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构思与实践

时间:2022-12-03 16:30:06 浏览量:

摘 要:个别化学习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主题背景下如何设计合适的活动内容,如何设计成行之有效的活动过程,应成为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话题。本文就主题背景下大班个别化活动的构思与实践作相应的尝试和探索。一是内容的设定:整合多重经验、兼顾经验的平衡;二是玩法的设计:体现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三是材料的选择:低结构材料和提示性材料的选择,以此提高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背景;个别化学习活动;构思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93-03

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形式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有效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能使幼儿通过与各类材料的相互作用,建构认知经验、养成学习品质、提升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设计上,幼儿教师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内容价值点偏低,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的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有的内容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有的材料过于高结构化,玩法单一,导致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不强……那么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厘定合适的个别化活动内容,并且如何设计成行之有效的活动呢?本人就自身的实践尝试提出相关的思路和做法。

一、关于内容设计的构思和实践

1、内容应整合多重经验

在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活动,我们更关注的是主题经验与领域经验的整合。通常,我们可从主题目标、领域认知经验的序、年龄段孩子本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班级个性等方面来进行思考。例如:在大班《我自己》的主题中,幼儿需要了解人吃了食物后,食物在身体内经过的“路线”,以及身体内一些消化器官的作用。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数领域经验——“掌握5以内加减法”,我便想到将人体内脏模型图做成棋的造型,使幼儿在用加减法下棋的过程中构建主题经验。

【案例一】

实录:(规则:异色为减法,同色为加法。)男孩先掷出异色的二点和三点,他将棋子向前走了一步。女孩也掷出了异色的一点和三点,她表情茫然,男孩说:“三减一等于二,你走两步”,女孩就往前走了两步。接着男孩掷出了异色的五点和二点,他在五个点子上用手指按住两个点子后数:“1,2,3”然后走了三步棋。轮到女孩了,她掷出两个异色的一点,说:“啊?两个一?”男孩也惊讶地说:“这下可如何是好?”他思考了一会说:“全部没有,就是一步都不走。”

接着,当女孩的棋子走到“食管”上时,她问:“这是什么?”男孩说“食管”。回答正确,男孩得到了一枚雪花片作为奖励。接着,男孩将棋子走到“大肠”上,他问:“这是什么?”女孩说:“小肠。”男孩说:“错了,这是大肠,这个才是小肠。”说着拿起小肠的图片给女孩看。

从上述实录中可以发现:在这个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既有主题经验,比如,幼儿可通过下棋了解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的过程,知道一些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又包含数领域经验,比如加减法的运用,尤其像女孩这样数运算能力较低的幼儿,通过游戏中与同伴的互动,其数运算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此外,还对幼儿的协商能力、规则意识等提出了挑战,比如,在下棋时,幼儿会协商、制定一些新的游戏规则,如走到消化器官时,可以互相提问“这是什么器官?拿相对应的图片进行配对;这个消化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怎样保护消化器官?”答对可以向前一步,答错要后退一步等等。总之,整个活动过程较好体现了多种经验整合的特征。

2、内容应兼顾经验的平衡

教师在整合多重经验后,还需兼顾各种经验之间的平衡,避免领域认知经验的重复或缺失。例如:在大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有“青花瓷和京剧脸谱”这两个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它们的经验均指向幼儿的绘画技能。如果就此依照一般规律进行投放,则在美术领域的经验上有所重复。此时,教师应有所取舍,兼顾多种经验的平衡。通过多次实践思考,我发现可做如下调整:一是将其中一个内容舍弃;二是调整其中一个内容的技能要求,以“青花瓷”为例,可以调整为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制作青花瓷。通过活动内容的调整,可使多种活动经验融于其中,但又不影响活动主题的凸现,幼儿的习得效果也得到体现。

二、关于玩法设计的构思和实践

1、体现竞争意识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幼儿往往能够获得较明显的成功感、满足感,所以,具有竞争形式的个别化活动内容能更加吸引幼儿,得到幼儿的青睐。因此,在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比如,在主题《有用的植物》中,我设计了让幼儿练习用筷子夹不同豆子的活动内容。但是,如果幼儿只是单纯地进行练习,难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会很快失去兴趣。于是,我利用大班幼兒喜欢竞争这一特点,设置了“夹夹乐大闯关”这一活动内容,采用“闯关”的形式,通过幼儿之间的互相比较、互相竞争,以此达到练习使用筷子的目的。

【案例二】

实录一:浩浩和航航相约在“夹夹乐大闯关”中比赛,他们各自拿好木筷子,一起喊:“一、二、三,开始”。航航一筷子下去,花生就被稳稳地夹了起来,他快速将其放进第一关的盒子中,并继续挑战第二关。而浩浩连续夹了3次,才勉强夹起来,可是刚走了没几步,花生又掉了,他只能重新开始。待他完成第一关时,航航已经闯到了第三关。

