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论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时间:2022-12-31 11:15:04 浏览量:

[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育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架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发展,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系统科学是一门横断科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笔者认为要运用系统论整体性、递阶性、目的最优化、定量化原则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把握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寻找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系统论 艺术教育 课程

[作者简介]黄丽娜(1978- ),女,江西安远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从事高校管理工作;钟义红(1977- ),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理工大学教务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86-03

一、艺术教育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为高等教育培育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教育强调以主体对艺术全方位的体验、理解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认知方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备独立的人格;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育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艺术教育的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等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建设提供艺术内容

我国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根据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对象及其物态化的程度,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艺术作品的概括,是艺术思想的升华。正是有了这些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才使得校园文化在色调上显得多姿多彩,在内容上显得充实饱满,在表现上显得青春美感,在气息上显得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体现出和谐的氛围。

(三)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成长引入审美意识

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依据一定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驾驭,建立美的形式的创造性劳动;鉴赏美是认识美的意识活动,是依据在以往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认识性活动。在表现这类外化的审美活动中,有审美心理活动的参与;在艺术的鉴赏和评价这类审美体验过程中,有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

(四)公共艺术教育为学术创新提供思维训练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艺术教育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它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创新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上突破技术的极限。

二、目前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列入了教育方针,从政策上、制度上解决了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江西省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通知》《江西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这反映出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承认,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断上升,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持续壮大。

然而,艺术教育毕竟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产生的新课程,它是建立在原有单科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仍受传统的限制,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即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

因此,目前,从整体上看,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仍处弱势。主要体现在: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重艺术尖子,轻全体学生;重比赛和演出,轻课堂教学和日常活动;重短期投入,轻长期建设;对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研究成绩较为显著,对艺术教育体制的特殊性研究还相当单薄;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感性更强,而对素质教育中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路还限于表面;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较为一致,对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了不少措施,但对艺术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裹足不前。

三、破解艺术教育发展难题的思路

笔者认为,当前艺术教育发展所遇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艺术教育发展方向和合理体制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构架。促进艺术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视野,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认识艺术教育的功能、地位、关系和方向,把握艺术教育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指导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方式和策略。关键是要建立三个模块:

(一)组织架构

主要是要解决好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地位,与其他学科体系的关系、作用;艺术教育内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与课程间的逻辑性关联;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设置,师资队伍的保障措施等。

(二)信息控制

要解决内部与外部、行政与教学、教师与学生间信息的沟通、互动、反馈;教学信息被学生所吸收理解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社会信息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利用、排斥。

(三)绩效评估

确定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内容;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结构化、标准化的绩效标准系统,将评估结果通过制作反馈图,正确评价艺术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找到需要改进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制定新一轮的目标和措施。

四、系统科学理论在教育事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系统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论”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等国的许多学者都试图用控制的观点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的“程序教学”以及德国学者弗兰克等人创立的“控制论教育学”,就是主要从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的。前苏联学者巴班斯基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国自1979年以来开始运用“三论”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系统科学理论运用于教育事业,是由两者间的共性产生的。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都能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看做是其子系统。以这种系统思想作指导,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体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是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如学校是一个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人才的要求,提供教育资源;而学校系统则通过各类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系统通过反馈信息来进行调整,以保持在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稳定。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它既可以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指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还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以及作为一种执行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条件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它们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等过程性要素形成系统的时间结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教学系统的功能就是教学过程运行的结果。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课题,就是通过对系统科学理论等前沿理论的借鉴和吸收,结合高校的办校特点、现状和发展战略,总结高校艺术教育的经验,从课程设计、教学研究、表演展示、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实践,同时用实证分析法对国内、国际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出适合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教育新路。

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核心,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所谓系统,就是按一定目的、条件和环境,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若干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其特定功能的大小,决定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艺术教育系统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以系统为单位,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时主要包含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递阶性原则、目的最优化原则、定量化原则。通过运用这四个原则来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划分设计,有利于把握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律,考察艺术教育整体关系,正确处理艺术教育课程分与合、局部与整体、循序渐进与跨越跃进关系,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观点、新的原则和新的方法。

(一)坚持整体性原则,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就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贝塔朗菲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著名观点,即整体的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相互联结的功能。也就是说,统一性要比它的各部分的简单结合包含的东西更多。正是系统论的这种整体结构功能,决定了其具有关联性、集合性等特征。在系统论整体性原理指导下,构建综合型课程是发展方向。综合性在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学科和课型界限,把部分科目和课程相关知识综合兼并成范围较广的科目,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设置课程;另一个是把知识、理论、实践、研究及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做”融为一体,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宗旨。

