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诊疗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12-10 17:55:08 浏览量:

【摘 要】针对学生作业拖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教育诊疗,通过对学生早期记忆、词语联想、五项图和全家福的分析,初步了解问题学生的人格特征,剖析其作业拖拉的深层原因。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群策群力,形成诊疗报告,并进行精准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认知,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教育诊疗;学生问题;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1-0048-03

【作者简介】李红梅,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000)教师,高级教师。

一、让人头疼不已的小浩

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见到小浩。刚开学两天,我就发现每次他的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于是找到他二年级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这个班主任宽慰我道:“小浩平时写作业拖拉,已成习惯,没关系的,他考试成绩还好。”

带着疑惑,我依然不敢放松。一次,他作业又没有完成,于是中午我便让他来我办公室補写作业,我在旁边批改作业。无意中我把手举了一下,谁知他立刻抱住了头。我愣住了,一股酸涩涌上心头。我握着他的手,轻轻地问:“在家里,妈妈是不是经常打你?”他的眼神里透着惊恐,如同受伤的小兔。

随后,我安排了家访。通过家访得知,小浩父母关系融洽,均为高中文化,为人厚道,吃苦耐劳,以开出租车为生。小浩出生后,大部分时间跟着奶奶,但是奶奶事事包办、过度的付出非但没有帮助他健康发展,反而阻碍了他的成长。一直到小学一年级,奶奶才回老家。小浩平时的学习主要由母亲负责。这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妈妈,小浩每次回到家,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还要把在学校没有完成的其他作业全部补起来,常常要拖到晚上十一点多。每当看到他半天不写一个字,妈妈就非常生气,找来爸爸,爸爸就会用棍子打、皮带抽,甚至吊起来打。家访时他们也是一脸无奈,困惑地跟我说:“打也打了,道理也讲了,可是写作业依然拖拉……”

我很同情这位妈妈,她只是教育不得法。于是我对小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上课时,看到他眼神处于游离状态,就喊他回答问题,但他很茫然,大多数时候都保持沉默;写作业时,他的眼睛虽然盯着作业本,但拿着笔的手却一直不动,往往这时我会用手敲敲桌子,他听到后会快速地写几个字。然后,又停在那里,不再动笔。再提醒时,他会用那迷茫的眼神看着我,继续不动笔。他写的字很大,往往超出了格子,歪歪斜斜。而且我还发现他的字总有那么几笔描得特别粗。写作文对他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30分钟一般只能写40个字。

我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小浩的妈妈,让她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否则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同时希望她能带孩子找心理专家咨询一下。但是她告诉我,这孩子没问题,就是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拉、磨蹭。听后,我只好表示理解。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小浩总是保持同样的状态:手拿着笔,低着头,半天不写一个字……每次期末考试前,我总要苦口婆心地跟他交流,希望他多写一点。尽管这样,他的成绩仍在不断下降。

到了五年级,小浩的数学课堂作业常常完成不了,需要带回家写;英语对他来说成了天书——拿到试卷,他能很快写完,但所填答案不是“Yes”就是“No”,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语文出现了不及格,试卷上空白的题目在增加……

二、初识“个案诊疗”,看到希望

就在我为小浩头疼不已时,我参加了一次有关“问题学生个案诊疗”的培训。在教育会诊时,我谈到了这个困扰我两年多的小浩,在场的教师们根据我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很多讨论。一段时间以后,在团队伙伴们的帮助下,我对“个案诊疗”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我按照“个案诊疗”的相关要求,让小浩写了篇回忆小时候生活的文章,让他完成一个词语联想任务,还让他画了一幅有关家人的画。

通过对小浩早期记忆的分析,我看出了小浩心理年龄比较小,缺乏规则意识。从词语联想中,我了解到他的词汇量不丰富,语言发展不成熟,但透着积极的情绪。从绘画中,我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把自己画成一只乌龟,将爸爸画成一条鲨鱼,而妈妈在他的画作中则是一只水母。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认为自己如同乌龟一样,写作业慢属于正常现象,但他在绘画时速度却很迅速。后来从其他任课教师那里,我又了解到:他在运动时,速度的确很快,做手工的速度在班级中也能达到中等。如此看来,他有着一定的行动力。教育会诊小组的教师针对我搜集来的这些资料,在问诊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小浩养成作业拖拉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奶奶的包办,造成小浩刚上学时手部肌肉发育不充分,写字吃力;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造成小浩对学习的恐惧,打击了他的学习兴趣。

