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3-01-01 20:30:02 浏览量:

摘要:文化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它以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形式记载着人类存在的历史。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教育以文化为根本,为人类这一特有的实践活动提供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支撑;另一方面,教育有着自己的能动的反作用,它能对文化起着传递、选择以及发展的作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和使用很好的印证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教育;部编本教材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概述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指“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将于2017年秋季先发行并投入使用一年级和七年级的部编本教材。其他年级教材还将陆续投入使用,并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但是全球化就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来世界不同色彩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困境进而引发文化认同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学习它国的优秀文化,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一种崇洋媚外的学习之风,对于本国的经典传统却羞于启齿。在新的世纪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存在符号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在空间轴上,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对自我的体认。在时间轴上,当下的变化催生了我们对自己的体认和怀旧,对传统流失的优患和反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为炎黄子孙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财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对本国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因而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传统的经典名篇。

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1]文化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该论文所谈及的文化是指中义的文化,即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从“部编本”教材的总体特色和创新点可以反观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識。而教育的内容无论如何也逃不开这几类知识,所以文化知识水平便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语文学科所涵盖的知识主要是社会科学知识,尤其受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科学知识也在日渐进步。百年来语文教材经历了七次大改编,每一次改编的教材内容都涉及到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分量的增减,都有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比如在民国初期,因为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语文教材在小学是没有文言文的,白话文就占了绝对的优势。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影响较深,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毛主席著作以及一些革命性文章。这样极端地删减文言文使得语文教育内容不完整从而也降低了教育水平。2017年投入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量增加了文言文和古典诗歌的比重,主要是受当下社会文化知识的影响。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镶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全国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人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这些年的错误的忽视。国学经典的增加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发生了大的转变,同时在教育水平上也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在21世纪,中国文化模式主要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家园。中国硬实力在增强的同时软实力没有增上去,因而造成了很多来自西方的误解即“中国威胁论”所以我们在硬实力走向世界的时候软实力也必须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必须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模式就要有中国文化风格和中国文化气概。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部编本教材便是体现了包容性、多元一体、独立自主、融合创新和和谐共存。在部编本教材的选文上强调四个标准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以及时代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经典性还是时代性,只要文质兼美只要能适合教学都可以交给学生,既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这反映了中国当下文化的包容性和和谐共存。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新的时代我们大胆摒弃落后的糟粕的文化,同时守正创新不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等等。正是这些精华表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成为世界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新的时代,教育无论怎么变革,都要受到这些文化传统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星火相传的基因。

在新教材的编写上,编者有意识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融入其中,总体来说就是: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比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而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方面,教育被文化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文化功能,影响和保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部编本”教材编写的背景和总体特色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当代文化的结晶,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对教育影响的方方面面。同时“部编本”教材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一)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地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方面是横向地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取他国的优秀文化。“部编本”教材只是教育的一角,但是它清楚地再现了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功能。“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传统的经典名篇,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百分之三十,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百分之八十。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占所有选篇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七,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在教材中增加这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是在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將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香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时也新教材也选入了外国的名家名作,在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打开了向外学习的大门,让外国优秀文化流进来为我所用,让我国文化走出去使世界认同。

(二)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文化是庞杂的,不能全盘吸收,必须通过教育的“简化”;文化是多样的,也存在丑陋的一面,不能全部选择,必须通过教育的“净化”。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十分重要,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2]为了编写出更好更科学的教材,编写者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梳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曾经一段时间里某些被错误遗忘的东西被找回来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教育的需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从此载入史册被人探究和固定,这就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入的发展,人接受教育后便将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根据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造与更新中实现的,教育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现在语文课不读书,读书少的弊病,“部编本”教材的编写者认为只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便改以往的“精读,略读”模式为“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同时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同时还主张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

当前社会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文化快餐”的阅读,已经占去我们本来就很少的阅读时间。新教材的阅读引导有利于澄清社会的阅读氛围,让快餐式的阅读逐渐被淘汰,从而形成一种读经典会思考的阅读氛围。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大幸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中华文化永葆活力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些年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不断受到重视,但是教育的文化功能一度受到轻视。现代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的自信与强大日益受到重视。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它的使用将在社会掀起一场读书风暴,再次点燃文化的活力。

结语:

合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其更好地完成育人的终极目标,需要文化教育自觉。这里的文化教育自觉主要是指,要紧紧围绕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对其存在价值、意义与方式进行考察与反思,要从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社会的发展现状角度去思考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使其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并根据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功能发挥进行调整,以实现其存在合法性、现实性与实效性的平衡。在学生文化教育上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深入挖掘新编教材的文化内涵,更加科学合理地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注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6-87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6-87

[2]赵连章.对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第36卷,第11期:4

[5]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1.新华文摘,2004(20)

[6]陆玉才.简论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及其当今的价值取向[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99(1)

推荐访问:关系 语文教材 文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