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价值观下的调节作用

时间:2022-12-31 14:25:04 浏览量:

摘 要:文化同世界上众多事物一样,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催人奋进,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发挥其在人格塑造中的调节作用,增强其对四有新人的渗透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21-02

一、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环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是属人的、主体性的范畴,价值观总是一定主体人的观念。价值观不是在人之外,独立于人的观念,它存在于人的历史生活中,体现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态度之中,人即使文化价值观的创造者和发起者,又是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和承担着。

价值观是文化环境的核心。"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和现实存在。从空间上来说,当前全球化就是导致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只关涉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而是要向全方位、多层次进行辐射。"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对于全球化来说,文化价值观既可能是促进因素,同时有可能是受其辐射的主要领域,双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至少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价值观已经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二、我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在新的世纪,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不断增强时代感。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甚至成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俘虏。因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就应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教育人民群众。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时代感,就必须在思路、方法和载体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实现思路创新,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时准确地把握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研究探索新对策,鼓励和支持干部群众的新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获得更多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实现方法创新,就是要在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针对干部群众思想更加活跃、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的情况,变经验型的工作方法为科学型的工作方法,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乃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代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变单向灌输型为相互交流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受教育者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针对当前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变孤立运用某种具体方法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三个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人们灌输科学理论和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活动,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改造和优化文化环境,力求在人民群众中创造先进的文化环境。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得文化环境中。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是人以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长期不懈建设的结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提高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在全球化多元文化价值观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倡导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文化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面貌,制约着这会成员的行为,决定着社会文化的过程,它是特定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之所在,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量。由于主文化这种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文化环境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倡导主文化。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每一时期的主文化也是不同的。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是他的经济和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他的理论基础。今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主文化,正是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引导亚文化

亚文化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的承担者是由民族、阶级、阶层、职业、地域、性别、年龄等等差异所形成的群体和小群体。他一方面属于主文化所代表的大群体,受到主文化程度不同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在我国,社会转性加速期,亚文化也日益多样化。一般来说,亚文化的多样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社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表现。

由于亚文化的类型不同其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因素。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亚文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尤为重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对各种类型亚文化的自觉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引导人们亚文化价值观由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把我亚文化的内在矛盾,弄清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及各种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亚文化价值观的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抓好人生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亚文化正确加以选择,接受积极因素的影响,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对亚文化环境的积极改造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纠正坐等文化环境好转的思想,发动大家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两个文明建设,学习雷锋和当代英雄人物,发扬正气,纠正歪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抑制反文化

反文化是指那种否定,背离主文化的亚文化。反文化并不是都是反动的,退步的。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反文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反文化也有不同的形式,一些是局部的反文化,一些是全局的反文化。那种全局的反文化否定背离主文化,是为了取而代之。主文化受到挑战,主要来自这种反文化。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正面引导、疏通,而放任、放任反文化,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抑制反文化。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为。反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不能期待所有反文化一劳永逸的被消除。一种反文化被取缔,又会有其他反文化冒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态度是,正是他,揭露其根源和危害性,提高人们对反文化的认识度,把反文化的危害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程度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倡导主文化以抑制反文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善于利用反文化的负面影响,来启发人、教育人、惊醒人。

(四)创造新文化

文化环境,其实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资源或文化现实。它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需要和追求,是文化主体创造力及进步程度的体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讲话、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灵魂,是具有新创造力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我国文化环境中的核心。因此,培育一种蕴含创造活力的文化环境,并以此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能以纵横古今,融汇东西,经天纬地的气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激发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力量之源和思想文化基础,是贯穿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进程中的主线。正是这种吐故纳新、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不断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前。

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才能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主流,才能分清文化环境下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以自己的言行能动的改变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文化环境的推动作用与人的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们改造和优化文化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高。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又进一步通过实践改造和优化多元文化环境。如此往复循环,必将是两者在良性互动中相互促进,日臻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96-2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24- 3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0-162.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65.

[5]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7-105.

推荐访问: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调节作用 环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