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时间:2023-01-07 16:55:03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分析

1.难度略有降低,试卷结构稳定

今年的试题难度略有降低,这无形中缓解了考生答题时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实际水平。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没有考查地球运动部分高难度试题,不会因试题难度大而降低区分度。第一组选择题以火山喷发景观图片帮助学生“入题”,难度不大,能让考生顺利进入答题状态。尽管“坡度平缓,宛若平原”,但也能对应上考核目标。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题量、分值分布等都没有变化。

2.关注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

高考特别注重对审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注重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具体表现在:命题常将指向信息隐藏在题干中,如第2题强调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成哪类岩石,隐藏了外力作用过程;命题常将解题的突破口置于文字材料中,如第4题问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哪一地区,解答本题一要明确限定的时间为“20世纪之前”,二要找到工业活动的状况,如该时期的主要工业部门——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很显然工业活动联系的是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命题常在问题间建立联系,如第8题要排除成都——上海和兰州——北京段,需要联系第6题的答案信息,理解地形对高铁速度的影响。

3.立足学科主干,注重思维链接

全卷命题立足学科主干知识,不偏不怪。选材比例适中,涉及基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古今中外素材,在平和的设问中考核了地与理、思与辨、论与述,知地析因究理。其中客观题部分主要涉及:岩浆来源、岩石转化、商品集散、工业活动、工业区位、高铁选线、以桥代路、高铁影响、对流运动、区域定位;主观题部分主要涉及:气候特征描述、地形特征分析、水文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分析、牧业区位分析、军马场区位分析。试题注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维链接,有效回应教材主干知识。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分值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区位分析试题,涉及商业、工业、种植业、牧业、交通,甚至历史上的军马场区位都出现在地理试题中。

4.图像类型多样,侧重读图分析

试卷在原有风格中体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景观图片上了“台面”,开篇呈现以“火山”为题材的自然景观图,中间又出现以受社会关注的“高铁”为题材的人文景观图。全卷共有7幅图,除景观图外,还有分布图、剖面图、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虽然图像类型多样,但主题特点鲜明。命题注重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结合,要求考生提取图中信息,学会向图像要答案,在分析中彰显能力特色、学科本色。

5.突出社会热点,侧重学以致用

试题材料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社会的热点问题,试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比如第三组选择题以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为切入点,考查了高铁修建选线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修建中采用高架的原因及修建后对民航客运业的冲击等实际问题。

6.强调分析建模,要求表达完整

该特点在综合题中体现最明显。从考查的问题来看,比较常规,但强调分析建模,否则会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题片面而痛失要点。如气候特征一般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变化、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布局的优势区位分析,主要从原料、劳动力、工业基础、发展历史、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牧场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地势、水源、土壤、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要看其面积大小、是否地广人稀、有无大型食肉动物、区域典型气象灾害等。

二、试题解析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喷出型岩浆岩的物质来源。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该山体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其矿物直接来自火山喷发中的岩浆冷凝,而岩浆则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本题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该山体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在地球表层会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本题选C。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图2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3.本题考查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文字材料中的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说明芝加哥交通便利。再结合图2可以看出,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因此其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交通位置。本题选D。

4.本题考查工业活动联系空间范围的阶段性。从材料信息“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可知芝加哥当时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本题选A。

5.本题考查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重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都来自于周边区域,因而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本题选B。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6~8题。

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地质C.气候D.水文

7.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

8.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解析:6.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选线的自然因素。从景观图看,该段高速铁路分布在平坦的地区,列车高速运行首要考虑稳定,坡度要很小,故地形是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本题选A。

7.本题考查交通线修建中某一具体微观做法的原因。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以桥代路的意义不同。从图中平原地区较好的农田看,修建高速铁路采用高架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耕地。本题选B。

8.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带来的影响。高速铁路的优势就是速度上比现有公路和一般铁路快,价格上比航空运输低,比较适合中距离的运输。高铁一般在地形平坦地区布局,由于成都——上海、兰州——北京段地形条件复杂,修建高铁限制较多,线路曲折影响列车速度,耗时较多,对民航客运业造成的冲击小。武广高铁距离适中,主要通过平原地区,线路平直,高速省时,具有价格优势,对民航客运业造成的冲击最大。杭州与上海距离近,本身选择民航出行的就比较少,不存在对民航客运业的影响。本题选A。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9.本题考查大气垂直运动规律。大气是否稳定取决于大气做垂直运动的强弱程度。从图中垂直方向上等温线的分布来看,三地都是上冷下热,空气易出现对流运动,但三地对流的旺盛程度不同。对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同一垂直高差区间的温差大小,因甲地上空等温线密集,故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乙地和丙地温差接近,这时大气的稳定性主要看空气密度,密度越大越稳定。根据题目信息“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且因乙地附近有面积较大的湖泊,所以乙地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因此乙地空气密度小于丙地,据此得出丙地大气最稳定。本题选D。

