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钱学森》看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时间:2023-01-09 16:20:02 浏览量:

[摘要]一部优秀电影《钱学森》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深受感动,钱学森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囚禁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并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看来,事业和荣誉只有同祖国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传统如何延续的问题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笔者从电影《钱学森》入手,论述了弘扬钱学森爱国精神,并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创新

电影是一门现代的综合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并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它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生百态,满足人类的奇思幻想,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一部优秀的电影是银幕上的一束光,更是书写的一个梦,它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更能带你进入深深的思考。电影载着感情和感受并给予它们新的生命,让观众去聆听,去感觉,去填补内心的某种空缺。能够让人们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被触动,大概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观众的审美要求是越来越高,他们也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内涵,但只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永远有生命力。其中一部电影《钱学森》一直令人备受感动、记忆犹新。影片全面再现了中国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圣人”——钱学森的卓越贡献。这部影片解开了被历史尘封了的一些记忆,令笔者心潮澎湃、无法忘怀。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他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无不令人景仰。而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更为人印象突出和感动,“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成为贯穿他生命的主旋律。当然在感动的同时也引起笔者的思考——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新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新时期的爱国者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钱学森在美国法庭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当被问到他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时,钱学森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我忠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妻子蒋瑛带着两个孩子,同20多个中国留学生一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留给美国这样一段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会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面对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和零基础,面对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他始终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看来,事业和荣誉只有同祖国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在他身上“爱国”如此清晰——把祖国放在心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中国是人口大国而非人才强国,不仅人才状况不乐观,而且人才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7年春,中国留学归国人员约有3 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他们为发展新中国的科教、文化、国防等各项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达1391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209倍。2008年竟高达1798万人,创历史纪录,出现国家公派为主导、自费为主体的出国留学新格局。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各国留学生中的比重都位居前列,受到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欢迎。这无疑展示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从规模到形式,从内容到质量,总体发展良好,稳步提升为全球重要的生源输出国。但是有这样两组使人质疑和担忧的数字:“留学人员13915万人”,“回国人员近39万人”,这“百万雄师”未归,中国教育出现了严重亏损,即“百万雄师”未归这一笔“巨大赤字”。作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配置使用的出国留学,决不是在移民,如此不合情理使留归失衡,与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本意相悖。

据统计1985年以来,80%的清华和76%的北大高科技专业毕业生去了美国;2006年,清华和北大是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院校,“成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留美博士的比例高居各国第一,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失数量在世界也高居于首位。代表基础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诺贝尔科学奖为世界公认,前苏联得奖是39年,捷克是41年,波兰是46年,印度是30年,巴基斯坦是29年。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有2千多万科研人才,至今与诺奖无缘。这对中国人尤其是作为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来讲是又一个严峻挑战。

笔者认为,国家的人才市场环境和吸引力亟待从根本上进行提升和优化,莫让有志回国报效的留学生望而却步。但更为重点关注解决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愿与祖国共进退”。

目前人才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它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领跑地位和兴旺发达。超级大国美国成功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各国正许以高薪、名利、加入国籍等诱人条件,不惜血本招揽人才。放宽外国技术人员工作的年限;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跨国公司在大学设立奖学金;设立研发机构就地“取才”,李开复就是这种隐蔽、灵活、方便的本土化战略的最好注脚,而2005年微软状告Google的背后,就是激烈而残酷的人才竞争,就是为人才安全的加强敲警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传统的发扬

(一)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势在必行

《钱学森》也向国人展示了一位科学家如何将爱国之情转换成生产力,那就是创新的力量。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掌握火箭知识的科学家为数不多,而今天美国航天飞机的祖先,就是在钱学森设计的“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也是他被尊称为龙之父的原因。还有他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发展沙产业的设想。2002年,91岁的钱学森出版了创建系统学的著作,在书中人们发现他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2049年,他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些都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钱学森在任何地方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或许就缘于此吧,这也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所在。

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出现了因缺乏核心技术所引发的事件: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全部产量只占总产量的3%,但是在中国获得了25%的利润;在美国,通用汽车的单车利润是145美元,在中国是2 400美元;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它总产量的14%,但是在中国获得了80%的利润。生产一部手机,付售价20%的专利费;生产一台计算机,付售价30%的专利费;生产一台程控数控机床,付售价40%专利费。这就告诉人们一个伟大民族要在新世纪证明和成就自己,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大量创新成果,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势在必行。

(二)加强民族品牌的保护,“中国人怎么不行呢”

为了尽快熟悉国内情况,钱学森前往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考察,并受到当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的会见。陈赓大将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那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的钱学森回答很干脆:“中国人怎么不行呢,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愉快而短暂的会面之后,年轻火箭专家迅速对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成立了,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而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就震惊了世界。

而在2008年9月7日,据《金融时报》和BBC消息,世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以24亿美元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汇源掌门朱新礼的“养儿卖猪论”和“既然开放了,就不要狭隘地去说民族品牌”遭到质疑。而争论的焦点在“这个民族品牌该不该卖”。

继中华牙膏、南孚电池、丝宝、乐凯、小护士、大宝、乐百氏、天府可乐、白猫洗衣粉等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且所剩无几,国人敏感的爱国神经确实被汇源所举触动了。干不好的“垮”了,干好一点的“卖”了,百年品牌难得,又如何在国际上竞争。品牌这个市场绝不是现在其几倍的资产所能概括和衡量的,是中国人低估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未来的创值能力,就像品牌专家艾丰所讲,“卖得很便宜”。“品牌竞争无国界,品牌的归属有国家。”国外企业收购中国品牌就是“雪藏之说”:开始承诺很多,但在经营当中不用这个牌子,几年之后中国的消费者也就不再知道了。“商场如战场”,外国想长期占领中国市场,就是要消灭中国的品牌这支部队,军队没有了编号变成了外国的军队,与外国争市场便无从谈起。所以民族品牌的保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变得更为重要,全球化并不等于民族经济作为一个单元的消灭,相反的每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在加强保护民族经济和自主品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重视和努力。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无愧“民族脊梁”。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让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深入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灵魂,才能成为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国家和民族。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的统一,只有做到三者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报国之志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做到这一点,国家就必定会兴旺强盛起来。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同志江西行[J].党史文苑,1994(04).

[3] 谢名家.“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J].思想战线,2006(01).

[4]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颖(1978—),女,河北唐山人,历史学硕士,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爱国主义 新时期 影片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