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11-08 14:45:08 浏览量:

摘 要:植物检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对于制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学生在实验中存在实验结果表达和描述错误或不规范、不会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等,提高和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植物检疫学 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c)-0228-04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战略主题”和“时代要求”的高度[1]。专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2-3],专业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即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立足社会,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4]。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是专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植物检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植保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食安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植物检疫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相关检疫法规的规定,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及检疫程序,掌握有害生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熟悉主要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布状况、传播方式、检疫检验技术和检疫决策,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如何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植物检疫学》的教学质量,在国内各院校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5-15]。这些探索大多侧重于课程教学手段、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探讨,对实践环节的探讨相对较少。实验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探索提高该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于显威和卢娟[16]、吴国星等[17]分别从标本建设、多媒体运用、提升实验课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与植物检疫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改革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以及模拟科学研究等方面讨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植物检疫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设已超过20年,之前仅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近几年也被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予以开设。笔者根据几年来对两个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就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予以讨论。

1 实验教学过程

1.1 授课对象基本情况

植物检疫学的授课对象分属植物保护专业(植保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安专业)两个专业三年级本科生。这些学生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训练,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具备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相应课程体系的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明显不同,主要在于植保专业学生已选修了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食安专业学生仅选修了微生物学。因此,在涉及到讲授有害微生物、昆虫和杂草的知识内容时,植保专业学生具有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本次调查对象分别是植保专业和食安专业2012—2014级各三个年级,每个专业每年级平均选课学生100名。

1.2 实验内容的教学方法与要求

基于专业培养要求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对不同专业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要求,表现在实验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上有所不同,见表1。除了实验学时数不同,在内容设置上,根据食安专业缺乏昆虫学背景知识的特点,安排了2学时补充昆虫学基础,而在检疫害虫识别与鉴定部分仅安排了2学时,远少于植保专业的6学时,其他部分的内容和要求均相同。

在教学方法上,均采用提示型与自主教学法,即实验前进行简要讲解、实验中巡回观察、个别指导解答,遇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提醒与解答,综合性实验学生自主安排。此外,对实验报告进行及时批阅,并在下次实验时分发给学生,对实验报告进行简短讲评。

在实验要求上,有关检疫害虫的识别方面,要求植保专业的学生对观察的检疫害虫不仅要熟悉害状识别方法、掌握主要识别特征,还要求通过观察,将观察到的主要特征进行绘图;对食安专业学生则要求在实验中能通过观察害状,进行简要识别,对检疫害虫的主要鉴别特征能够语言描述即可。对检疫害虫的检验方法、害虫的除害处理部分,均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的原理、熟悉程序,能根据实验结果对影响检验水平和除害处理效果的因素进行正确分析。

在实验考核评价中,通过批阅实验报告了解教学效果。对实验报告的收取,先后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要求在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后利用剩余时间在实验室内完成报告并提交;另一种是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离开,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于下次上实验前进行提交。

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报告批阅情况予以评定。在实验报告的批阅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实验结果表达和描述错误或不规范

这是植保专业和食安专业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检疫害虫的检验、检疫害虫的除害处理部分的报告中,每个年级都有30%~40%的学生不能正确运用三线表记录和表述实验结果。例如,在检疫害虫的除害处理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干热处理对黄粉虫的除害效果,并分析影响干熱处理的因素。结果出现了表2~4中的3种表述方式,表2是正确规范的表述方法,表3属于不规范表达,表4则属于错误表达,能够以表2的正确方法表述的学生不到70%;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

2.2 不会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只有结果,没有分析。以检疫害虫的除害处理实验为例(见表2),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干热处理黄粉虫和大麦虫后,根据两种昆虫幼虫的死亡率差异,以及死亡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干热处理的除害效果与昆虫的种类、处理时间都有关系,提示以后在工作实践中,在研究某种害虫的热处理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害虫的种类及处理时间。但是,在实验报告中,很多同学只是将结果列出,不进行分析。经我们调查,发现原因是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分析。(2)结论与实验数据没有关联性。还是在害虫除害处理实验中,部分学生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但是得出的结论与数据无关。例如,有的小组实验结果比较特殊,在经过不同时间处理后,两种的死亡率均为0,结论是: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显然,由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结果明显不符。(3)结果分析与实验目的、要求不符。例如,在检疫害虫的检验方法中,要求同学分别利用直接观察法和解剖法对板栗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很多同学在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板栗害虫的危害非常严重,在实践中要做好害虫防治工作,这明显背离本次实验的目的。

