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企业战略网络稳定性分析

时间:2022-12-26 15:15:03 浏览量:

摘要:在资源相对稀缺、生存和发展竞争程度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与其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选择。战略网络作为这样一种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关系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并盛行,但是有实证显示实践中40%~70%的网络组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文章利用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对它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战略网络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越来越多的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战略网络;稳定性;巴纳德;组织理论

一、 战略网络组织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市场需求的快速多变、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某种根本性变革,即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而这在组织形式方面的体现是一系列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例如,产业集群(企业集群)、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下包制、战略网络、供应链一体化等等。这些组织形式在实际中广为存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8年Jarillo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战略网络”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概念,他将战略网络定义为不同的但有利益关联的组织之间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并且这种组织安排使这些企业可以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强调了其形成的根源在于获得竞争优势。以汽车产业为例,20世纪以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蕴含着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变化的主要内容,从高度集中化(层级制结构)的以美国企业制造业为典型的组织方式(如通用企业、福特汽车公司)到日本式的下包供应商组织以及现代的网络组织,汽车产业是现代产业组织变迁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而美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主宰地位却受到了20世纪60年代来自于欧洲专业汽车厂商的挑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来自于日本的冲击。汽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反映出的这种情况表明,根本的是产业组织的冲击,美国传统的高度垂直集中化的生产组织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节律加快的要求,战略联盟和网络组织第一次在一个产业的层面上显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网络组织的存在表明,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单独一个企业的力量已经不足以维持生存和发展,合作尤其是长期合作成了企业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甚至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理论基础

1.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介绍。巴纳德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无人能及,他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在他的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首先给出了组织的定义,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合作活动所组成的系统(某种无形的、非人格化的现象,主要是一种关系)”。他认为如果把组织作为一种系统来研究,系统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应该是组织的特征。其次巴纳德给出了组织的构成要素:沟通交流;做出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标。这些要素是组织最初成立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存在于所有的这类组织之中。巴纳德认为组织要想持续存在,有效性和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共同目标的实现,效率的衡量标准是诱发足够的个人参与合作的意愿。实现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和存在愿意为这个共同目的做出贡献的人,是合作努力体系的两极。使这些可能性成为动态过程的是沟通与交流。

企业组织系统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种开放系统,它必须适应外部环境才能够生存,巴纳德指出,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合作系统中均衡的维持,起初,这种均衡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从最基本的角度看,这种均衡是合作系统与整个外部环境之间的均衡。组织的持续存在,取决于它实现目标的能力,而这又是由组织行动的适合性和环境条件两者共同决定的。

2. 系统理论中有关稳定性的介绍。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作为系统而存在,要作为系统被人们所认识,就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的。现代系统科学之中所说的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非平衡状态下保持自身有序性的稳定的能力。系统的稳定性首先是一种开放中的稳定性,是动态的稳定性,只有在动态之中才能保持稳定。

企业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组织系统,当然也存在它的稳定性,并且企业组织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定存在的。按巴纳德的观点,组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取决于合作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3. 战略网络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学者们对战略网络概念的界定和前期的研究我们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由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构成的组织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的目标;(2)战略网络内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协调网络内企业间关系的企业;(3)企业间的合作是长期的,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对网络内的企业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

战略网络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它的的稳定性也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是在整个网络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寻求均衡的过程中实现的,是战略网络关系在矛盾、冲突的协调解决过程中的动态优化和完善。

三、 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的战略网络稳定性分析

1. 有效性——共同目标的实现。战略网络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它是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构建的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系统。关于战略网络形成的动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其中包括:企业对互补资源的需求(Richardson,1972)、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发展阶段、需求和竞争的不确定性(Shan,1990)、处于一个协作网络中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价值活动(Miles & Snow,1984)、获取特定资源(Chi,1994)、生产的规模经济(Grandori,1997)、风险和费用分担(Hamel,Doz & Prahalad,1989)、进入国外市场(Doz & Hamel,1998)、在网络中可以获取市场交易的利益,维持运作的柔性(Powell,1990)、节省信息费用,加速技术创新(Seung Ho Park,1996)、“战略效仿”的驱动(Nohria/Garcia-Pont,1994)等等。虽然企业构建或加入网络组织的动机表现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动机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够在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来。美国的W.理查德·斯特格教授就在其论著《组织理论》中从自然系统的视角认为:“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本质上,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形式化的组织,是由一个首要的目标控制的:即生存”。战略网络之所以可以形成并存在就在于它实现了单个企业所无法实现的目标,使得企业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生存或发展。正如巴纳德所说的,除非合作可以完成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没有理由进行合作。

巴纳德认为缺乏效果(有效性)是组织解体的真正原因,而不能做出采用新目的的决定,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绝大多数持续存在的组织都要求反复提出新的目的。因此,对战略网络来说,实现共同目标很重要,但是能够提出新的目标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战略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不但有协调企业间关系的能力,而且也要具有提出新目标的意识和能力。