2.艺术教育课程设计。根据整体性原则,按照课程组织形式,可以把艺术教育课程分为三个类型:(1)知识型课程体系。以知识的集中阐述为主要特征,着重讲授艺术教育的各科教学内容,是艺术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也就是传统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此类课程强调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授艺术学科知识、创作背景、风格流派、文化特色等。(2)实践型课程体系。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来自于课堂,但最终还是要返回生活。实践型课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展示与运用,从而使艺术贴近生活,使艺术融于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这类课程的形式可以是组织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协会,也可以是参加各类群体性、公益性表演,还可以是参与以“文化下乡”等各种主题的政府性活动,等等。(3)互动型课程体系。这是艺术教育比较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它以师生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动态的、双向流动的教学模式,强调艺术知识操作层面的表现,是艺术教育愉悦性功能的良好体现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启发和把握总体进程,学生的表现是课程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坚持递阶性原则,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递阶性原则。所谓递阶性,就是根据需要把整个系统逐阶分级,分成不同的各种层次结构的子系统或要素,使得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目的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系统,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把握递阶性原则设计课程体系,首先是要把握各个学科的课程特点,其次是从个性中寻找出共性,发现集合中的规律。通过分析内部的逻辑性联系,确定系统的各个要素组成,这样才能准确掌握课程系统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正确设计各个课程所需投入的时间、人力以及设备等教学资源。

2.艺术教育课程设计。根据递阶性原则,按照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把艺术教育课程分以下类型:(1)表演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它包括:第一,音乐类。培养具有音乐表演专业知识、掌握音乐表演与演奏技能的人才。第二,舞蹈类。培养具有掌握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能力的人才。第三,戏剧类。培养具有戏曲表演专业知识、掌握戏剧表演技能的人才。第四,主持类。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播音、节目主持等能力的人才。第五,影视类。培养具有影视表演文化基础、掌握现代化表演技能的人才。第六,服装类。培养掌握服装表演基础知识、具有服装营销、策划及形象展示等技术的人才。(2)造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它包括:第一,绘画类。培养具备绘画艺术创作、设计、研究等能力的人才。第二,雕塑类。培养具有对泥塑、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能力的人才。第三,设计类。培养具备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第四,摄影类。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的人才。第五,建筑类。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知识的人才。(3)文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它包括:第一,语言类。培养具备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人才。第二,文学类。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文学知识的人才。第三,文献类。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的人才。(4)竞技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它包括:第一,体育教育类。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人才。第二,运动训练类。培养具备竞技运动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人才。第三,民族传统体育类。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的人才。(5)艺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它包括:美学类、艺术学类、批评学类三个部分。

(三)坚持目的最优化原则,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目的最优化原则。所谓最优化,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用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组织管理。要实现最优的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实现最优化。目的最优化原则运用于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配置。从经济学角度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收益。

2.艺术教育课程设计。根据目的最优化原则,按照课程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艺术教育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综合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以最广泛的学生为主体,以培育学生艺术兴趣与修养为目的,以艺术综合基础知识为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的保证。艺术教育的成果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多高的专业水平,而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看重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从性质上看,这是一种大众普及教育;从课程组织上看,是以必修课为主要形式的;从资源配置上看,主要是“面”的投放,“量”的扩大;从教学时间安排上看,体现了持续的、稳定的特征,是定量化的教育;从教学归宿看,这种成果是学生集体共享、师生共享的教育。(2)艺术专业技能技巧教育。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及艺术禀赋,以培养专业演奏、表演、操作艺术人才为主的专门化教育。艺术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综合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也要能够满足对学生专业艺术技能培养的需求。学校在开设艺术课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有相当专业能力的师资力量,增设单科艺术第二课堂,制订有利于学生在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培养学生获得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从课程对象上看,可以少数学生为主体;从性质上看,这是一种精英提高教育;从课程组织上看,应以选修课为主要形式;从资源配置上看,主要是“点”的投放,“质”的提高;从教学时间安排上看,体现了间续的、突击的特征,是定性化的;从教学归宿看,这种成果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化的艺术活动,回馈学校、回馈社会。

(四)坚持定量化原则,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定量化原则。现代科学技术对系统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使之能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科学认为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的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和系统的本质。

2.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目前,艺术课程究竟应达到多少学时、课程量,各个院校并不统一;如何算“开齐、开足”,各个院校没有具体量化标准。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课程有定量化的标准。例如:德国规定小学艺术课程周课时至少有5课时,占周总课时的17.2%。法国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明确了小学课程设置,把7门课程分为3组。日本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30%。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课程定量化设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与教学目标来制定。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3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47.

[3]李芳菊,李国新.谈艺术教育在高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都学坛,2001(2).

[4]李爱哲,房庆丽.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4).

[5]查有梁.“三论”及其对于教育科学的意义[J].教育研究,1984(5).

[6]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

[7]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系统论 课程体系 设计艺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