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国复兴的关键一跳

时间:2023-01-09 09:10:03 浏览量: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由世界排名第十五位上升至第二,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道路等中国字眼在世界范围内绽放着红色的光芒。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正持续不断挑战国际分工的原有格局。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信息科技等领域已经打破欧美原有的产业领导者地位,向價值链高端聚集。回望这段激昂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追赶,都在学习,都在走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企业创新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潜伏已久的矛盾涌现,之前友善的环境开始翻脸乃至转向遏制中国,给中国发展添堵。越是如此,越需要定力,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要深化,越要带领各界共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新路子。

中国模式已经走进“无人区”,开始由跟随式发展逐渐转变为探索式创新发展。不再有人给予方向上的指引、模式上的经验,中国必须自己创造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在“无人区”特立独行,一边突破,一边试错。世界一流企业,便是中国在这一摸索进程中所提出的“中国概念”“中国创新”。在尚未进入“无人区”的时候,中国一直被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中。为了打破这种禁锢,中国高层创造了若干更前瞻、更具时代责任的主张,比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从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走向“质”“量”结合的世界第一,不仅要从GDP总量上追求更高更强,更要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投入产出比、人民幸福指数等方面走向世界前列。

众所周知,国际社会从来不是公平的,在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主导下,中国想获得平等的发展权,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与中国贡献、责任相当的资源与机会都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中国就要对原有世界规则进行积极的优化和完善,积极争取中国应有的发展权和规则制定权,参与国际规则优化与重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国际治理。这就要求中国要有一批能够彰显中国品牌、支撑中国主张、证明中国“四个自信”的典型代表,必须要有能肩负这些任务的基层主体,把中国主张承担起来、落实下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世界一流企业出炉。华彩认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招,是我们改革发展举措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对全世界而言,中国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意义深远。这一战略举措提醒了全世界,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下,国家的崛起不是在原有规则下用市场方式来竞争,而是在适应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世界,在优化现有贸易体系的过程中积极改造和升级。

任何国家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都是先培育行业一流,随之孕育具备金字塔结构的生态经济群落,在这一过程中倒逼行业去除垄断、促进企业开放、形成容错氛围,让创新者和改革者有足够的获得感。不仅如此,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还是个开放的过程,通过混改、并购、合作、建立生态圈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消费升级、改革红利、大国崛起的关键窗口来让各种所有制企业搭中国顺风车,来享受中国发展红利。只要客观上能促进中国美好,推动中国发展,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可以将之培养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对企业而言,我们正在尝试打造的这种全新的外部型组织,能否实现世界500强的跨越,能否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大的世界一流企业及其群落,绝大多数人都在等待,都在观望,都在期待。如果企业能在这方面率先取得进步,打破外界的质疑,则意义深远。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国资国企改革新时期的重大突破,必须坚决扭转之前的若干迷思与悖论。

首先,目前的国企“走出去”战略基本都是基于中国优势进行外溢,将中国大量的成功项目经验进行延展化,这与全球一流企业的现状是有差异的。基于国内经验的国际化战略,就会导致国际规则制定权、话语权旁落,战略性资源定价权不足。依托中国优势、中国资源的国际化推进固然有助于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缺失了当地化、差异化,反倒在国际化进程与树立国际化形象进程中止步不前。

其次,国企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以国内总部与业务为核心,仅把海外市场作为事业部,任命副总裁来管理,依然是大部分国企组织管理的现状。在规模较小时尚可,但在海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严重阻碍着他们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方向发展。

再次,经营理念与发展哲学普遍落后。虽在国际上进行布局,但国际视野不足,对业内前沿问题关注不足,对技术突破性重视不足。公司治理、绩效评价、管理层激励等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化特质,尚未成为国企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及动力,内控的严谨性、风险管理的动态性以及针对不确定性的全覆盖性管理仍然是国企发展的较大的软肋,并购及并购后整合仍然是国企需要打赢新时期的重大战役。

最后,国企的创新鲜有世界级亮点。在新常态和国际化大背景下,在互联网化与智能化的冲击中,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建设体系性的基础科研机构,开放性地获取全球科技因素,积极将科技及金融、商业模式等创新因子融入组织内部,使组织产生综合又具备活力竞争力仍然是国企接下来要打的攻坚战。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一片沃土

倘若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我国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一片沃土,华彩认为无外乎以下四点:

中国消费。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渐趋稳定,对于目标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拥有稳定的国内大本营和现金流,可以拿出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海外市场探索与创新变革。中国强大的内需仍然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最重要的依靠,也是所有想在中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资源。

雄厚基础。国企现有的发展基础、规模及在过往改革中的成绩是其打造世界 500强的基础和信心来源。改革创新让高校与机构的科研成果得以更顺畅地向生产力进行转化,高新区的打造让创新资源的集聚速度与流转速度加快,跨区域的创新平台让创新人才和中小科创企业可以各尽其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各区域自贸区火热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都让相关的国企能够大跨步迈出开放的脚步。政府及国资监管机构已经明确权责清单、建立监管机制,对于企业家基于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给了企业家在法治框架内最大限度的经营自由和决策自主权。

国家外交。中国与世界正在构筑新型关系,中国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打造提供了较大的外部空间和发展拉力。中国企业正走在一条大发展、大改革、大希望的高速公路上,而这条改革之路又和“一带一路”建设互为支撑。“一带一路”让民企、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从聚焦国内转向放眼世界,从国内发育转向世界竞争,并为他们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最温良的发展摇篮。

