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德育工作的“八大关系”

时间:2022-11-29 08:25:41 浏览量:

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发展,但又体现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支撑,共同存在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分析、正确对待、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一、“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两个基本问题,也是办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德育难以落实,教学难以搞好,人才质量难以提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从这个基点出发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相结合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德育的主渠道是教学,德育也要通过教学形式实施;教学中有大量德育资源,发掘好、利用好这些蕴涵在各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德育效果;教学也需要德育工作的配合与支持,特别是结合教学做好德育工作,会大大有助于做好教学工作。

把“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对立起来,会人为地造成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现象,削弱教育力度和教育效果,人为地造成德育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与教学管理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同时容易助长单纯业务观点,对端正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产生负作用,削弱党组织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如果对学生实施一种不和谐甚至相矛盾的教育,将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影响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效果,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德育工作中的党、政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党委领导变成党委包揽一切,事无巨细,党政不分,行政无事可干,学生工作变成党委的“专利”;二是行政不过问,放弃责任,认为学生工作是党组织的事,遇事便推,使党组织变成“孤军奋战”,要钱无钱,要人无人;更有甚者,极个别行政领导认为德育工作无用,是“不干正事”,刁难、为难、扯后腿,自己不干,也不让别人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要从不同角度认清各自职责,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全面培养人、培养完整人的教育合力。

三、德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与行政管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德育不是只靠讲道理就能奏效的,它需要行政管理措施的配合;德育工作只有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相结合,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收到更大实效。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也决不是单纯使用行政手段,不从教育出发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正确处理德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重要的是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严,纪律惩罚从宽;坚持对道德品质行为性质的问题从严,对属于思想认识性质的问题从宽;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对政治思想问题从严,对一般思想认识问题从宽。

四、“龙头工作”与一般性工作的关系

“龙头工作”是指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有极大的辐射影响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起引领导向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结果是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因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党建工作是有组织的工作,党组织的主动、主导作用一旦和学生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就会发生“共振现象”。因此,抓好了学生党建工作,就抓住了德育的主要矛盾,它具有统领、导向、带动一般性工作的作用。一般性工作,具体讲就是学生的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是学生课堂教育以外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它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是学校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党建工作的载体。在一般性工作中应加强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促进一般性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严与爱的关系

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强调以人为本,要求献出一片爱心,提倡人性化,再强调“严”字,不合时宜。我们提倡给学生一片爱心,但要分清是真爱还是溺爱,是暂时的爱还是长远的爱,是爱其一时还是爱其一世,爱使其进步还是使其落后。

经常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学生的父母,我们是教育工作者,要比单纯的父母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要更有理性,更讲科学。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锻炼人才的“熔炉”,“严”是真爱,“松”是真害。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要多给学生以真爱。

六、班主任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管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结合点。辅导员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辅导员、班主任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围绕着一个共同对象(学生),一个共同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工作的,只是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形式载体有所差别。辅导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指导、培养工作,班主任是从管理服务入手,结合学习生活、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进行管理教育的。二者在工作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殊途同归。

七、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在继承问题上,就德育而言有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往的经验,认为过去的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左”的一套;另一种倾向是全盘继承,认为“只要把孔、孟说的做到了就行了”。这两种倾向都失之偏颇。

还有一个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一切先进、科学的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措施等为我所用的问题。过去鄙薄外国、看不起外国是不对的,现在则跑到另一个极端,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什么都要与人家“接轨”,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所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继承是基础,借鉴是手段,创新是灵魂,实效是目的。

八、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主要有两层关系:在职业关系方面,师生之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师生不同的使命任务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各自应发挥的作用。

在人格关系方面,我们倡导在师生间建立一种人格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尊师重教”的社会价值目标。尊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一切工作都要为培养学生服务;另一方面,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学校要靠教师,培养学生的任务归根结底要由教师完成。这两个“为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讲的。三是体现教师是学生“良师益友”的本质要求。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从主导方面确定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只要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尊师、爱师、敬师、效师就有了基础和条件,新型师生关系就必然建立起来。四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平等关系,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人格平等。没有人格平等,就会回到“师道尊严”的老路子上去。教师既要有“严父”“慈母”般的亲情,又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施教。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责任编辑:包和春]

推荐访问:德育工作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