2.缺乏时间观念。小浩依赖性较强,缺少自主性,时间观念不强。

3.学校教育问题。有些教师给小浩贴上了“问题生”“差生”的标签;有些教师对他过度关注,经常让他到办公室写作业,让他因此形成了自卑、依赖的心理。

4.自我认知不当。由于周围人长期说他作业拖拉、磨蹭,因此,“慢”植入他的大脑,让他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通过评估诊断,我们达成共识:小浩智力正常,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业书写慢是因为他总拿着笔发呆,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小浩出现作业拖拉的问题行为。

三、制订措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问诊之后,我对小浩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焦虑情绪,接受了他作业拖拉的行为事实。可是怎样积极有效地帮助小浩呢?会诊小组的教师们运用科学思维,针对小浩的个性特点,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并实施。具体策略如下:

1.成立帮扶小组,潜移默化调整认知。长期以来,小浩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问题生,写作业很慢,这样的标签,给他的转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成立帮扶小组,组内成员有教师、同学以及小浩的妈妈,每月开展一次为小浩找优点的活动。通过积极关注,让小浩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不一样的自我。

记得第一次为小浩找优点活动后,小浩妈妈看着小浩,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摇摇头说:“这孩子真没有什么优点。”看到这情景,我告诉她小浩的优点:上课遵守纪律,坐姿端正,跑步快,画画也很快,自控力强……同学们也七嘴八舌地谈起他的优点。这时,小浩妈妈的思路被打开了,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小浩的优点:有礼貌、会打扫房间……坐在一旁的小浩,听着听着,原先耷拉的脑袋渐渐抬了起来,眼睛似乎也明亮了很多。抓住这个机会,我又跟小浩促膝谈心,他的心扉渐渐打开,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让他开心、烦恼的事,最后竟然说到他也想快点写字,就是管不住自己。看到他发自内心的需求,我对小浩的改變充满了信心。后来,在多次的小组活动中,小浩的认知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调整。

2.共同协商,制订行为准则。为了让小浩专心、快速完成作业,结合他的行为,我们最后确定了“三不”要求:头不抬,左手不动,右手不停。每次在写作业之前,我都让小浩说一说这个要求,并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当他的笔停住不动时,我会轻轻敲一下桌子,让他再重复一下要求,然后继续写作业……这样的训练,重在自我感悟、自我引导,促进小浩内心的动机和愿望,使改变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耐心陪伴和坚持。

3.家校合育,激发内驱力。作业拖拉的学生,一般缺乏时间概念。为了真正提升小浩的时间管理意识,调动他的内驱力,我们又一次进行讨论,共同制作了一份表格,如下表:

每次作业前,我先告知小浩需要完成的内容,即任务单,让他预设完成的时间;完成后,记录时间,进行自我评估:好的行为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在沟通时,我及时跟进,及时鼓励,强调良好的行为,不断刺激,慢慢调整他已有的认知,促进他内在的成就感;制作星星表,分析并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如写口算时,10分钟写10道题,这是舒适区,奖励1颗星;8分钟写10道题,奖励3颗星;4分钟做10道题,奖励5颗星。关于奖励表,我会和他商讨,找到他的需求,进行奖励,如奖励他踢足球、做沙盘等。

此时,家长同步调整教育方式,在家庭中也使用该表格,并做好记录。当小浩写作业拖拉的时候,要求家长不许打骂,及时沟通,耐心陪伴。渐渐地,小浩形成了时间概念,内驱力得到了激发,写作业的速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4.营造氛围,促使行为改变。人是处在环境中的,环境能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运用共生效应,我们为小浩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了不让他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我在班级中使用星星表,其中有一项就是针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星星表”分成三个等级,1-15名,可以加5颗星;16-25名,可以加3颗星;26-31名,可以加1颗星。一段时间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又改变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为保质保量的小组加星。小浩所在的小组,跟前一组相比,每次缩短3分钟,就可以多加一颗星,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参与到对小浩的帮助中。有时,我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如其他组某个学生的书写不过关就需要重写,以让小浩多出一些书写时间,从而减少小浩所在小组成员对小浩的抱怨。

经过一年多不断调整介入策略,精准训练,我们欣喜地发现小浩作业拖拉的行为在改变。到了六年级,作业量在增大,但他的课堂作业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下课再也不用到办公室补作业。在毕业考试中,他数学考了90分,语文考了73分,英语考了65分,久违的笑容出现在他稚嫩的脸上。

感谢“个案诊疗”,帮助小浩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感谢“个案诊疗”,让我开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在教育之路上收获了别样的幸福。

推荐访问:诊疗 养成 促进学生 学习习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