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名与字的语义关系

时间:2023-01-14 08:25:01 浏览量:

摘 要:分析研究《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语义关系,旨在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的语义系统,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了解这些姓名文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三国演义》中三种主要的名与字的语义关系入手,即名与字语义关系相同或相近,名与字语义关系相辅,名与字语义关系相反,通过查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单个人物中名与字的语义关系,并分析了这些姓名文化由来已久的成因。文中就语义相同和相辅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做了简要阐述,并对语义相反的文化心理略予说明。

关键词:《三国演义》;语义关系;姓名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1、引言

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渊源深厚的取名定字传统更是精彩纷呈。随着历史的流转,姓名文化日益丰富,人们取名定字不再停留在语言文字符号的表层,而是由此演变为一种寄托希望和理想,象征祥瑞和吉福,承载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深意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其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作,又是古代小说中人物最为繁多的巨著,其中人物的名与字更能深刻的反映中国渊博的姓名文化。本文将详细阐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各种语义关系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文化原因。

古人取名定字十分讲究,名由封建家族里代表最高权力的家长所取,字则是在弱冠之礼上所取,它们大多要象征吉祥如意,隐喻理想愿望,或是传承历史经典。而且名与字之间大都存在密切联系。纵观古今人物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这几种:名与字出自同一古典名句,意义相同,意义相辅,意义相反。如唐代的蒋防字子微,取自“防微杜渐”。宋代欧阳修字永叔,“修”“永”都有长的意思。“修”在古籍中有这样的意思:“长,高。指空间距离大。”毛传:“修,长。”唐韩愈《县斋有怀》诗:“寒空耸危阙,晓色櫂修架。”“永”在古籍中“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书中写了一千七百九十多位人物,有名有姓者达一千一百多人,是古典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文学巨著。分析研究三国演义中的名与字,可以让我们窥探古人的思想观念,知道更多有趣的古代姓名文化以及渊源深厚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让我们知道更多的关于该部小说里一些主要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平和故事,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如通过伯仲叔季可以知道他们的排行;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语义系统,做到学以致用。下面我将从《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几种典型语义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2、《三国演义》中名与字语义相同或相近

《三国演义》一中有很多人物名与字的语义相同或相近。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加以阐述:

荀彧字文若。“彧”在古籍中有这样的意思:“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如《广雅·释诂》:“彧,文也。”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羌环玮以壮丽,纷彧彧其难分。”清钱谦益《〈陆鯤庭文集〉引》:“ 鲲庭之文,取材博,抒意远,筹策安危,激劝忠義,其光熊熊然,其文彧彧然。”而“文”在古籍中有:“文才,才华”的意思。如汉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谈国之政,亦甚有文。”唐韩愈《石鼎联句》序:“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可见“彧”和“文”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

简雍字宪和。“雍”与“和”有和谐的、和睦的意思。“雍”在古籍中有和谐的意思,如《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变时雍。“孔传:”雍,和也。”而“和”在古籍中有:和谐,协调的意思。如《礼记·乐记》:“其馨和以柔。”所以说简雍的名与字语义有相同之处。

袁术字公路。“术”本义是城邑中的道路,后泛指道路街道。如《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术,道也。”《汉书》:“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再如《孙膑兵法·擒庞涓》:“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而“路”有道路,路途的意思。如《易·说卦》:“《艮》爲山,为径路。”孔颖达疏:“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涧道也。”唐韩愈 《雨中寄张籍》诗:“放朝还不報,半路蹋泥埽。”《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在路早行夜泊,非止一日。”鲁迅《呐喊·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可见,袁术其名与其字在语义上有相同之处。

3、《三国演义》中名与字语义相辅

《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语义相辅的情形也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三类,即名与字语义关系相辅,构成动宾关系;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因果关系;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并列关系。下面就这三种关系一一加以分析。

3.1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动宾关系。

名与字构成动宾关系的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名为动词,字为宾语,构成以字补充名的关系;第二类是字为动词,名作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第一类名与字构成动宾关系,名为动词,字为宾语。如

程普字德谋,普有普及的意思,德谋又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名与字构成动宾关系,以字补充名。又如程昱字仲德,仲表示排行,“昱”在古籍里有照耀的意思,汉扬雄《太玄·告》:“日以昱乎昼,月以昱乎夜。”范望注:“昱,明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日昱乎昼,月昱乎夜,灯光昱乎昼夜,日月所不及。” 清王夫之《宋论·哲宗》:“后一日不亡,帝一日不得亲政,则此七年者,月之朗于夜,非日之昱於昼也。”以字补充名,构成动宾关系。再如陈登字元龙,古代传说鲤鱼登龙门即化为龙,登龙比喻成名发迹,飞黄腾达,名与字也是动宾关系。还有夏侯霸字仲权,“霸”为把持,控制,固定,以字补充名,与字构成动宾关系,是把持权势的意思。

