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

时间:2022-12-14 15:35:04 浏览量:

摘要 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方面对创造力的脑神经基础进行了评述。就创造力的脑结构而言,尸体脑解剖研究表明创造力可能与顶叶与角回有关;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则显示,创造力主要与额叶、扣带回以及皮下白质或灰质浓度有关。就创造力的脑功能而言,任务取向研究表明创造力任务主要激活了额叶和顶叶及少数其他皮层区域;而个体差异取向研究则表明创造力被试激活了右侧额叶、大脑皮层以及小脑的某些区域。未来研究需在加强脑结构影像研究基础上,注重从被试抽样和筛选等方面细化任务模式和个体差异模式的创造力研究,以获得更一致的结果。

关键词 创造力;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基础;领域特异;脑成像

分类号 B842;B845

创造力(creativity)又称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且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Steinberg&Lubart,1996)。作为人类能力和智慧的最高表现,早在古希腊时期它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当时的百姓认为创造力是缪斯女神的恩赐,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则将其视为产生前所未有事物的非理性能力。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和认识视野,创造力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难以知晓本质的。至19世纪中叶,高尔顿首先摆脱了创造力神秘观念的左右,开创了创造力的科学研究。随后,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就职演讲上的报告进一步将创造力研究推向高潮。随之涌现出了一系列成果,如创造力的探索一生成加工理论,四阶段模型等(周丹,施建农,2005)。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多以理论和行为探讨为主,仍不足以阐明创造力的本质。

创造力是一项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是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那么脑自然是创造力的物质载体。用哲学的话来说,心理是意识活动,意识是对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是说主体的意识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并反映于客观实践或客观事物之上。所以创造力也并不是纯粹“不可见”的意识,其还应存在所赖以存在的、“可见”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反映其存在的客观反映物。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行为指标的认知心理学虽可在时间模式上解释创造力的存在,但其仍无法清楚地将创造力这项高级的意识和/或思维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从众多客观物质中剥离出来。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包括高时间精度脑生理电技术(如EEG,ERP)和高空间精度的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PET),则能以“可见”的形式揭示创造力所赖以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脑生理解剖基础或神经相关物。而这些客观“可见”的生物或物质依据能很好地避免创造力研究和人们对创造力认识过程中所遇到的‘意识模糊’、‘人兽不分’和‘心生混淆’三大疴疾(刘昌,2003)。

随着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高度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来探索创造力神经基础的研究。其中,脑成像技术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无损伤性特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总体上看,创造力脑神经基础的研究主要从结构性脑成像和功能性脑成像两个侧面展开,前者包含尸体脑生理解剖和活体脑结构影像研究两个方面,分别探讨高创造力被试尸体脑(如,爱因斯坦脑)与一般尸体脑结构的差异以及活体脑结构(主要是脑体积、白质和灰质)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主要从任务模式和个体差异模式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创造性与常规任务以及高创造力者与一般个体的脑功能差异。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来对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1 创造力与脑结构

1.1尸体脑解剖研究——以爱因斯坦脑的研究为例

脑是心理的器官,包括认知活动在内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源于脑。这导致脑与心理活动关系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贯传统。该传统最早可溯及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不过,这种纯粹现象的描述并不科学,对人脑结构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的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他通过对两名有语言障碍患者尸体脑结构的解剖,发现了运动性失语症的脑中枢——布洛卡区(Broca)。后来也有研究者进一步从这种尸体脑解剖取向来探讨心理活动与脑结构的关系,如神经心理学创始人——前苏联的鲁利亚等。然而,关于创造力和脑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对爱因斯坦脑的解剖研究(Galaburda,1999;Chakravarty,2009;Anderson&Harvey,1996;Witelson,Kigar,&Harvey,1999;Hines,1998;Falk,2009;Colombo,Reisin,Miguel-Hidalgo,&Rajkowska,2006;Wang,2000;Diamond,Scheibel,Murphy,&Harvey,1985)。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才华的科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逝世之后,普林斯顿医院的医生Harve在征得他长子的同意下,将他的大脑取出,并用福尔马林对其进行清洗,然后照相和切片,最后将爱因斯坦的大脑(除小脑和少数大脑皮层外)切成了240块10cm3大小的标本片。后来,Harve将一部分脑切片寄送给各国的著名科学家进行研究,其中中国科学家也获得了部分切片,另一部分保存起来以供今后研究。此举导致,在纪念爱因斯坦逝世30周年之际,美国加州大学Diamond的团队呈现了第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报告。她们(1985)将爱因斯坦大脑两半球左右前额叶上段和顶叶下段与11名对照被试的脑进行比较,发现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9区和39区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比值要比正常人(11名平均年龄为64岁的正常人)低,不过只有左半球39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有相等神经胶质细胞的条件下,爱因斯坦脑左半球39区的神经细胞数比正常人少。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单个神经细胞所获得的神经胶质细胞单位数比正常人多。研究者结合相关研究,认为这就是高创造力的原因。具体而言,神经胶质细胞之所以增多,乃是因为高质量的创造性活动需消耗大量能量,导致神经细胞“新陈代谢”增强,从而需更多神经胶质细胞供能(Diamond,et a1,1985Witelson et al.,1999;Colombo et al.,2006)。后来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该研究中控制组和实验组被试的年龄不对等——最年轻的脑只有47岁,可能导致了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比值的不同(Hines,1998;Colombo et al.,2006)。由于9区位于前额叶,且主要负责制定计划、注意力与记忆等重要认知功能,于是随后关于爱因斯坦脑的第二篇研究报告——Anderson和Harvey(1996)也对该区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总重并不及成年男性脑的平均重量,大脑9区的皮质厚度明

推荐访问:创造力 结构 功能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