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笔记

时间:2022-12-30 09:35:04 浏览量:

1、学术学

人都有搞学术的权利,虽然未必都很在行。有没有权利是一回事,在不在行是另一回事。可是,“在不在行”又怎么判断呢?

判断,需要尺度;尺度,应该标准;标准,应该公正。每个人都需要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不应该是自造的。

因为大家都确信自己的尺子最公正,而且还想主持公道,于是纷争四起。

法不孤起,互相激发,纷争升级。虽然一时折人之口,终不能伏人之心,正如《庄子》结语所说:“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企图说服对方,这种自信力的来源是什么呢?当然应该是普遍的公共知识,可惜的是,所谓“公共”总也不能纯粹。既然不能做到纯粹,尽量就是了。

搞学术,要有搞学术的方法,是为“学术学”。正确的学术观,是问学的基础。学术而无法,没有价值。

笛卡儿说过,“知识就是确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依此思路,他发明了坐标系理论。1637年他在发表的《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简称《方法论》)中附有三篇论文,第三篇贡献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即解析几何,可谓一项重大的数学进展,为牛顿后来发明微分学铺平了道路。

坐标系,就是公共的凭据——它为知识的客观性铺平了道路。

搞学术而没有坐标系,就宛如在大海航行中没有指南针。盲目地探索,代价总是很大。

似曾相识、似是而非、大概齐,不是科学的态度。

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坐标系,依此来评长论短。

2、知识就是地图

知识与常识之间的界限,是动态的。未知之前是知识,已知之后是常识。未知之前是迷信,已知之后是科学。因为“动态”,所以很难确切。

知识就是地图。地图上的地址,需要确切的标识。标识,需要相关的概念名词来陈述。概念名词,就是背景知识。

地图,是一个小坐标系,描绘的是相对位置。

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低,都是相对的、相关联的。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存在,失去关联性,整体便失去秩序。

相对性、相关性,涉及比较与量化,为判断的准确性提供了参照系。

参照系,就是背景知识,是常识,是必备的信息。

信息越丰富,就越容易综合起来下判断。譬如问“眉在哪里”,答“眉在眼上”;问“眼在哪里”,答“眼在眉下”。

“眉眼高低”,指出相对性。问眉答眼,问眼答眉,不是有意地“顾左右而言他”,事实上直接回答眉眼之所在,根本就没有办法。

自己证明自已,比“孤证”还单薄。

专,就是准确性、精确性。专,需要以博为基础。博,才可能通;通,才能不隔膜、不挂碍。

不管从哪一条路开始,即便是小路,拓展出去,都会走遍大街小巷。这也符合“全息论”的科学思路。

爬山的路径可以有所区别,但最后攀登到的高度是相等的。“连通器原理”说明,隔行不隔理,触类必然旁通。

博与通,也是相对的。有志者的眼界不断提高,渐行渐远,又由清晰开始模糊起来。在宇宙的混沌面前,伟大的科学家也会肃然起敬。

有人说道家的思维已经接近宇宙的本原,有人说佛家的理念早已透露出自然的消息,不论如何,它们与儒家一样,都是问学的一条路径。

文明的标志是路标。路标不清晰,不方便行走,有路也等于没路。路标的落后,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3、语言只是一个角度

什么是学术?难与一言以蔽之。反正知识不是学术。学术与学问,又有区别。

没有特别的区别时,可以混用。浑水摸鱼,偷梁换柱,也是混用之妙。“祸从口出”——人平常都认为自己的语言高明,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学无术,于是为别人“顺藤摸瓜”提供了机会。言为心声,语言是线索,是把柄。“莫须有”尚且可能,何况黑纸白字?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言不及义、言不由衷。如此这些辩解,虽然合理,但终归说不清楚,同时,听者或许根本就不愿意听清楚。

不要低估语言的厉害。少言寡尤,谨言慎行,是古训。不失人、不失言,既会干,又会说,才两全其美。

假如一定要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就需要概念的解释。解释不同,意义不同。

意义是什么呢?虚在道理,实在生活。生活就是道理,生活比道理更复杂,更有意义。

语言,只是一个角度。解释,宛如审视,总出于某一个角度。角度的选择,有时不由自主。选择的同时,就在放弃,顾此失彼。

换个角度,就是换个说法。角度,总与目的有关。条件的选择,可以是间接的;只需要营造相应的土壤,就能长出需要的苗子。

不要高估语言的力量。人类的行为用语言来表述,是无奈之举。口是心非,使这种表述本身更为含糊其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对后人的忠告。

语言,有不同种类。不同民族用不同语言。鸟鸣是语言,行为也是语言,能不能听懂是另外一回事。

把语言当做文明,以为言可载道、微言大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退求其次的幻想与奢望。

语言,只是一个外壳。人可以完全用语言来解释的事情大概很少。所谓“行不言之教”、“天何言哉”,是自然、道、存在,那才是真正的学术与学问。

语言只是语言,只是一个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天下没有一流的学问,只有一流的文章。文章是文字的组合,不是学问本身。概念组合、文字游戏,类似于万花筒,只要拧动起来,图案层出不穷。人生如戏,游戏与真实所异者几希。

语言,只是一个影子。最初文本已不可靠,针对它的衍生物,误差积累。“书经三写,乌焉成马”。捕风捉影,影子的影子的影子,能是什么?

老子与孔子比较。谁更高明呢?那要看谁的阐释者多、阐释者的身份高、阐释的文章做得好。阐释,有适度、过度和不及之分,但有总比没有好,即便误解也总比置之不理强一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红学”。正解曲解,辗转反侧,可以白日见鬼。应该简单还是应该复杂,难以一律。既然是概念游戏,那么不管简单还是复杂,区别不大。

4、概念的概念

很多学术之争、辩论、口诛笔伐,其实不是别的,就是概念的解释与理解不同。大家总也不把概念的辨析这一问题当成问题,于是煞有介事地继续讨论着,看起来事情很复杂、很热闹,其实是莫名其妙。

概念混淆,是人为制造矛盾的一大方法。

“自相矛盾”之所以产生,乃是混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名与实,错误地把材料的硬度与由这种材料制作的器物相比较。A=A,A≯A,是公理;矛与盾使用了同等硬度的材料,所以矛不能戳破盾,是合理的。

名实之辩,虚实相生,由学术之战而人身攻击,由游戏而正经起来,不欢而散,很无聊。

把虚设的概念当真,而喜怒哀乐,而怨天尤人,即便梦幻泡影,也很难放下。人都怕死,但“死”是什么?不曾死却怕死,可见所怕的不是别的,只是“死”这个概念。《庄子》说“方生方死”,也是“概念游戏”,因为“生”与“死”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关系链”,同时发生与存在。我们时刻都

推荐访问:批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