第二类名与字构成动宾关系,字为动词,名为宾语。

庞德字令明,字为动词,名作宾语,构成的动宾关系,明德。又如桓范字元则,范为法则,模范的意思。如《说文·竹部》:“范,法也。竹简书也,古法有竹刑。”段玉裁注:“法具於简书,故范从竹也。”《玉篇·竹部》:“范,楷式也。”宋桑世昌《兰亭博议·临摹》:“《笔谈》云:‘世之摹字者多爲笔势牵制,失其旧跡,須模摹之范,然不問其点画,惟旧跡是循,然后尽其妙也。’“则”为动词,是效法的意思,与名构成动宾关系。

3.2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因果关系。

《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语义构成因果关系的也不少,下面略举几个典型人名加以分析。如:

郭嘉字奉孝,“奉”施行,奉行的意思。《国语·晋语二》:“夫齐侯将施惠如出责,是之不果奉,而暇晋是皇!”韦昭注:“奉,行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乃知彼国在清朝定鼎之初,尚不奉大清年号。”因而“奉孝”就是奉行孝道,所以得以嘉奖。

许褚字仲康,“褚”为贮藏、储存的意思,《左转·襄公三十年》:“从政一年,与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杜预注:“褚,蓄也。”“康”为丰足、富裕的意思,《诗·周颂·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高亨注:“康年,即丰年。”只有储存了才能丰富丰足。

文聘字仲业,“聘”聘请,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业”为事务,职业。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杜预注:“岁聘以修其职业。”因而是受聘请而从事职业,名与字是因果关系。

3.3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并列关系。

名与字语义相辅,构成并列关系也是《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一大特点,同样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如

曹仁字子孝,仁与孝都是传统美德,以孝补充仁。又如郭淮字伯济,淮水与济水,淮及济都是河名。太史慈字子义,慈是对少者的爱,与义皆为美好的德行。再如潘璋字文珪,珪与璋都是玉器,古代朝觐的礼仪,诸侯朝王执珪,朝后执璋,另外珪璋比喻人品高洁。

从语义相同相近和相辅的关系可知,中国古人在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善于联想和想象,喜好追求和创造一定的意境。而且他们擅长发现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并且还会不失时机地创造联系,让事物总是处在相互牵连,不可分割的联系网中。《三国演义》中名与字的相近和相辅的语义关系也正是中国古人这一思维方式的结晶。在《三国演义》中,名常常是实际事物或与实际事物密切关联的。如袁术的“术”为道路街道的意思;陈琳的“琳”为美玉的意思;陈宫的“宫”是对古代房屋居室的通称,后专指帝王之宫;张飞的“飞”指鸟虫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关羽的“羽”指鸟类或昆虫的翅膀;夏侯渊的“渊”指回水或深潭。这些都是与实物或者实际動作。而字则是该实物的联想或者引申,或是延展开来的与实物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一些事物或意象。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是光线充足的意思。毋丘俭字仲恭,“俭”与”恭”意思相近,都是美好品德的一种。董卓字仲颖,“卓”与“颖”都是出众的意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三国演义》中名与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还是具有一定深意的文化。

4、《三国演义》中名与字语义相反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语义相反的较为鲜见,但也是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下面列举几个较为典型的人名加以分析。如:

马良字季常,“良”为精善,精良的意思。如《周礼·春官·巾车》:“凡良车、散车不在等者,其用无常。”贾公彦疏:“精作为功則曰良,鹿作为沽则曰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之良,在其中车王族而已。”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而“常”为普通,平常的意思。《尉缭子·守权》:“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惷妇,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唐韩愈《记梦》诗:“壮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語一字难。”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由此可见,“良”与“常”在语义上相对。

名与字语义相反的不是很多,但从这些例子中也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人崇尚“上善”“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因素。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古人深沉淳朴,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态度。于是在取名定字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用中庸和谐来约束自己,让名与字的意义中和从而不至于处于两个极端。

5、小结

以上是我对《三国演义》中名与字语义关系的初步分析,以及对相应的姓名文化的简要阐述。文中主要就小说中人物名与字的三大主要语义关系即语义相同或相近,语义相辅,语义相反进行了研究。文中就语义相同和相辅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做了简要阐述,并对语义相反的文化心理略加说明。分析时借鉴了很多语言大家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梳理,最终完成整个写作过程。行文难免有纰漏和不足,但全文为我竭尽全力而作。

参考文献:

[1]洪映萱.古人的私名与表字[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1).

[2]任建义.古人名字问题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6).

推荐访问:语义 演义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