2. 效率——协作的意愿。巴纳德观点中的“效率”并不是我们通常在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的比例。他认为:“合作系统的效率是它为成员个人提供满足以维持自身存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称作均衡能力,即为了存续而在提供满足和各种负担之间进行平衡的能力”。合作的效率一方面取决于合作系统获得和生产些什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合作系统如何分配资源和如何改变成员的动机。

战略网络要实现高效率,实现共同的目标是首要的前提条件,这就体现在战略网络的有效性上。其次,收益的分配和成员动机的满足程度同样会影响合作的效率。合作企业会对自己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做出的牺牲和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进行比较。如果所做出的牺牲超过了所获得的满足,企业做出协作的意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这就会导致整个战略网络的无效率;如果所获得的满足超过了所做出的牺牲,企业协作的意愿就会持续,战略网络就富有效率。因此保持收益分配的公平和成员动机能够得到满足对战略网络的效率非常重要。

梅奥通过对霍桑实验材料的研究,在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中提出了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而是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需求的“社会人”的论点。同样,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满足感也不单纯只是经济上的满足,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合法或更高地位、良好声誉、相互信任等,研究表明,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对公认的可信赖的外部合作者会进一步的依赖(Podolny,1994;Baker,1992),可见良好声誉可以为企业带来组织优势;被认同或有参与权有时也是企业所追求的,一份调查显示(Nooteboom,1994),尽管独立的小企业往往很少参与研发,但如果让他们从事研发,他们往往做得更深入、细致和更有效率(Nooteboom,1991;Nooteboom & Vossen,1995)。

因此保持收益分配的公平和成员动机能够得到满足对战略网络的效率非常重要。成员企业所追求的满足当然不单纯只是经济上的满足,比如,被认同也可以提高效率。

3. 有效性和效率间的桥梁——沟通和交流。巴纳德认为,实现共同目的的可能性和存在愿意为这个共同目的做出贡献的人,是合作努力体系的两极。使这些可能性成为动态过程的,是沟通与交流。

Gulati(2000)指出战略网络潜在的为企业提供了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等关键资源的通道。事实上,资源和产品的交流是企业与其他企业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来进行的。而与其他企业间信息的交流是企业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无法通过市场方式有效进行的。战略网络正是为企业提供了接近信息的通道,是网络内企业重要的社会资本。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实物价值链。1995年,Jeffrey F,Rayport和John F.Sviokla提出的虚拟价值链是存在于信息世界的虚拟价值链,而战略网络正是由这双重价值链相互交错与整合构成的价值网络。

爱哈德·弗莱德伯格和让—菲利浦·纳维尔在对欧洲汽车工业的调研中证实,持久的合作性安排既基于信任又产生信任(Axelrod,1984)。瑞典的研究(Ford,Hakansson & Johanson,1986;Johanson & Matt-sson,(下转第48页)1987;Hallen,Johanson & Seyed-Mohamed,1991)也证明,反复的交易会导致彼此的适应和亲密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合作没了许多干扰。

战略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通道,并允许网络内的企业接近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关键资源。实验也说明长期的合作关系会使企业间产生相互信任,同时,琼斯等人(1997)也认为,高的交易频率提升了交易关系的稳定性。

4. 适应性——与外部环境之间均衡。巴纳德指出,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合作系统中均衡的维持,起初,这种均衡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从最基本的角度看,这种均衡是合作系统与整个外部环境之间的均衡。巴纳德在这所说的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维持均衡”事实上就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马歇尔也认为,企业作为整体必须适应所处环境及其变化,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劳伦斯(1967)从组织的有机适应性和灵活性出发,认为网络组织是适应于不稳定的环境、应对需求和竞争变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网络组织却在此期间生成并迅速发展,网络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也说明它是适应现在环境的组织形式。战略网络作为一种网络组织,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适应性机制,战略网络可以存在并取得了成功足以说明战略网络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

四、 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对战略网络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组建或加入战略网络的动机表现各有所异,但本质上,企业都是受到一个共同目标的支配,即生存。战略网络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它想要生存下去,当然也离不开巴纳德组织理论中的几大要素:有效性(效果)、效率、沟通与交流和环境适应性。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影响战略网络稳定性的一些因素,但是分析不够深入,我们下一步将更深入地研究影响战略网络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对如何保持战略网络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J.C.Jarrillo. On strategic network.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31-41.

2. 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络.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8-70.

3. 许小虎,项保华.企业网络理论发展脉络与研究内容综述.科研管理,2006,27(1):114-121.

4. 安娜·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3):92-93.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组织演化的战略网络稳定性研究”(项目号:34011212 201101)。

作者简介:阮平南,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静,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5-13。

推荐访问:稳定性 企业战略 理论 组织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