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脆弱的神经

时间:2022-12-29 08:30:04 浏览量:

被遗忘的海城事件

有关部门的答复是,处理办法“暂时不便对外透露”

仿佛一夜之间,海城被遗忘了。

至少,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上看,4月17日以后,曾一度被连篇累牍报道的辽宁海城“豆奶中毒事件”就再也没有下文。4月底和5月初,卫生部有关官员对记者的两度答复均为:此事情况复杂,当地政府正在处理。5月14日,记者了解到,处理办法已经出台,但卫生部有关人士表示,暂时不便对外透露。

直到5月22日,记者致电海城市卫生局医政科,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没看见这个文。”辽宁省卫生厅监督处的答复是此事应由法规处负责对外公布,而法规处一负责人则表示:“不知道。应该问监督处。”记者再致电卫生部法制监督司食化处,最终仍被告知:“此事应由当地政府负责,我们具体不清楚。”

事情的经过算不上复杂。3月19日上午,海城市兴海管理区所属站前、铁西和苏家等八所小学数千名学生集体饮用了由鞍山市宝润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乳营养学生豆奶”。当天上午10时20分左右,一些学生出现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随后被学校送往医院治疗。

几天内,到医院就诊检查的学生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分别出现了肺炎、肝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等疾病。而直至4月8日,当地政府一直未对事件做出妥善处理。

此事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学生家长一度聚集在市政府大院附近“讨说法”。这个地处辽宁东北部的县级市很快便被他们由恐慌转而愤怒的情绪感染了。“全市人心惶惶,”一位海城人对记者说。

当地政府后来确认,2556名小学生出现的不良反应是由饮用豆奶引起的。另据报道,到海城当地三家主要医院检查治疗的学生达到4400多人次,另有百余名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北京、沈阳等地检查病情。由于当地政府部门有意隐瞒,这起波及范围如此之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在事发20天后才惊动国务院主管部门。

当时,卫生部要求辽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法查处肇事单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亦责成辽宁省教育厅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并强调,对违反规定、造成学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和责任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两个月过去了,海城如故。也许是因为肆虐全国的SARS吸引了所有注意力,轰动一时的豆奶事件迟迟不见下文。然而,类似事件没有因为人们一时的忽视就此销声匿迹。

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仅在海城豆奶中毒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全国仅媒体报道的大规模食物中毒就不少于四起。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显示,自2月以来,重大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逐月增多。这些事件起因各异,突发性强,波及面往往十分广泛,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混乱。

3月22日,西安市临潼区发生特大食物中毒事件,已知有44人因饮用了一农户家自产散装鲜牛奶中毒。目前初步查明中毒原因是因为饮用一头患有乳腺炎的奶牛的奶。

3月24日,天津市津南区一家企业的40多名职工由于喝未煮熟豆浆中毒。

3月24日至25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先后300多人因食用西安市一家个体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顺心牌火腿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症状,60人需住院抢救。

3月25日陕西省山阳县户塬镇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已发现中毒者110多人,其中有中小学生52名,中毒原因不明。

经过抢救,这些事件并未造成死亡记录。虽如此,却难以令人释怀:如果隐藏在这些食物中的毒性更为凶险?如果被污染的食物得以流通到更大的范围?这些食物中毒事件是否完全不可避免?在有案可查的事件之外,我们的食品安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设防的体系?继SARS发难之后,食品安全会不会成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另一根脆弱神经?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提上国务院议事日程。3月10日,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被看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努力之一。

“五·一”以后,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正式在国务院公报上公布。新体制框架浮出水面。

根据方案,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能除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还增加保健食品的管理职能。为此新设两个司——食品安全协调司和食品安全监察司,另外食药局政策法规司也增加相应职能。相应的编制定为60人。

“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任务就是要充当国务院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抓手’。”新近被宣布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的郑筱萸对《财经》说。

但是,这个“抓手”并不好当。

“冰山一角”还是“总体不错”?

“没有人真正知道中国的漏报率。”陈君石说

4月16日下午两点,北京市熙熙攘攘的西直门立交桥边,一块新牌子挂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门口。只比原来多了“食品”两个字,全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出来的“食品”二字,正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在国内外媒体上,“食品安全”一词频频曝光。在概念上,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均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并且二者多有重合。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带来新的危害和世界范围内由于食品安全卫生质量而引起的食品贸易纠纷不断。社会各界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高度忧虑。国务院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战略纲要课题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还是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甚至关系到农民增收和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前途。

2002年,欧盟全面封锁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理由是药品残留超标。2002年初,日本认定我国的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并大大提高进口蔬菜的技术标准。记者了解到,仅此一项就使山东数万农户大幅减收。日本甚至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的蔬菜近一半“有毒”。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两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8份议案,相应的政协提案更是多达27份。在某些省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上升到1号提案。

也有另一种声音。

卫生部在去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一份《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汇报中指出,我国食品卫生总体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改善”。

不久前,在几个有关部门参加的研讨会上,农业部一位官员称:“一定要有这样的共识,一是不要把国内闹得人心惶惶,另一个是不要让国外大肆渲染,好像我们什么都不行……”这位官员强调要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一个整体上的客观判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科技部食品安全重大事项首席科学家陈君石认为,由致病微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而引起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在内,是我们国家当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卫生部去年向人大常委会的《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汇报称,我国的食物中毒发生数量和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报告援引了这样一组数字:2001年的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八五”期间下降46%(706起)、36%(22193人)和37%(184人)。

同样是卫生部的统计,近几年食物中毒这三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却并不令人乐观。

推荐访问:食品安全 脆弱 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