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和预知、预防、预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时间:2023-01-03 12:05:03 浏览量:

一、主要研究成果

全球变化与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预防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中亟待理论突破的重大科学课题,也是各国政府、民众与科学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自1997年起笔者作为一名机关公务员一直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曾经获得“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记功一次”荣誉和“2011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铁路建设赛区建设功臣”称号;同时坚持业余潜心钻研“中国大陆强震空间分布与时间周期分布”科学问题;本着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倡导的“要做一辈子研究生”[3]的科学精神,自主研究,执着追求,乐在其中。

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混沌理论成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过对西方科学观及其数理逻辑公理化假设提出反思和质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发现地震时间活动基本周期数11与30、建立新的数理模型及坐标系、得出科学研究结论这样五个阶段[5],获得了三大科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是[1] [2] [6]:①发现了体现地壳运动能量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过程、反映地震活动周期规律的“全球地震11/30二维周期分布律”;并建立了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②揭示了这两大规律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③同时揭示了代表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以及中国麻将的数理来源。这三大研究成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2013年11月研究论文[2]获得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北京)“2013中国科技创新卓越成果奖”;2014年8月科研创新成果[5]提交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北京),笔者获得“2014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年度科技人物”荣誉称号。

本文对“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理论模型在重大自然灾害的“预知—预防—预警”方面的实际应用研究作一些介绍和建议。

二、主要应用研究实例

1.运用“11/30地震周期律”对近期若干震例的分析

震例1: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发生7.3级地震,与1999年11月12日土耳其西部7.2级地震,时间相隔143月(13×11月);与1912年8月9日土耳其7.8级地震,时间相隔99年。

震例2: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及海啸,这是日本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与此特大地震海啸关联的震例有:①1901年8月9日,日本本州东北远海8.2级地震,与2011年相隔110年(10×11年)。②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南部相模湾7.9级地震,称为关东大地震,震级后来修订为8.3级;死亡、失踪人数超过14.2万人;在年尺度上与2011年相隔88年(8×11年),在月尺度上与2011年3月相隔1050月(35×30月);即此两个特大地震震例在年、月两个尺度上均满足11、30周期数,具有十分独特的指示意义。

震例3: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与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7.5级地震时间相隔55年,在月尺度上恰好是660月(22×30月)。此两个震例空间上恰好位于玉树-甘孜-鲜水河地震断裂带的东南和西北两端,在时间年、月两个尺度上均满足11、30周期数,并且在4月14日同日发震,具有十分独特的指示意义。

2.运用“11/30地震周期律”对若干实际震例的成功预测

(1)2011.11.8东海海域7.0级地震

2011年10月25日笔者向国际天灾研究会组织召开的“第五届群测群防地震等重大天灾经验总结交流会”(2011.11.15.北京)提交一份研究报告《运用“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预测尝试》,该报告的副标题为“高度防范未来14个月内中国台湾及邻海、美国加州强震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文中预测区域的地震随后不久在预测时空内如期发生,实际震情如下:

2011年11月8日,东海海域发生7.0级地震;预测所依据的对应震例是1981年1月2日东海7.2级地震,两者相隔30年。

(2)2011.4.12美国加利福尼亚湾6.9级地震

该报告中提出的另外一个预测意见为:“1892年2月24日加州发生7.8级地震,60年后的1952年7月21日加州发生7.7级地震,2012年与1952年又相隔60年;因此,2012年是一个很可能的大震复发期。其中2012年2月(与1952年7月相隔65×11月)和2012年3月(与1892年2月相隔131×11月)是重要危险期。”

实际震情是:北京时间4月12日15时06分和15分,美国加利福尼亚湾附近分别发生6.2级、6.9级2次强震,震源深度10.3千米。这场6.9级地震是2012年度加州地区发生的最强地震。

(3)2013.5.24勘察加半岛西侧8.2级地震

在2013年初及该年5月初,笔者在其新浪博客中提前研究发布“2013年关联的全球7.5级以上地震11/30年倍数周期链”和“2013年5月关联的全球7.5级以上地震11月倍数周期链”两个表;其中列出了勘察加半岛三个8级以上巨震震例:①1923.2.3堪察加半岛8.5级巨震,与2013年相隔90年(3×30年);②1958.11.6库页岛8.3级巨震,与2013年相隔55年(5×11年);③1952.11.4堪察加半岛9.0级巨震,与2013年5月相隔726月(66×11月)。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5月20日02:44在堪察加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52.3,东经160.1)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5月21日09:55:05~13:43:21,该位置又连续发生5次6.0~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30千米。这显示了该区域潜在大震危险临近的活动异常,结合上述该区域震例11/30周期研究,笔者于2013年5月21日17:55:36在博客中发布了预测意见“警惕勘察加半岛发生8级以上巨震”,做出的预判预警结论为:“根据11/30地震周期律,堪察加半岛在2013年和2013年5月均具备复发8级以上巨震的时间周期条件,应当特别警惕该区域8级以上巨震的再次发生。”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5月24日13:44,在堪察加半岛西邻的鄂霍次克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千米。这次地震震级强烈,全球都有震感,远在3700千米外的南京亦有震感。巨震如期而来,三天前的预判推断获得准确验证。[6]