实录二:过了几天,浩浩又对航航发起了“挑战书”,他说:“今天我一定要打败你。”他们还是选择了木筷子。比赛开始后,浩浩的速度明显比上次快了,而且他夹东西时东西也没有再掉在地上,但是航航的速度更快。活动结束时,航航闯到了第四关;而浩浩只闯到了第三关,他又输了,不过,他的脸上依然笑意盎然,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实录三:一星期后,浩浩再次向航航发出挑战,他说:“今天我们一关一关比吧,我一定要打败你。”这次他们用了银筷子。银筷子显然比木筷子更难掌握,他们的速度都比一周前要慢,夹得时候豆子也更容易滑掉,但是他们都很专注,都小心地握紧手中的筷子。最终两人以2:1结束游戏,还是航航获胜,可浩浩仍旧高兴地对航航说:“下次我们还来比。”

从实录中可以发现:两个孩子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地进入该区域进行比赛,说明他们对于竞赛游戏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浩浩,虽然他连输3次,但他仍然毫不气馁,兴致高昂地继续向航航发起挑战。而促使他们有这种行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这份材料诱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愿意不断地与材料互动,与同伴竞争;二是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自主地制定游戏规则,如:一关一关比、连续大闯关,也可以比比谁夹得豆多。

2、体现合作意识

大班幼儿在相互的交往中,已经开始有了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内容。在主题《我自己》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探究和了解的兴趣,他们时常会在班里互相量身高、比高矮。于是,我便设计了“体检站”这一内容,在玩法設置上,由于幼儿无法独立完成对自己身体的测量,就必须寻找同伴进行合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逐渐学习与人合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请求、如何分工等。

【案例三】

实录:钱钱和嘉嘉一起来到了“体检站”。钱钱对嘉嘉说:“我来给你量头围吧,你先坐好。”嘉嘉便坐在了椅子上,钱钱找出一把软尺围在嘉嘉头上,说:“42,你的头围是42,你去记下来吧。”嘉嘉拿起笔在记录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在旁边的一栏里写下了数字42。钱钱看了看说:“你记错了,这里是记身高的,旁边才是记头围的。”嘉嘉疑惑地说:“我不知道的呀。”钱钱说:“你看上面有图案呀,画人的表示记身高,画头的表示记头围,知道了吗?”嘉嘉点了点头。接着,钱钱又给嘉嘉量了身高,这次嘉嘉把身高栏里的数字42划去,重新写上了数字110。然后,嘉嘉对钱钱说:“轮到我帮你量了。”就这样,两个人你帮我,我帮你玩得不亦乐乎。

从实录中可以发现:幼儿在互相量身高、称体重、测视力的过程中,会自发地进行协商:由谁负责测量、测量哪些项目、选择哪种测量工具、测量工具如何使用等。而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合作水平在自然而然中有所提升。

3、渗透情趣性

幼儿的活动常常起源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想象力就越丰富。所以,在个别化活动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幼儿喜欢什么,然后设计相应的内容,渗透趣味性。因此,在《动物大世界》主题“学来的本领”的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个别化活动的玩法设计。

【案例四】

实录一:男孩一脸无奈地选择了“学来的本领”这个活动,他把马和车、鱼和潜水艇的图片用绸带连好后停了下来,伸长脖子盯着旁边游戏的孩子,还不时咧嘴笑笑。这时,他看见老师走来,便回过头摆弄剩下的图片,老师走过去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旁边的孩子。

从实录中可以看出:幼儿对这份材料并不感兴趣,在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时常被旁边的幼儿所吸引。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份材料的操作方式比较单一,玩法缺乏情趣性,显得枯燥和乏味。

考虑到我班幼儿对下棋很感兴趣,我在玩法上进行了调整,设计成“动物本领棋”,使活动更具情趣性。而幼儿对下棋的经验在“我是中国人”主题的“旅游棋”中已经习得,只需将旅游棋中的景点图片变换成动物图片,就成了“动物本领棋”。

实录二:瞳瞳和菲菲按照数字的顺序逐一寻找“1、2、3……50”,20分钟后,她们才将数字摆到30。我走过去提醒她们注意时间,于是菲菲对瞳瞳说:“我们先玩吧,不然来不及了。”瞳瞳点点头,两人开始下棋。当瞳瞳的棋子走到“鱼”上时,菲菲问:“我们发明了什么?”瞳瞳说:“潜水艇。”菲菲说:“答对了,太简单了,给你一片雪花片。”接着,当菲菲的棋子走到“大象”上时,瞳瞳问:“我们发明了什么?”菲菲想了好久没想出来,瞳瞳说:“我也不知道,我们看看答案吧。”于是她们翻阅了动物的本领答案本,菲菲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是坦克。”瞳瞳说:“可是你刚才没答对,没有雪花片。”

