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特征研究

时间:2023-01-11 15:15:05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大学生学习力是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为了了解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现状特征,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分为学习效率与持续性、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等五个维度,围绕不同群体大学生学习力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总体呈正向分布,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学习力呈现U形发展趋势,院校类型与学习力并非完全对应等结论。研究进一步揭示大学生学习力各要素之间表现出不同稳定性、提出“大二”年级现象凸显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关键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力;学习效率与持续性;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95-08

一、问题的缘起与学习力理论

大学生学习研究并不一直以来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与基础。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受教育群体的层次类型和需求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复杂与多元,对高等教育本身带来不少的挑战与变革,由此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关注个体本身,着重对学生主体各层次、各类型进行分析,将核心自上而下转移到最众多人数的学生群体上来。“过去40年左右,国际上从研究大系统的‘教育规划’开始(1970年代为主),逐渐认识到‘学校管理’的重要(1980年代为主),一直到最近15年左右,开始把教育研究的重心,继续下移到个别学生的学习上面。不经意地浮现一个共识:学生学习应该是教育一切活动和政策的关注焦点。” [1 ]

2012 年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学习力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焦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表征就是学习力。对于学习力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学习的总量、质量、流量和增量的综合效应。学习的总量表现了学习内容来源的宽广程度,体现了个人的开放性;学习的质量表现出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学习的效率、品质;学习的流量表现了学习的速度和载体的流通效率;学习的增量表现了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和对未来的价值” [2 ]。也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尺子。” [3 ]同时,国外学者对学习力也有自身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一种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形式以个体独特的性格、价值观和态度融合起来。” [4 ]哈佛大学教授柯比认为:“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5 ]我国许多学者大都认同柯比的观点。结合各位学者对学习力的概括,笔者认为学习力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学习力是个体内部表征学习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情感、态度、动机等。其次,学习力是个体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在个体学习行为上通过自我规划、学习效率、自主性、思维的发展等进行表征。

在学习力概念界定基础上,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学习力要素结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B.J.McGettrick 参照DN的结构模型,提出学习是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条链反映了学习的意愿(包含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等),另一条反映了学习试图达到的结构,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内容,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6 ]。该研究将学习力分为七个维度:创造性、持续度、意义学习、学习策略、学习关系、好奇心、改变与学习 [7 ]。柯比将学习力分为六个维度: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每个维度,柯比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涵盖兴趣、持续性、目的用以挖掘自身潜能等;学习态度包括专注力、面对学习困难的勇气、学习习惯等;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式、理解、观察与融入度等;学习效率则涵盖知识的取舍、时间利用与分配、排除干扰等;创新思维含有批判、质疑与想象力;创造能力有发现、应用、问题意识等 [5 ]。日本学者广冈力图从学力的客体侧面与主体侧面相统一,将学力设为三层结构,它以思维态度(含思维、操作、感受表达诸态度)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为外围,二者相结合构成学力模型 [8 ]。国内有学者认为,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和意志力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学习力的强弱。正确而且清晰的目标,能够为经验的获取与创造、意志力的形成与发挥提供方向支持,让个体知道为什么去干;丰富的经验能够强化目标和意志力,使它们获得能力支持,让个体有信心去干;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为目标和经验提供动力支持,让个体有决心去干 [9 ]。可以得知,目前学界对学习力要素结构的主要认同包括态度、意志、思维、方法等几个部分。

结合相关学习力要素结构理论,以柯比的学习力六要素为本研究理论基础,本研究拟从大学生学习力内部结构入手,从学习力的横断面来反映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现状与特征,试图探寻内部规律,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启示与思考。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上述学习力结构理论,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大学生学习力划分为学习效率与持续性、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创新思维五个维度。

1. 样本收集

(1)样本收集与分布 本研究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国家重点项目“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调查数据“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中的“2011-2014年本科院校数据库”①。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全部问卷由若干个网页组成,学生需要完整回答每个页面的所有题目之后方可进入下一页作答。如果学生忘记回答某些问题,系统将会自动提示,直至学生回答全部问题并最终提交全部问卷。因此,最终提交上来的问卷没有出现缺失值的情况,全部为有效问卷。共有48所本科院校参与调查,其中“985”院校7所、“211 ”院校8所、普通本科院校33所。59 372名本科生参与了调查,基于国情的考虑,父母职业为军人的学生因其特殊性给予剔除,最后保留59 032的有效样本(详情见表1)。

(2)问卷量表的因子分析与检验 问卷量表的每道题目由“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共分为6个等级。为了检验每个量表的信效度水平,我们使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对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学习力量表包括23道题,测量学生对学习力的看法。对学习观量表的23道题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Variance)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观可以分为五个因子,五个因子解释了62.074%的方差。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学习力量表的五个因子之后,我们还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考察量表结构的模型拟合程度。我们对整个学习力量表进行了五因子验证性分析,根据温忠麟、侯洁泰和马什赫伯特(2004)的建议,采用NNFI和CFI、RMESEA来判断模型的拟合程度 [10 ]。NNFI、CFI值大于0.9、RMESEA小于0.08,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有着良好的拟合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观量表的二阶因子模型有理想的拟合程度和较高的信度(见表2和表3)。

