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11-15 16:15:12 浏览量:

摘要:“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建立必备的理论知识,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教学思索的重点。

关键词:电路;教学;思索

作者简介:崔双喜(1970-),男,甘肃武威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40-02

电气类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宽广电气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满足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均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拓宽专业外延。“电路”作为专业基础课,其课时也被相应压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大量的电路理论知识,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今,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电路”教学学时少和学生厌学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多年的“电路”教学实践,笔者就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思索。

一、思索一:“电路”课程定位

电路理论是当代电气工程与电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所有强电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学习“电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通过“电路”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电路分析与计算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因此,“电路”课程在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很不明确,不重视“电路”课程的学习,主要表现在:觉得将来用什么知识,现在就学什么,至于“电路”课程,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以及它在专业中的地位,更有甚者将其和物理混为一谈。鉴于此,教师应在课程一开始就告知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告知该课程是为专业后续许多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等。同时也可举例说明“电路”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说明,以此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例如:为什么许多学校在电气工程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专业课要考“电路”?只有明确了课程在学科中的定位和重要性,学生才会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二、思索二:精选“电路”课程内容

针对“电路”课程包含的内容广、定理多、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教师应思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本课程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首先,应保证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其次,应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精选、浓缩,讲授其中的精华,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内容不宜过广过深,基本内容必须保证讲深讲透,给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另外,凡是大纲中打“*”号的内容,教师可根据专业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讲,讲课是主要的教学环节,但不是大纲所列全部内容都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在讲授中要注意把基本概念讲深讲透,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最后,考虑到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教学内容重复,有些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因此也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的整合来解决学时少、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思索三:改革电路理论教学

为了能够在较少的学时内开展“电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笔者在“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思索中积极进行尝试,认为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教学应尽量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授课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电路”课程中所给电路都是实际电路的理想化电路模型,电路理论均是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这就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例题、习题很少涉及实际问题,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学生领会不到“电路”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搜集与电路有关的工程实际和生活用电问题,把电路实际例子引入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中穿插讲解,以培养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兴趣。当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通过其他辅助手段,如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等。

2.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应注重能力培养

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电路的根本,电路理论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理解及应用,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应当力求通俗易懂,以培养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概念实质的能力。电路的基本定律是电路部分的基础,在电路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电路定理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定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对电路基本分析求解方法的教学应抓住方法实质,培养学生分析和求解电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电路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之以传统板书教学,而不应当完全摈弃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节约板书空间和时间。电路理论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定理概念抽象、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得当,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然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大信息量、大容量性,信息呈现速度快,很可能会超过一些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一时反应不过来,思路跟不上,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正确处理多媒体和黑板、粉笔、语言表达、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在“电路”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定理、理论的阐述,用多媒体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重要例题的讲解用多媒体教学很难使学生理解,那么还是用板书效果会更好。

4.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不可安排过多,建议主要安排在本课程前半部分,即随着学生学识的逐步增长,可减少习题课时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习题课要注意方式上的多样化,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专题讨论、有启发有讨论的典型例题演示、学生作业中发生典型错误的分析等均可作为习题课内容。

四、思索四:创新“电路”实验教学

实验课教学的目的:验证理论内容;加深对“电路”课程的理解;全面培养大学生设计、创新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与创新研究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尤为重要。实验教师应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传统的、现代的、超前创新的甚至从时间、空间上开放的实验室,从根本上改变实验传统教学模式。电路实验作为电路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应包括理论教学所需的验证型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实验是以定理和理论验证为主,应用型及综合型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尤其在用实验箱做实验时,内部电路不可见,学生做实验只是简单地连连线,实验也是实验指导书上设计好的内容,学生不加思考机械式地“做”实验。改革后的电路实验应当提高应用型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可相对减少,实验内容安排应当尽量注重解决工程实际,实验也应逐渐从基础性过渡到研究探索和锻炼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上来。实验室应当是对学生开放的,力求做到实验室资源最大化利用,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应大力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开展研究型、设计型实验,全面展示学生研究及创新的活力,

五、思索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无形中对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时常反思自身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拓宽知识视野,与同行交流教学体会与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的先决条件,高等学校应着力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实施“中青年教师硕博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在职到国内重点大学、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充分利用校内博士和硕士点资源,改进培养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适合在职人员特点的新培养模式。教师应时刻怀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学校应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老教师应带领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承接科研课题,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学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六、结语

本文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主题,就电气类专业“电路”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精选、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索,旨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教师应通过和教育工作者探讨和交流达到共勉,为更好地培养有文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当代大学生人才不断自觉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竹萍.高校电路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3.

(责任编辑:王意琴)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电路 探索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