3.运用“11/30周期律”对2014年珠江和长江中上游流域洪灾的成功预测

根据“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2014年4月笔者发表长江重大洪灾周期研究论文[4],对2014年川渝湘鄂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区域和粤桂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灾的复发做出了科学预测和提前预警,两个主要预测结论为:

(1)建国以来长江流域两次特大同时也是最大洪灾事件—1954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灾与1981年长江上游四川特大洪灾事件交汇到了2014年11/30二维周期交互节点上;存在着长江流域重大洪灾周期复发相当大的可能性。故据此推断并提出:应当高度警惕和防范2014年夏季以川渝湘鄂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区域重大洪灾的复发。

(2)1915年珠江流域特大洪灾与2014年相隔99年,1959年广东东江流域重大洪灾与2014年相隔55年,这两例重特大洪灾事件与长江流域1849年、1860年、1926年、1981年重特大洪灾事件均处在与2014年关联的同一条11年倍数周期链上。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2014年夏季以粤桂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灾的复发。

2014年我国实际洪灾发生与分布简要情况如下:

(1)国家减灾委:截至5月26日,近期南方强降水过程造成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9省市551.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37人因灾死亡、6人失踪,44.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9.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73.5亿元。

(2)7月14日晚开始,湖南凤凰县连降大到暴雨,凤凰古城三分之一的面积出现内涝。7月20日10时,受长江上游及洞庭湖水系来水影响,长江城陵矶控制站水位达到32.53米,超过警戒水位,2014年长江1号洪峰在中游形成。

(3)9月2日三峡枢纽迎来了新一轮大洪水,峰值接近5万立方米每秒。9月13日8时至14日8时,四川中北部广安、达州等地降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有6县65站,超过200毫米的有2县11站;达州市达川区赵家镇最大降雨量达429.7毫米。自8日至14日强降雨造成四川达州、广安、广元等9市38县657个乡镇约250万人受灾,因灾转移16万人,倒塌房屋8200间。13日开始,重庆东北部、中西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雨量超过200毫米;截至14日19时,此次暴雨灾害已致12人遇难,7人失踪。重庆11个区县31.4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9924人。

(4)9月14日7时,渠江干流广安站洪峰水位231.57米,超警戒水位2.67米; 14日8时,渠江干流罗渡溪二站水位221.63米,超警戒水位2.63米;

(5)9月19日23时长江寸滩站出现洪峰水位182.86米,超警戒水位2.36米;嘉陵江磁器口站19日17时出现洪峰水位185.00米,超警戒水位2.36米。9月21日6时,三峡枢纽的入库流量由峰值55000立方米每秒跌至4万立方米每秒以下,三峡船闸停航51小时之后重新恢复通航。

上述理论研究与预测预警获得了很好的实际验证。[6]

三、“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在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防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全球变化过程中涉及的地震、洪灾、干旱、极端气候气象等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时空分布及强度、频度上日趋严重,给各国政府和民众生命、居住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

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能够对全球变化过程中地震、洪灾、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时间周期分布给出严格的数理周期关联模型,即建立“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律”模型。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发生的事件均分布在“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中一系列对应的周期链节点上,构成“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网”;该模型具有信息上的结构不变性、关联多重性、整体性、全息性、周期性或循环性。这种数理分析方法既可用来研究历史灾变事件周期关联,又可用于对未来灾变事件复发可能性的预测研究。[6]

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这一全新时空观数理模型,依据自然灾害强度等级和周期时间尺度,能够建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甚或涵盖全球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和“预知—预防—预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必将对人类从全新科学理论上去“预知—预防—预警”各类地球重大自然突变事件,即最终达到和实现人类“防范—防治—战胜”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的科学梦想,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来自于全球地震周期研究的科学新发现“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是从运动和变化的地球这个大自然“天然实验室”中所发现和确立的时间新坐标;它将对三百多年来近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的西方科学哲学观、宇宙观及时空观带来革命性的冲击与变革;它所提供的科学新认知、新思想和新时空观,将开启未来科学发展新视窗。[7]

【参考文献】

[1]陈伟.从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揭示的时间新维度—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J].中国科技纵横,2012(4):213-217.

[2]陈伟.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J].中国科技纵横,2014(2):216-219.

[3]今日科苑编辑部.“要做一辈子研究生”—记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陈伟[J].今日科苑,2014(2):54-55.

[4]陈伟.长江流域重大洪灾事件11/30二维时间周期分布—“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应用实例之一[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4):82-89.

[5]陈伟.“东方数学”让中华古老文明重新绽放科学之光—论“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创新发现与科学意义[J].创新时代,2014(8):77-79.

[6]陈伟.“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发现论证与应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78-89.

[7]段海旺.为传统数学与现代数学“搭桥”—记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陈伟[J].科技中国,2015(4).

推荐访问:坐标系 自然灾害 预知 预警 计算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