三、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现状特征

1. 正向、持续性学习力——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总体特征

经过调查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总体面貌呈正向。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整体面貌呈现积极态势。从计算结果来看,每个维度的总分均为6分,各中位数均为3.5分,五个维度的均值结果均大于中位数3.5分,说明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呈现积极态势。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问卷表述采用的是从消极的视角进行提问,因此均值越低反而表现出越好的调查结果。(2)有待提高的空间较大。同样是从均值情况来看,学习效率与持续度的均值与中位数分数相差不太大,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持续度还有待提高。同样的道理,学习方法的结果离均值较近,也说明部分大学生并未完全掌握好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需要更好的个人指导。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学习力的各项维度均值尽管高于中位数,得分却并不高,说明部分大学生各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来提高自身学习力。(3)多元化态势较为明显。从五项维度的标准差来看,学习态度的标准差相对较高,说明学习态度的离散程度相较其他维度较大,即大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较为多元,趋同现象不太明显。学习方法也表现出相对较大的离散程度,说明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本身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 东、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学习力各有优势且具有显著差异

与全国均值相比,东部地区大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动机要高于全国均值,其他维度都低于全国均值;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与持续度高于全国均值;西部地区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态度高于均值外,其他维度都低于全国均值。由此,东部地区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动机均值更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与持续度均值要高于东部与西部地区。说明东、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在学习力各维度上各有优势(如表5所示),不同地区大学生学习力在各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见表6)。具体而言,中部地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与自主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尝试着反思与理解自己与对方,学习新东西的愿望较强。其学习效率,尤其是时间管理与学习规划上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东部地区大学生的专注力大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大学生学习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学习,并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其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均值也高于中部和西部院校学生的均值,且具有显著差异。

3. 院校类型与学习力之间并非完全对应关系

按照学校的不同类型,本研究将学校类型分为“985”院校、“211”院校以及一般本科院校。众所周知,“985”院校大多为国家重点大学,具有深厚的教学与科研基础,“211”院校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院校,其各方面也较一般本科院校要强。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习力各维度均值比较并未与院校类型形成完全对应关系。由表7和表8可知,均值上“985”院校在创新思维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维度都要高于“211”院校与西部院校。但是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创新思维方面三类院校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只有在学习方法与学习动机方面,三类院校才呈现显著差异。“985”院校在创新思维、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维度表现较好,均值较高。“211”院校在这四个维度上次之,一般本科列后。学习效率与持续性方面,一般本科院校均值较高,“211”院校次之,“985”院校最后,且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作为重点院校需要在学习规划与持续维度加以重视,尤其是在规划与合理安排时间上需要加强。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体现出与教师较强的配合度,超过60%以上的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老师上课内容”与“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写作业”,超过80%的学生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211”院校的学习态度均值略高于“985”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但是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并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学习态度与院校类型并无太大关系。学习效率与持续性维度方面,一般本科院校均值较“985”与“211”院校略高,且具有显著差异。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前两个院校类型而言,一般本科院校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两个维度上,离散程度较高,说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与学习的认识上不太统一,尤其是与“985”院校相比,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认识上出现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4.大学生学习力随年级发展呈现U字形变化趋势,大二年级成为大学生学习力的“分水岭”

根据表9显示不同年级体现出学习力状况各不相同。年级变化呈现U字形变化趋势,大一与大四年级在各维度均值较高,具有较好的学习力,大二与大三则出现下滑,均值都较低,大二年级成为大学生学习力的分水岭。其中大一年级在创新思维、学习态度上均值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学习的认识分歧较小,认知较为统一。大四年级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与持续性上均值最高,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上均值最低。就标准差进行比较发现,除学习效率与持续性维度外,前四个维度的标准差一致性呈逐渐升高状态,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学习的总体认识程度的加深,学生表现出更为不同的观点,趋同现象越来越不明显,自主意识在不断加强。

具体来看,方差结果(表10)得出,大四及以上年级在学习效率与持续性上均值大于前三个年级,且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年级比较中,大四年级学生能够更好更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大一年级均值也大于大二、大三,且具有显著差异,表明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学习过程中,保持了高中学习的惯性,学习效率与持续性也较好。大一年级创新思维维度的均值高于大二与大三,且具有显著差异;大四年级及以上的均值也高于大二、大三,且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大一、大四年级学生在自主意识培养、批判思维与好奇心方面都高于另外两个年级。大四在学习动机方面均值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且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从促进自身知识学习方面,大四学生动机更强,对知识的学习更有理性认识,尤其是在“学习是为了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上,大四学生的百分比为82.4%,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探索上,大一、大四年级要高于大二、大三。大三年级学习态度维度均值最高,其次是大二年级,接下来是大四年级与大一年级,说明大三年级对于学习的兴趣最小,比其他几个年级较为消极。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三年级较其他三个年级有明显差异,大二、大四与大一年级也分别与其他年级有明显差异,说明大一年级对学习的态度最为端正,愿意在学习上花较多的时间。

