计,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59岁。莫言获奖时是57岁,屠呦呦获奖时是85岁。莫言从1981年发表小说至今有30多年,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至今有40多年。他们都经历了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与考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挫折,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是坚韧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坚持不懈、呕心沥血几十年,最终获得世界最大奖。屠呦呦实验191次才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还亲身试药,一度患有中毒性肝炎。

三、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获奖根源于中华本土文化

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家庭背景。莫言父亲是山东的一位农民,读过4年私塾,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屠呦呦的父亲是浙江的一位老中医,当年以《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小女起名。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莫言将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搬进了作品,《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等无不是本土文化的演绎与缩影。屠呦呦从1700多年前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受到启发,不能用高温进行试验。

四、他们获奖前没有顶尖光鲜的履历,但实现了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梦想

获奖前,莫言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检察日报》记者、中国作协委员。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院士头衔。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并不是有着顶尖头衔的人物,却创造了顶尖的业绩。

五、他们在某一领域做出的成绩对人类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词可以总结出他们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莫言的授奖词是:“莫言将现实与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屠呦呦的颁奖词里写道:“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对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六、他们的获奖感言表达了对集体力量的肯定,也是他们高尚人格的体现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莫言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步入军旅作家行列,离不开组织对他的培养与支持。屠呦呦的成功离不开攻关团体的协作努力,当年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他们获奖后都表达了对集体的感谢。莫言获奖部分感言是:“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这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过去遥不可及的世界顶级大奖——诺贝尔奖,如今已被中国撷取两杯。过去的追梦之路,走得太长,太苦。我们在自豪之余,深感中国需要更多的诺贝尔奖,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团结协作,抓住机遇,增强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添砖添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推荐访问:诺贝尔奖 几点 中国 启示 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