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地区民族构成对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和主观健康认知的邻里效应

时间:2023-01-01 10:15:04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居住在韩国的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和主观健康认知水平影响因素中居住地区民族构成的效应。居住地区民族构的变化会形成使婚姻移居女性日常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民族及文化认同产生变化的环境。因此,本文假设居住地区民族构成会对差别体验和主观健康认知产生影响。本文设定了两个反映居住地区民族构成的指标,旨在把握婚姻移居女性差别体验及主观健康认知的关系。分析资料采用了《2009年全国多元文化家庭实态调查》元资料,中国朝鲜族、越南以及菲律宾出身的妻子是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文同时计算了251个市瘙簚郡瘙簚区的外国人口以及同民族人口所占比率,所得结果一并投入本次研究中。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区的同民族人口越多,婚姻移居女性遭遇差别体验的概率会增加,对自身的健康有持否定认知的倾向。这样的倾向无论夫妻的受教育水平、婚姻移居女性是否就业、是否和公婆同居以及是否居住在大城市,都呈现出一致的结果。居住地区外国人口比重的影响力强度虽然相对较弱,却能弱化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认知、并促进健康认知的良性发展。这样的邻里效应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突出。

关键词:邻里效应;居住地区民族构成;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主观健康认知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9)01-0092-14

关于邻里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①

的关注起源几乎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Cox主张根据和居住在邻里的人的关系的不同,其投票行为会受到影响,且根据空间环境以及空间背景(spatial context)的不同,将这种影响力命名为邻里效应[1]。最近,不止在社会学领域,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福利学、保健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地理学等领域中,对邻里效应的关注不断增加,各种经验研究也纷纷展开。比起将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作为个人的特性来把握,将地区社会环境作为说明变量试图在教育成就、越轨行为、社会排挤、健康、职业移动等多样的领域中的研究都正在进行[2-5]。

但是,邻里效应的经验性验证中存在概念定义以及分析中必须变量并不能得到广泛使用这样的难点。单纯的城市/农村等居住地区的划分或者对缉合水平变量的分析的投入使用,并不一定能满足研究地區社会或者所属集团的邻里效应的条件。[6]跨国境移居和国际婚姻在西半球的历史较久远,所以,在西方社会将移民的社会活动和适应等个人层面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甚至将地区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缉后因素作为说明变量的研究并不在少数。[7-16]但是,在韩国的社会人口学领域,尤其是近期关于多元文化缉合水平变量对婚姻移居女性的生育、生活满意度、社会活动、适应类型或者关于外国人的态度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的研究仅限于试探的阶段。[6,17-20]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众多说明居住在韩国的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和主观健康认知的因素中把握地区社会民族构成的效应。在过去,将婚姻移居女性作为对象进行的经验性研究存在将个人水平说明变量的影响力作为研究重点的局限性。在这篇研究中,由于根据地区社会的民族构成的缉合特性来看,婚姻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出现了方差。因此,针对居住地区民族构成对主观健康认知会产生影响这样的假设也进行了验证。在韩国社会,外国人口和婚姻移居女性在特定地区社会密集居住或者根据民族集团的住宅分布[21-22]。因此,可以判断以地区社会的民族构成为基础所进行的邻里效应可以成为较良好的分析对象。

化市瘙簚郡瘙簚区统计Data Sheet》[23-24]和行政安全部资料[25]基础上,各建立了两个关于251个市瘙簚郡瘙簚区地区的民族构成和社会经济层面的变量。居住地区的特征变量是从《2009年全国多元文化家庭实态调查》[26]的元资料中所提取,并与分析资料统合之后用于分析

对最近女性家庭部(2013)为主实行的《2012年全国多元文化家庭实地调查》的元资料加以利用,因为这份调查资料的应答者居住地区的市瘙簚郡瘙簚区资料的不公开,以居住地区为基础的辑合变量的构建或者邻里效应的验证便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篇论文的分析对象是由1985年以后进入韩国的中国(朝鲜族)、越南、菲律宾出身的16 863名婚姻移居女性所构成。

一、关于居住地区民族构成的邻里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

1. 邻里效应的说明观点

一般而言,婚姻移居女性或者少数民族移民者在移居后,几乎都抱有维持自身固有文化传统和认同性状态的同时,又能和所居住地区社会的构成人员交流并接纳韩国文化的一个期待。但是婚姻移居女性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范围、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以及集体社会化(collective socialization)的水平,必然会根据地区社会的外国人,特别是同民族人口的居住比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和地区社会的构成人员的信赖以及规律的连接方式或内容受到影响的话,那么也有可能会形成排他型关系。[6,20]移居者的行为或者态度、认知以及自身特征也可能随着地区社会的民族构成而产生变化。并且,这样的邻里效应在移居女性的差别体验或者对健康的认知方面也产生同样的作用。

正如在关于犹太人聚居区(ghetto)的研究里面已经被研究证实那样,根据地区社会的民族构成的不同、环境特性和空间等方面因素对婚姻移居女性的日常生活、差别体验以及和健康相关的认知也会产生影响。并且,根据民族构成的变化而导致地区社会的制度条件或者规则、资源环境等受到影响的话,也可能会诱发对婚姻移居女性的排他型态

度、敌对心或者差别行为。[4]这样的情况下,婚姻移居女性即便能够接触到各种资讯、资源以及权力,但是能够被提供的有用的资讯受到制约,相反诱发各种制约诱因所制动的邻里效应的可能性较高。[6]因此,婚姻移居女性所受到的排他型差别体验和健康认知不仅受到个人以及家庭经济特征的影响,还根据居住地区民族构成的成分、和地区社会构成人员的相互作用以及模仿、地区社会的环境、地理特性以及制度方面也受到显著的影响。Galster认为可以将邻里效应产生的过程和结构分为社会相互作用机制(social-interactive mechanisms)、环境机制(environmental mechanisms)、地理机制(geographical mechanisms)、制度机制(institutional mechanisms)四个部分。[4]

推荐访问:移居 邻里 主观 认知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