四、结论与反思

1. 大学生学习力各要素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

在大多数有关学习力构成要素与结构的文献讨论中,以哈佛大学学者柯比有关学习力的论述最为精要,也是本研究探索学习力因子的理论基础。柯比将学习力构成要素分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他认为这几大构成要素不是简单而孤立的存在的,“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5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习力各要素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强弱依次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创新思维和学习持续性与效率。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有较大习惯性,年级越高,这种惯性越难改变,属于最为稳定的要素。学习态度是属于较为稳定的要素,它也受到大学生自身学习惯性的影响较大。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当属学习效率与持续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互动以及教学反馈都极大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说明:一方面大学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主场地,另一方面教师的反馈与监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很大的监督作用。

2. 大二年级现象凸显出教师指导的重要作用

大二年级现象不仅是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也从不同程度得到证实,曹亦薇等人的研究显示:“新生在第一学年内,学习和情绪适应总体呈上升趋势,人际适应呈下降趋势,每个测量点下降幅度为0.074。” [11 ]褚远辉等在研究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及其健康的现状时,注意到大二年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最复杂,也最集中,其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 [12 ]。因此,有学者认为大二年级的“拐点”现象是由于大二年级是个体思维方式由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时期,其压力应对方式也尚未成熟,面对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个人角色的转换、生活事件的纷扰、人际互动的纠结,在大一年级还勉强维持的平衡状态终于在大二年级这个“节点”被打破 [13 ]。因此,培养大学生思维的转换以及自身学习力的构建至关重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指导在不同类型院校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同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大学生学习力是属于自身内部的学习元动力,大学学习更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显得更为重要,只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课堂之外的其他方面。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力要求更高,教师适当的引导能够提升大学生学习力并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结果,或者说,教师的敬业程度与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力的成长。尤其是越是低年级的大学生,教师的影响越为重要。

3. 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关键

大学生具有较强自主性与意识性,他们不喜欢直线式、单向的信息传递;他们更喜欢互动性,民主型、喜欢探究讨论型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习惯于通过体验参与,而不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来学习,这样更能彰显自身塑造学习过程并参与学习的权利。学习方式主要分为深层学习方式和浅层学习方式,深层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会注重“找出文本背后的思想与观点”、“学生试图形成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等等,而浅层学习方式则表现为“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关注知识要点”等 [14 ]。因此,课堂教学上除了传统师生问答的形式,还可以组织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来带动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调查表明,课堂中的学生讨论以及小组讨论形式远远少于师生问答形式,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形式仍然较为单一、说教形式还很严重,一些院校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不大,照着课件上课的形式多有发生,学生参与教学的比例较小等等都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参与度才是促使学生倾向于深层学习方式的根本所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方式向深层学习方式转变,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内外相结合,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彻底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注 释:

① “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英文缩写NCSS)的主体。该调查于2011年6月1日至8月30日进行了第一轮调查,共92 12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其中,本科生为74 687名、专科生为17 435名)。2012年3月22日至8月12日进行了第二轮调查,共78 35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其中本科生59 372名、专科生18 980名)。

参考文献:

[1]程介明.走向明天的教育学院——对北大教育学院的一些观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0):75-84.

[2]蒋文昭.谈在反思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J].教育与职业,2006(11):184-185.

[3]朱唤民.发展学习力:教学管理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8-89.

[4]Crick R D,Broadfoot P,Claxton G.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the ELLI project[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2004(3):247-272.

[5]柯 比.学习力[M].金 粒,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1,1,2.

[6]Mc Gettrick. Emerging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R].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2.

[7]Deakin Crick. 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M].GBR:Sage Publication,2006:4-5.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1.

[9]刘斌祥,邹亚建.学习力结构释义[J].企业文化,2007(6):131-13.

[10]温忠麟,侯洁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186-194.

[11]曹亦薇,毛成美.纵向Rasch 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追踪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学报,2008(4):427-435.

[12]褚远辉,尹绍清.“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20-122.

[13]梁 红,黄希庭.大学生人际适应“二年级现象”的辩证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10(5):78-83.

[14][澳]迈克尔·普罗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育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 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0.

Abstract:According to undergraduates’subjective experiences,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of two university professors,this study makes deeply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power from five aspec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onsistency,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attitude,learning method,and innovative thinking. Based on“National Undergraduate Learning Survey System”,the study conducts a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learning power among different undergraduate groups.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undergraduate learning power appeals positive correlation. Defined by region,demographic variables,colleges,grade and professions,different undergraduate group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U-shaped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national undergraduates’survey. Type of institution and learning power is not completely corresponding. Further discussed about structural theory of learning power,“sophomore”phenomenon grades and to enhance learning power.

Key words:learning power of undergraduates;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onsistency;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attitude;learning method;innovative thinking

推荐访问:特征 我国 大学生 研究 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