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干城,等

时间:2022-12-27 14:30:05 浏览量:

【档案】

姓名:李牧,又名李繓

国籍:赵

籍贯:赵国代郡人

座驾:代马

武器:九十厘米长剑

历史评价:骑兵专家,民族英魂

经典之战:大破匈奴之战,伐燕之战,肥累之战,番吾之战

特长:兵团协同作战,侦查术、骑兵战术及把握战机能力超强

必杀技:一击致命

长相:相貌威豪,身材高大,手有残疾

性格:坚忍、忠耿、豪爽、理想主义者

缺点:不善谋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偶像:赵武灵王、赵奢

最讨厌的人:郭开、韩仓

座右铭: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Zhao nation will rise up。(我有一个梦,赵国终有一天会站立起来。)

死亡方式: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简历】

约公元前280出生~约公元前260年:赵国平民

公元前260年参军~公元前246年:长年驻守赵国北境,防范匈奴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34年:历任赵代郡守、相国、大将军,在赵国境内像个救火员一样四处奔波救难

公元前234年~公元前229年:因肥累一战大破秦军而被封为武安君,却因功高震主遭谗而死(李牧死后,其后代世居雁门,称雁门李氏,根据《后汉书》、《隋书》、《新唐书》记载,李氏家族从汉至唐(五代以后暂没有考察),还不包括临时“参知政事、参政”,就出现过20多名宰相——名将之后竟成了名相世家。)

【古人云】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汉文帝刘恒

吾每思得廉颇、李牧镇抚四方,使便宜行事。

——后秦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臣以安边之计,备在史策,李牧言其端,严尤申其要,大略举矣。

——南朝宋御史中丞何承天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唐·李白《古风》

【引言】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位武安君,赵国的末代战神,李牧。

如果说前面几位名将在人格上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缺陷,那么赵武安君李牧,当真是一个在道德方面无可挑剔、响当当的英雄好汉。

一个残疾人,凭着一己之力,死死撑住那奄奄一息的弱赵,北击如狼匈奴,南阻似虎强秦,挽狂澜于即倒,摧敌锋于正锐,这样的好男儿,不是英雄,是什么?

可惜,赵国的当权者,除了一个李牧,其他全都是败家子。李牧,毕竟不可能用自己那只残疾的右手,阻挡住历史的车轮,他甚至不能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只能用口含剑自刺喉腔而死。

悲夫!

为何伟大的生命,往往都是悲剧?为何同样伟大的太史公,也无法体会英雄的壮美,竟不为李牧单独列传,而只在廉颇的本传中,顺带提几笔就算了。难道在他的心目中,战神李牧只是一个普通的“良将”,连与老廉颇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吗?

悲夫!

【正文】

北边干城

李牧有一个梦,他梦想有一天,赵国能够恢复赵武灵王时期的强大,将一切失去的国土从秦人手中夺回来,重振雄风,傲视天下。

他觉得这并不难,赵国的铁骑何等强大,赵国的将士何等勇猛,赵国的名将层出不穷,赵奢、廉颇、庞煖,哪一个比他秦国的白起、蒙骜差。

可现实却偏偏残酷得令人心寒,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万主力阵亡,兵力损失殆尽,赵国唯堪一战的,只有他手上的十几万代郡边防军而已,这是赵国手里最后一点儿家底了,不到生死存亡之刻,绝不可拿出来赌。

因为赵国北境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那就是匈奴。

匈奴部落是赵武灵王时期三胡的集大成之作,其可怕之处,半点不比强秦差,如果放任胡马南下,不但赵国危矣,华夏的诸侯都要遭殃,到时天下大乱,恐怕连强秦都无法收拾。严重点的说,自春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对整个华夏的威胁,此时都聚集到了赵国这个冤大头的头上。

基于此,赵国就算在三年邯郸保卫战的生死存亡之秋,也不敢轻易调李牧的北军南下,他们生抗死抗也要抗住。

好在秦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诸侯一合纵,秦军也就退了,赵国终于争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时间,现在最宝贵的是时间,李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匈奴,弭除边患,否则秦军再来,赵国的命运,必将危如累卵,压之则爆。

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匈奴铁骑,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是打完了就跑,让你连他一根毫毛都抓不到,后世强汉可以追进草原席卷千里,赵国小小一个区域性国家,如何有这等实力。

所以李牧必须忍耐,忍得住要忍,忍不住也要忍。

好在赵孝成王对他还颇为信任,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因为他毕竟是马服君赵奢的嫡系,平原君赵胜推荐的良材。

总的说来,赵孝成王和李牧的君臣关系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君主,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昏庸,毕竟,将一个右胳膊有病伸不直的残疾军人当作北边长城,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知人之明。

史书记载,李牧当时在边地,拥有很大的权力,大到可直接任免地方官员,甚至当地所有的税收均不用上缴国库,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军费。

有钱,就好办事。李牧治军,极为大方,每天都杀好几头牛,给军士享用。这且不算,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成绩优等的赏赐尤多,大家兵当得快活,自然训练愈加刻苦,都恨不得立刻冲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

然而李牧忍术一流,明明军队的士气已臻极致,他却好整以暇,只命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台,同时派出大量侦察兵打探敌情,匈奴人来了,所有军民就立刻收拾东西退入城中固守,谁敢抗命跑出去打群架,立斩不赦。

如此数年,李牧都当缩头乌龟,一看到胡马,就点燃烽火台,大家统统躲起来,观赏匈奴人在城下骂娘。

这样一来,东西倒是丢不了,李牧的面子却丢了个干干净净。

刚开始,只有匈奴人骂说:“李牧者,乌龟也!”

到后来,将士们也受不了,纷纷议论说:“吾将怯哉!”

最后,连赵孝成王的忍耐也到了极点,责备李牧说:“卿何惧也?”

然而李牧依然如故,丢面子而已,怕什么,他脸皮可厚着呢,雁门关的城墙,也要逊色几分。

脸皮厚也是一种难得的本事啊,世上为将者,可做到不惧人言,计划一定,不动如山,又有几人?

然而时间一长,赵孝成王也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了,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养军队,可不是让李牧光用来训练和侦察来的,要知道如今的赵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了。

于是,赵孝成王喜欢换将的老毛病又犯了,一纸命令,撤了“不抵抗将军”李牧的职,另派一人去代替他。

这个新任大将到底是哪位,史书没详载,不过看他的行事,应该是位猛将。这位仁兄一到任,立马改弦易辙,出战!

这位仁兄大错特错了,对付匈奴,光“猛”是没有用的,人家来去如风,比你可机动灵活多了,就好像蛮牛碰上了灵蛇,光靠几分蛮力,猛冲猛打,恐怕连人家的影子都摸不到。

结局可想而知,赵军被匈奴人搞得疲于奔命,数战不利,损兵折将不说,边境的百姓也没办法正常生产生活了,每日里是提心吊胆,生怕匈奴人又来烧杀抢掠。

——这日子没法活了,李牧将军,你快回来,我们大家承受不来,李牧将军,你快回来,代郡因你而精彩。

赵孝成王也后悔了,看来代郡没李牧不行啊,想来想去,他决定承认错误,派人去请李牧重新出山。

可是李牧却学白起,来了个称病不出,摆明是在开条件呢!

赵王哈哈一笑,你有什么条件,但说无妨。

李牧道:“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赵王还能说啥,答应呗!从今以后,一切边务,卿自决便是,寡人再不干涉。

李牧大喜,再拜,欣然赴任。

这样又是几年,李牧还用老办法,狼来我躲,狼走我出,任它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

推荐访问:干城 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