2.3 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

抄袭现象在每级、每个班均不同程度出现过,比例因班级而异,学风较好的班级比例较低,这些班级在实验中一般也比较认真。

2.4 因专业基础不同出现的实验盲目性问题

主要表现在食安专业学生中观察来描述害虫的形态时。食安专业学生反映,作为工科学生,之前并没有经历过这种“没有数据,只有描述”而完成报告的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有一种“打枪找不到靶”的感觉。

3 解决对策

针对学生在实验结果的表达和描述存在的不规范或错误现象,我们在实验中加强了指导,主要措施是根据往届学生出现的问题项,在实验课上逐一列出说明,并给出规范的表述方法;在实验报告批阅中则圈出指明;假如现象依然存在,则在之后的实验报告点评中进行强调。

造成学生不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根本没有领会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有的则是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欠缺,还有的是态度不端正,实验报告根本就是敷衍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中,详细说明每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在实验过程中随机调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每次实验的目的。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的不足,虽然不是一朝一夕、通过一次实验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采取措施尽量予以弥补,主要是通过介绍分析往届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例如,有的学生在分析比重法检验豆类害虫含量时,仅根据上浮豆粒多、检出虫量大就得出“漂浮籽粒越多,虫量越大”的结论,我们指出,这种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即漂浮籽粒数量与带虫量存在正相关性,但是结论的得出不能根据一对数据得出,而要根据成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后才能得出,而这要运用之前学习的数据统计分析只是进行解决。通过解释说明,学生们都觉得不仅从本次实验学到了一些结果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对统计分析课程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实验报告抄袭现象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因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键。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则通过改进实验要求的措施予以纠偏。例如,我们曾经采取实验结束即完成报告的方法,杜绝了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但是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有时实验内容多,耗时长,学生完成试验内容后,来不及完成报告就要去上其他课。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从实验报告批阅中着手解决问题,对于内容雷同的实验报告,我们一律打回要求重做,这一举措收到良好效果,采取措施后基本杜绝了抄袭现象。

对于部分非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验中出现的茫然无措情况,我们在实验前指出农科部分实验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尤其在初次上实验中,加强巡回检查力度,发现学生观察实验中不得要领的现象时,及时指出,这一做法有效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

4 讨论

从学生在一门专业课实验中存在问题可以看到我们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专业课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及专业基础知识后所开设的综合性课程,是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延伸[15]。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具备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实践中并不如人愿。个人的素质反映在其言行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出发,从点滴做起。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应只从宏观上关注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国人出国旅游,被人认为素质低、不文明,有多少是因为他们有打劫、偷盜的行为?

课程意识,是存在于教师理念中的教育哲学,它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对职业的认识,包括教师个人的课程观、学生观、方法论以及实施这些理念的内驱力[19-22]。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与我们高校教师的教育直接相关。高校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多维角度,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应当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课程参与意识、课程重构意识、课程研究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开放意识以及课程评价意识,上好每一节课,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树勤,蔡文鹏.清华大学关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983—1993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2-16.

[2]曹叔亮.大学素质教育:内涵解读与概念辨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7):64-70.

[3]李毅.专业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11-212.

[4]郭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拓展[J].求实,2006(2):229-231.

[5]毕亚玲,张轶辉,何克勤,等.提高《植物检疫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565,567.

[6]崔建新,吕文彦,任向辉,等.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40-13241,13243.

[7]范瑛阁,王兰,董红强,等.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0(6):131-134.

[8]朴美花.谈植物检疫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8(5):52-53.

[9]孙现超,刘怀,青玲,等.《植物检疫》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素质拓展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240-242.

[10]唐晓琴,卢杰.《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169-170.

[11]汪敏,焦睿.《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0):23,25.

[12]王俊平.植物检疫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 (3):553,593.

[13]王俊平.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检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9(23):140.

[14]向妙莲,王建国,李小珍,等.《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40-19241, 19244.

[15]朱明旗,张浩,谢芳琴,等.植物检疫学教学过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2):423-425.

[16]于显威,卢娟.植物害虫检疫实验课的结构化设计[J]. 辽宁高职学报,2003,5(6):108-109.

[17]吴国星,高熹,朱家颖,等.提高植物检疫学实验教学效果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151.

[18]刘学洪,刘福军.专业课教学改革应立足于综合专业素质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9,67(4):8-10.

[19]唐紅樱.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培养[J].南方论刊,2008(3):98-99.

[20]赵炳辉,熊梅.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1):3-7.

[21]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及原因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2008(2):73-77.

[22]沈翰.课堂改革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 基础教育研究,2008(8):25-26.

推荐访问:植物检疫 对策 实验 解决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