10.本题考查特定时段下的天气状况判断。题目要求分析的是正午前后的天气状况,与题图信息对应的“8时气温状况”约有4小时时差,再结合材料信息“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图可发现甲乙两地距离大约是80千米,甲处的气流状况经过4小时后刚好向西传递到乙处,即图示8时气温分布整体向东平移80千米。8时甲处对流最旺盛,4个小时后乙地对流变得旺盛。由于乙地附近有湖泊,水汽来源充分,所以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本题选B。

11.本题考查地形区判断。该区域海拔在200米至500米之间,为丘陵,应为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都高于500米;华北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本题选D。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5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6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图5 图6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解析:(1)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以及雨热组合。据试题提供的典型城市气候资料图可知,各月均温在20℃以上,这说明年均温度年较差小。从降水的柱状图来看,年降水量在1 600毫米以上,这说明年降水量大;从时间分配来看,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干季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

(2)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变化。由图5中多200米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出大部分地区海拔较低,应该为平原。由图5中河流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可得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地势起伏小,主要地形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农作物生产区水文条件分析主要考查的是水方面的优势,如农作物生长期的灌溉条件,成熟后运输到加工地等。

(4)麻纺织业的发展有自身特点:属于传统工业;需要劳动力丰富;依托农产品做原料。因此有利条件为: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历史悠久。其中交通便利主要体现在稠密的水系和河海联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2分);全年降水量大(达1 600毫米以上)(2分),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2分),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分)。

(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2分),(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2分),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2分)。

(3)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4分);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2分);便于浸沤黄麻(2分)。

(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2分);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2分),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2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分)(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2分),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2分),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2分)。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图7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图7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

解析:(2)本题本质是要求分析发展牧场的农业自然条件。一般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包括面积大小)、气候、水源、土壤。但本题不需要考虑土壤因素,却要求对地形进行精细分析。由材料信息“面积达2 000多平方千米”与“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可知该地地域广阔平坦;由材料信息“平均海拔2 300米”,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较湿润,适合马匹生长。另外,该地处于地势倾斜平缓的河西走廊地带,水源充足,既有地形雨,又有冰雪融水,水量丰富,适合牧草生长。

(3)本题考查除自然条件外的军马场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位置和需求角度分析。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最主要的原因是位置重要,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且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区域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要发展农耕,皆不适合做为军马场;二是战略位置重要,河西走廊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3分);(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3分);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3分);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合牧草生长(3分)。

(3)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2分),(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的需求量大(2分)。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2分);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2分)。

三、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1.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细心、耐心和恒心

地理能力测试体现在文科素养上,要求同学们:一要做一个细心的人。问题中有明确的关键性信息读不出来,材料中有明确的答案要求找不出来,图像中有定量信息看不出来,这说明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偏低,缺少应有的细心。二要做一个有耐心的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同学平时做练习时遇难题绕行或等老师讲的现象,自习课上不专心,这都是学习无耐心的表现,这一行为可能会导致自己在考场上心浮气躁。三要做一个有恒心人的。高三的学习枯躁无味,苦与累并存,越到后期心情越容易浮躁,需要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品质坚持,记住,胜利属于有恒心的人。

2.在一轮复习中落实对核心考点的理解与应用

在一轮复习中,要积极思考、多问为什么,以深入理解每一个考点。对于核心考点,要舍得花力气,不仅要重点学,还要反复练,直至熟练、灵活应用,遇到就能想到。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时,要侧重地理要素的联系分析,归纳表达的一般方法,前面提到的分析建模就应该在一轮复习中完成并夯实。

3.将图像能力培养放在平时的点滴学习中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材、试题中都会涉及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对于那些典型的地理图像一定要注意,要学会对图像进行归类,掌握其判读的一般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图像判读能力,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图像处理能力。另外,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使用地图,规范读图习惯,及时查图找图,利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空间意识。

4.关注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习如果缺少思考,是很难学好的,因此说地理也具有理科的特点。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地死记硬背,到头来分数却不高;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分数却很高。因此地理学习也是讲究方法的,关键是有效。课堂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促进思考,并能够学以致用,一通百通。

5.在考试与训练中归纳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地理学科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即使是综合题考查,解答也是有套路可寻的。除了要求对设问的指导语(如分析、简述、简析、说明、分析、描述等)进行理解外,关键是归类问题,哪类题对应哪类思路,通过分析建模,确定具体的答题方法。地理综合题设问大体上有以下几类:特征描述类、地理事象的判断类、地理过程分析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例如,地理过程分析类与原因分析类不同,尽管都可以认为是原因分析,但前者是对过程的原因分析,不需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表述,只需将地理过程描述清楚,按时间或过程先后进行描述即可。另外,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还要努力提高新情境命题下的解题能力。[S]

推荐访问:年高 国文 备考 评析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