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2-30 20:20:01 浏览量: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03-0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态度,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导向,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的科学内涵主要揭示了认识发展的前提: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人是发展的标准等根本性理论问题。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唯一能动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等精神实质。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完全一致的。牢固地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理解和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真正优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它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可以说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种优势,显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培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纵观建国6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一贯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它作为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委、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多样化正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各项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领域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与手段滞后等等。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人是教育的中心,又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未来教育总体趋势。但是,过去恰恰是在这一方面,由于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的某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把人仅仅看作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工作中只见事,不见人,忽略了对人的关注,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人以外的世界,产生了把人边缘化的倾向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首先,要确立广大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和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广大师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要求。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树立和增强广大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和提高他们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由单纯的教育人向引导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职能转变,从而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要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正当需求。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正当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内在要求。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人的权益,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人的尊重需要的满足会导致人的快乐、信心和力量,对人的尊重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和疏导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正当需求,了解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实际困难,关心他们的精神追求,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了解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心人、满足人的正当需要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人情味,更能体现出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开发人的潜能和价值,激发人的创造性。无论是在改造社会还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能力和价值都是最值得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开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共性的发展,抑制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因此,坚持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改进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广大师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观点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体的体力与脑力均得到自由的发挥,个体的情感得到得到充分的发展。表现在个体特征上,情感丰富、身心健康,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对艺术美、社会美以及自然美充分追求并具有理解、鉴赏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个人的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这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指个体的人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又是指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这一中介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更充分的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高等院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现代教育思想,以“思想政治课”为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思路正在逐步落实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上述认识而言,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事实上普遍还存在着某些偏差。比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业务、轻思想品德修养”,“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课”,对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多、落实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不同程度导致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也使教育偏离了方向。认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但也不可否认有认识上的不足。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因此,当前要提高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决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要使广大师生,特别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从传统的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五、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突出理想和信念教育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良好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广大师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身边的一些巨大变化中,深切地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政治上趋于成熟和稳定。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内改革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暂时的困难,使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弱化,甚至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及时加以扭转,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当中,应该把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一个突出的内容。结合当前的实际,高等院校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第二,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充分认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第三,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是一场比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要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暂时挫折;当代资本主义经过战后的调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和相对稳定,各种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得比较缓和,但其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决定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那些基本矛盾没有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固有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将会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积聚起来,并终将引发更强烈的社会震荡。这说明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帮助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一定能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第四,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一方面要使广大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社会主义要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绝大多数人自觉的制度选择也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

苏东剧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只是暂时的。不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还是当前现实来考察,苏东剧变只不过是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段曲折而已。苏东剧变固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但并没有阻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另一方面,更要使广大学生坚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建党88年、建国60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纠正包括1927大革命失败、1957年的反右、1959年的“大跃进”和长达十年“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曲折的成功经验,也一定会有能力应对和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内改革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暂时的困难的。同时,还要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坚信,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本质特征所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必将取得全面的胜利。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一定会实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也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紧密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师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增强主动性、时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孙慧玲,张应杭.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5.杜志明,张仲国.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9(5)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责编:芝荣)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