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下的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31 21:25:35 浏览量:

【摘 要】近年来在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对企业HR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其劳动法律的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转换角色,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就业实务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实践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有关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提升课程的效率。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hole people, higher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the employees of the enterprise HR, especially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labor law.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labor law curriculum is imperativ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ir ideas, continue to reflect on teaching, change roles, highlighting the status of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s. Taking employment practice as the guidanc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targeted, eiching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creasing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the labor law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urse.

【關键词】企业实务;劳动政策法规;教学改革

【Keywords】enterprise practice; labor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131-03

1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其中衍生出劳动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网约工等多种用工形式。与此同时,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法律关系的介入因素增多,因此劳资矛盾呈现常态化和激烈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企业HR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HR提出更高要求。HR的法律素养、法律应用能力及劳资沟通协调能力成为组织更加看重的核心素质与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的相关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劳动法教学现状出发,探求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再结合现阶段企业实际需求来完善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

2 探索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课堂教育改革取得一定进步。劳动法课程增加教学课时,开设专门的实训周,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已经将教材内容事无巨细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却感觉到学习的效果并不佳等,这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对学生、实习单位主管进行劳动法教学现状调查,以找出授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不强,未充分体现就业导向

目前,劳动法课程教学仍以理论知识为主。面对庞杂的劳动法体系,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重理论,轻实践”,即只注重法理及法律法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相关法律条文在企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教学效果不佳。这一结论也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应届学生往往只知晓理论知识的皮毛,处理复杂的现实案例时及编写相关文书常常手足无措。

2.2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深化

由于大学公共课程中法律课程的缺位,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积累的法律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加之劳动法课程体系庞大,相比较课时数有限,造成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多沿用传统的理论讲授相结合。案例讨论法、模拟法庭训练法虽有进行尝试,但是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案例搜集渠道有限及学生受制于有限的法律知识,参与度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过程性考核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以理论考察为主的结果性考核,忽略了过程性考核。主要是以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停留在考勤、提问。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误导学生临考突击复习,忽略对法律知识的操作技能的运用[1]。

在此背景下,如何立足企业需求,培养出具有劳动法律法规应用能力及劳资沟通协调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次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是引入“项目体验式”教学法,以企业就业实务为导向,以工作情景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完成为驱动,开展相应教学。

3 教学改革实施方法与保障

如何通过项目体验式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重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劳动法等专业课程开设在大二第一个学期,在此之前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中鲜少开设法律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律素养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考虑公共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中设计法律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2 以就业实务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定制化

在项目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角色,由主体转为主持、引导、帮助角色。通过缜密教学任务的设计,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仿真的职业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感知、实操。但是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寻求企业教学拍档的帮助,共同商讨教学安排及设置实践任务。

3.3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设计

在劳动法授课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案例来支撑理论。但是在目前案例教学中,仍是教师主导,没有形成真正的研讨式、参与式和辩论式的课堂,没有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为被动接受案例。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第一,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针对企业实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向学生抛出问题,用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第二,深化案例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案例,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第三,开设模拟仲裁庭项目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旁听案例、观摩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案例,讓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模拟案例的审理和审判,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深化案例教学。第四,采用项目体验式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模拟的职业情景,寓教于实践。

3.4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实现教学考评立体化

随着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元化,考评方式也应该更加完善。由以往侧重理论性考评为主转换为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结构,更侧重于过程性的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就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平时表现、微课堂参与程度、实践环节任务的参与度及完成度、期末考试给予综合评定。

3.5 搭建课程辅助保障机制

第一,引入企业教学拍档,实现教学团队双师化。邀请优秀实务部门人员为学生进行授课,教学拍档主要来源于行业人力资源经理、律师、仲裁员等处理劳动纠纷的专业人士。教学拍档除参与课程教学外,也参与教材编写、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教学科研活动项目,达到真正的全过程。第二,建立顺畅的沟通反馈渠道。项目体验式教学更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所以需要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指导[3]。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更为重要,方便学生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时进行评价指导。借助网络信息发达,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建立网络平台课程、微信课堂、微博互动课堂等沟通渠道。目前我校劳动法课程借助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在线开发平台及微信课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答疑、研讨和评价,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第三,建立劳动法案例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为案例教学提供基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微课、慕课、精品课程、法制节目、新闻报道、法院及仲裁庭的文书等,搜集劳动法的相关案例,逐步形成案例库。第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现基地建设主要是建立模拟仲裁庭。校外实训主要是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劳动仲裁庭、高星级酒店、法律援助中心等)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学生能够走出去,全方位地感知劳动关系管理实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学校定期邀请相关人员走进课堂进行专题演讲、答疑、研讨,保持学生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使学生随时掌握行业最新信息[4]。第五,在碎片化学习的背景下,建立移动微学习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各种传统行业开始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各个行业领域都形成“互联网+”的一种新生态,教育行业也不例外。90后的学生生活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90后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对新的事物接受度比较高,传统授课的方式对他们吸引力不足,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需要进行学情分析,抓住90后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互联网+”的时代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如何将互联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自媒体技术比较成熟的各种微事物,例如微信、微课两微平台将其引课程教学中,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提供多元化途径。

4 结语

高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专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法的教学改革中,以就业实务为导向,设置有针对性的情景化项目教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兴趣和法律应用实务的操作能力。新型的“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课程,也可以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感知真实场景下的法律应用。

除以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也要减少对“理论知识”考核的依赖,将课堂参与和实践表现纳入考评,从激励机制的根源上来提高劳动法实践教学的效率,防止“走过场”现象出现在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丁治文. 工匠精神培育下的高职《劳动法》课程改革探析——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7):99-100.

【2】马晓妹. 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58-59.

【3】伊海燕,刘艳. HR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1):159-161.

【4】刘瑛. 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3):164-165.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视角 政策法规 探索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