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教育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2-18 11:30:02 浏览量: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吉林省高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结构和基础教育结构调整的情况,指出了教育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调整 结构 教育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5)04—0045—06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一样,教育结构的发展也必然经历曲折、探索的过程。近年来,吉林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全省教育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在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中,又使教育结构调整面临更加紧迫的课题,需要强化共识,持续调整,探讨新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的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宗旨”和“三项任务”。“一个宗旨”,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三项任务”,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二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多知识贡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全省坚持把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实现教育工作的“一个宗旨”和“三项任务”的重要措施,紧紧地抓在手上。通过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以科学的发展现指导教育结构调整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省在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结构调整的实践,按照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教育结构调整的制度设计。具体说来,在纵向上,坚持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为基础,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横向上,推进各种门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使教育的横向结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保持动态平衡。

(二)把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作为教育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全省坚持把增强服务能力作为教育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立足于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发挥教育的四个功能:一是人才产出功能。吉林省是各类人才比较密集的省份,但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相比,还缺少“五大产业基地”急需的机械、化工、土建、材料、制药、食品、工商管理、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科学等10类人才,缺少复合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少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教育结构调整,可以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急需的各类人才。二是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学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建设中发挥着强劲作用。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释放教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潜能,努力把学校特别是高校建设成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中心,科学文化知识生产、传播的集散地。三是科技开发和转化功能。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集聚高校的科技优势,积极承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类研究课题和原创性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发明和知识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兴起、哺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功能。通过调整教育结构,使教育在多方面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功能。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仅1999年高校扩招新增的51万人,就在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费等消费中使国民经济产出增量约80亿元,使相应部门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约130亿元,并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就业机会25万个。

(三)本着正确的原则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遵循教育规律,从全省实际出发,我们确定了教育结构调整要本着四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宏观教育结构的设计、规划与调整工作科学性较强,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宜综合考虑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加强预测和规划工作。二是整体性原则。教育结构调整应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全省性规划或调整应充分兼顾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全局的前提下对不同教育和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区域性规划和调整应首先服从全省大局,对本区域也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加快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结构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坚持动态调整,坚持中长期的整体调整和经常性局部调整相结合的动态性原则。四是效益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必须讲求效益。在规划和调整教育结构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打破条块界限和各类教育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吉林省紧紧围绕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的目标,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基本上形成了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和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比较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一)调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

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调整高等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了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以省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与1997年相比,中央部委属院校由16所减少到2所,地方属院校由25所增加到40所,而地方属院校管理部门由过去省直17个厅局和地方政府,减少到8个省直部门及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高等教育整体办学实力。据初步统计,仅通过教育资源重组,普通高校就增力D校园占地面积242万平方米,增加校舍面积77.3万平方米,增加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我省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由1998年的3055人增加到2003年的8341人。

在调整过程中,通过强强联合积极进行中央部委属院校的实体合并,争创国内一流大学。2000年,省政府积极推动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等院校实体合并,组建了新吉林大学。同时,通过区域规划进行地方属院校的实体合并,组建综合性、多科性大学。1996年,酝酿并促成了延边地区5所高校的实体合并,组建了新延边大学。1999年将吉林医学院、吉林师范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等4校实体合并,组建了北华大学。2000年又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学校实体合并,组建了长春工程学院。通过优势互补,把一批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并人普通高校,扩大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

为了培育新的高等教育增长点,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新

推荐访问:吉林省 结构调整 思考 调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