改革浪潮。此轮国资国企改革自2015年掀开大幕,历时4年,从“分类监管”到“管资本”,从“世界一流”到“双百行动”,从“混合所有制”到“两类公司”,从“工资总额”到“业绩考核”,从“证券化”到“全域国资经营”。具备充沛活力的改革环境,让国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不再拥有政策瓶颈。《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不久前出台,明确了授权“谁来授、授给谁”,确保了“授得准、接得住、管得好、党建强”。权责边界进一步明晰,让国企经营得以进一步市场化,也不再“压力山大”;“授权放权”与正在逐渐完善的选人用人、激励机制相得益彰,自主化的决策优势越发凸显。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智能化革命和区域规划革命,城市发展革命或五位一体革命建设,是中国企业进行开放、创新的最大动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多管齐下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细分为四个层面:政府、资本、社会、企业。

政府

政府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推进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方向的指引者,又是企业“走出去”的保驾护航者。一方面,政府要继续与若干国家构筑开放互惠的关系,优化外交环境,带给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合理强化作为,不局限于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还要推动社会改革、公共产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作为来推动营商环境变革与优化,为企业发展融入更多动力。

搭建一流企业梯队。按照已迈入世界一流企业、有潜力迈入世界一流的准世界一流企业以及需长期培养突破的种子企业三类划分企业梯队,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发现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

持续推动改革开放。一方面能够持续刺激内需与购买力,另一方面能够提供空间助力产业集聚,让世界一流产业带来的生态群落“野蛮生长”。只有通过做好梯队建设、搭建平台联盟、推动结构调整、优化配套机制、提升科创服务、完善发展环境等系列举措,才能为国企的战略引领能力建设、全球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发展理念创新转变等提供强有力支持。

建设全球并购联盟。组建全球并购联盟,积极引入央企、其他省份大型企业、国际一流企业等,实现全球并购信息与资源共享。专注于地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内在需求,作为连接上市公司、优质项目、专业机构之间的桥梁,着力打造特色的并购联合体撮合及服务机制。

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科创服务水平,增加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服务网络。提升境外人才吸引力,开辟常态化的世界一流人才引进渠道,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支持省属企业在国(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就地吸引使用人才。优化科技人才与企业激励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旨在推进创新生态建设的地区基金或奖项。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范围,将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出资的各级未上市科技子企业、转制院所企业投资的科技企業纳入激励对象范围,建立健全世界一流经营突破悬赏机制。

资本

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应当思考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如何在促进产业链金融、生态链金融、建设金融的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有为地进行金融服务,同时又能让机构自身在此过程当中获得成长。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应推动科技金融有效发展。通过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抵押等手段,营造符合科研成果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环境。同时,应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在世界一流企业的产业链化、生态系统化过程中发挥促进优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以股市、期市等为主的成熟资本市场是主力军,但也应培育由产权交易所等组成的社会证券化服务系统,或者可称之为全域证券化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

社会舆论环境对企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华彩认为,对失败、亏损、破产的企业、企业家、模式和行业应有适度宽容的舆论环境。鼓励非盈利或公益性组织、个人和机构积极推动或参与企业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企业家的培育环境,强化载体疏导,不断搭建和完善各类活动与沟通平台,切实为企业家提供交流沟通机会。完善企业家保护机制,设立企业家保护政策。协助联络示范企业,提供组团实地考察机会。组织召开世界一流企业交流大会,邀请世界一流企业管理者与高端人才进行主题演讲、圆桌会议,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与传播。鼓励社会出现服务于创新的新模式,比如说科技成果经纪人、科学家工作室以及实验室的法人化、公司化运作,既有助于推进“双创”,也有利于企业在互联网、物联网形态下的各种创新。

企业

企业是世界一流企业打造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既承担着实际任务的具体操作,又需要基于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中国世界一流企业与准世界一流企业通过在国际化战略引领、国际化管控、全球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集团化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全面建设全球生态链,配置全球资源,持续提升世界一流水平或有效突破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短板瓶颈。

优化对标机制。加强跨国管理能力,增强国际化战略的全局性、引领性与适应性,建立国际化管控体系,培养符合世界一流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全球信息搜集、国际论坛会议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对标体系,持续优化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工作,注重总结管理实践。

健全治理结构。在现有的三会一层与专委会基础上,增设与国际化、信息化关联度更密切的专门委员会。完善决策机制,聘请智库专家参与企业决策论证,多维度建设符合世界一流企业标准的科学决策机制。

构建长期战略。一方面,企业要从自我下手,构筑领先型技术创新路径,合理增加研发机构数量,抢占国际性的技术高地。另一方面,企业要从外部着眼,加强国际技术资源获取,参与产业国际标准研究与制定,主动建立全球技术联盟以实现技术转移与资源共享。

变革企业文化。在深化企业安全、环保、法治、廉洁等专项建设的基础上,将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纳入文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增强全球并购后文化整合能力,提升文化融合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文化品牌。

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创新链和价值链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跨界思维推动商业模式再创新。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等现代制造模式,建立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高效企业合作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所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次。

加强产业协作。企业从产业参与者向产业组织者转变,由开放竞争转变为相对竞合,由产业链割裂转变为产业链协同,由单独研发转变为联合研发,由独自布局转变为共同布局。充分提升国有企业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与示范作用,与区域内外产业相关者更有效地分工协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注重资本运作。充分利用全球各类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积极对接国内资本市场,探索海外资本要素市场,科学组合运用全球低成本资金、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所需资金。

掌握数据资源。重视“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深耕数据经济,提升管理信息化、运营智能化水平;通过与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等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信息,打造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中心,完善数字化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应用和服务。

创新绿色发展。伴随着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我们必须保住青山绿水,并与中国智造结合,走出一条智慧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之中,企业需通过推动再制造、新材料新工艺、循环经济园区等举措,主动担当世界一流企业保护全球环境、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推荐访问:中国 世界一流 复兴 关键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