从上述实录中可以看出:材料调整后,幼儿的活动兴趣大增,她们愿意主动了解“仿生学”的知识,对于仿生学的了解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对一些数经验(唱数、顺序和倒序、单双数)比较缺乏的幼儿来说,在自主摆放棋谱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再度对内容进行调整,希望内容的设计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能解决上述难题。于是,在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下,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们热衷于电脑游戏连连看,我便产生了将“仿生学”以动物连连看的方式呈现的想法。

实录三:(规则:连接两个动物之间的线不能超过三段。)锴和镒一早就预约了“动物连连看”。活动开始后,两人先把连连看的棋盘摆好,接着用石头剪子布决定了谁先连。锴用手指在棋盘上将两个相同的动物连了起来,嘴里念着:“1、2、3”,就拿走了两个盒子。镒连忙说:“你还没有打开盒子呢。”于是,锴先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张马的图片,锴高兴地说:“我知道,我们学马发明了汽车。”镒说:“把另一个盒子打开,看看你有没有说错。”两个人一起进行验证,结果锴赢得了一片雪花片。

从上述实录中可以发现:由于“连连看”这一形式是幼儿熟悉且喜欢的,所以,幼儿较之前更乐于参与该活动。此时,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动物仿生学的探索上。通过这一渗透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幼儿主动求知的欲望更强了,幼儿的协商能力、观察判断等能力也有所提升。

4、考虑材料的再利用性

在个别化活动中,随着主题的变更,内容也需要大幅度的更换,这对教师来说,制作这些材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活动内容虽然主题变更了,但只要玩法不变,材料就无需大量进行改动,充分符合材料的能动性功能,则可以拓展活动的内涵,使活动更具新意。如此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又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比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有一个内容是“猜猜乐”,两名幼儿人手一套与主题有关的猜的图片,轮流提供图片上的信息给对方猜测,谁猜出的多为胜。但是变成《有用的植物》的主题时,这个活动仍然可以继续,只需将“我是中国人”的图片内容更换成“有用的植物”中的内容即可。实践证明:个别化活动的玩法设计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去发掘和利用。

三、关于材料选择的构思和实践

1、选择低结构材料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幼儿而言是难能可贵的。通过实践发现,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自主创造的欲望更加强烈,越是低结构的材料越能激发幼儿的思想“火花”,越能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比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花朵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折、画、剪、撕)来表现花朵的美丽。因此,我便投放了许多低结构的材料,如压花机、手工纸、油画棒、剪刀等,设计了“鲜花送朋友”这一活动内容。

【案例五】

实录:欣欣先在爱心卡片上写下“妈妈”两个字,然后,她翻开花语小册子,看到玫瑰的花语后,便在卡片的中间画了一朵大大的玫瑰花,并涂好颜色。接着,她在卡片的最下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她用压花机压出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并把它们装饰在卡片的周围。就这样,一张送给妈妈的心愿卡便完成了。紧接着,她开始做第二张。她再次翻开花语小册子,看到了康乃馨的花语后,选了方形卡片,她先在左上角写下收件人的学号“16”,后在中间画了一朵康乃馨,并用粗细笔对花朵进行装饰,在卡片下面写上自己名字后,她用水彩笔在卡片的周围画上了一些不同的花纹。

案例中,幼儿在翻阅花语小册子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合理安排画面的布局,并熟练运用不同的美工工具和美术技能对心愿卡进行装饰。同时,当贺卡完成后,幼儿将它赠送给亲人或同伴时,其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2、选择提示性材料

在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时,提示性材料使用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就像是一个“不说话的老师”,幼儿通过操作提示性材料并与之互动,从而了解和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游戏玩法或构建主题的经验。例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我设计了“世界地图”这一内容,幼儿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一些著名的国家。我提供了一个提示本,幼儿通过提示本上关于这些国家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在世界地图上找到相应的国家;同时还可以从提示本中了解关于这些国家的其他信息,如:特产、名胜等。

又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中,有“蔬菜捉迷藏”这样一个内容,幼儿需要根据提示本上的信息,运用数领域的经验,如方位、加减法、数的组成等,在6*6的宫格中找到找到对应蔬菜的位置;同时,通过活动幼儿还能认识相关蔬菜的名称。

总之,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不断优化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玩法以及材料的运用等,为幼儿提供高效学习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的全过程,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2] 曾惠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1(04).

[3] 杨莉君、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

[4] 梁海雪.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N].琼州学院学报增刊.2008.

推荐访问:大班 构思 实践 化学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