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评述

时间:2023-01-04 21:20:02 浏览量:

摘 要: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扶贫开发新理念,是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为世界减贫脱贫产生示范效应。目前,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理论、模式、实践困境、机制、对策及启示等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研究评述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常态下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亮点和精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一、精准扶贫内涵、理论与模式方面的研究

1.关于精准扶贫内涵的研究。王思铁认为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对称,强调对于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自身特征和贫困户特殊状况,科学运用有效预设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准帮扶、准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汪三贵、刘末认为,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增加自主发展的能力,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徐龙顺、李婵等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民主、科学、公正、透明的程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贫困地区、贫困户识别出来,根据贫困区、贫困户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制定出不同的帮扶政策,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或大数据深度挖掘对其进行科学精准的管理,根据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扶贫成效做出精准考核的过程。

2.关于精准扶贫理论的研究。在国外扶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刘解龙以传统扶贫减贫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大系统角度和全人类角度提出经济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有利于运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发挥比较优势,运用系统理论缩小反差,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与发展机遇。左停、杨雨鑫等运用中央—地方关系、社会控制理论以及“社会成本”三种视角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理论上的有效反思,并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规模排斥、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困境进行了有效解析。王宇、李博等从精细社会理论视角出发,探析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化的扶贫治理体系,并在此之上来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进行指导,为当下中国农村的精准扶贫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3.关于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左停等的研究认为在精准扶贫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具体地区的现实情况,允许分权式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数量与程度相结合的,能够适应地方扶贫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扶贫新模式存在。廉超指出云南省运用“PPP 模式+精准扶贫”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政府简政放权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而且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预算压力和债务压力,并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莫光辉和张玉雪认为大数据扶贫平台建构是精准扶贫实践的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动态管理精准扶贫资金项目,保证扶贫资金项目与扶贫对象有效精准对接,实现全过程跟踪的精准扶贫动态监测和动态管理,促进精准扶贫各领域内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率。

二、精准扶贫实践困境、机制与对策的研究

1.关于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研究。李鹍和叶兴建发现,精准扶贫面临五大实施困境,即“层级式”纵向识别与“水平式”横向识别的矛盾、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矛盾、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矛盾、脱贫退出与返贫再生的矛盾、“输血式”短期扶贫与“造血式”常态效应的矛盾。葛志军和邢成举基于地方实践发现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包括贫困户参与不足、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扶贫工作遭遇上访困扰、扶贫资金有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效果较差等。李裕瑞、曹智等从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出发,认为精准扶贫存在地形复杂与区位不佳引发自然约束、资源匮乏与环境失调形成禀赋约束、制度缺失与政策偏向加剧区域失衡、靶向不准与帮扶不力导致脱贫艰难、马太效应与代际传递强化贫困陷阱等困境。

2.关于精准扶贫机制的研究。孙文中基于新发展主义,主张建构一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参与”的扶贫机制: 政府以强制性为行为制定依据、规划方向,通过市场运作提高效率,社会、组织和个人依靠互助与合作发挥其服务、筹资、监督等功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贫困。翁伯琦、黄颖等认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包括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宫留记认为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市场化扶贫机制(扶贫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完善和落实对扶贫组织或企业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建立扶贫绩效考评和退出机制),不仅拓宽了扶贫空间,而且较传统市场扶贫模式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3.关于精准扶贫对策的研究。张笑云、唐燕认为减贫要建立瞄准机制,精准扶贫对象;采用靶项疗法,精准扶贫路径;健全制度体系,精准扶贫管理;精准扶贫与创新考核机制相结合;精准扶贫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常方瑛认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政策的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调动政府、非政府组织、市场等各个社会主体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将传统“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找到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社会工作,助力扶贫济困。王捷认为基于当地实际,探索破解扶贫难题,提出坚持瞄准认定对象并进行分类指导,利用当地禀赋资源因地制宜,内生农村经济发展动力;转变贫困对象思想观念,强化脱贫意识等对策。

三、评述

作为新形势下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在纵向上吸取了粗放式扶贫的经验教训,扶贫重心进一步下沉至贫困户,更加强调靶向治疗与精细化治理;横向上致力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会促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据现有的精准扶贫研究成果可看出,当前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更多体现在经验探索和实践上,对精准扶贫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指导性不强、精细化研究缺乏、精准扶贫创新不足、精准扶贫工作缺乏制度和法制的保障、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尚未跟进、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不足,精准帮扶的措施大都缺乏可持续性和忽视“城市精准扶贫”等问题。为此,精准扶贫良政落地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推动,也需要基层社会的大胆创新,严格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原则,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确保精准扶贫的远景规划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4):14-15.

[2]汪三贵,刘末.“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43.

[3]徐龙顺,李婵等.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5.

[4]莫光辉,张玉雪.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1):119—124.

[5]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6]王捷.福建省周宁县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应对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4.

作者简介:赵亚文(1990—)女。民族:汉。河南开封。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评述 精准 扶贫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