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渡

时间:2022-10-30 21:50:23 浏览量: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项目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接轨,预计在总结和继承“十五”继续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为研究和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的模式打开思路,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从教内容到教方法,从学知识到长智慧,进而跟上这一人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新世纪,由于新的教育技术已成为支撑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之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跟上教育技术提升的步伐。但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教育技术是什么,同时又该去怎样提升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等同起来。其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法上认识模糊,看不清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要求是与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要求源于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倡导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主张教育工作的归结点应放在态度、能力、价值观的建构上,同时关注教育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以人为本提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该双轨并重,既不因偏重技能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因偏重知识学习而放弃对于应用技能的关注,这对我们理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尤为重要。

上个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教育技术提供了客观上的保证和前提,但信息技术并不等于就是教育技术。目前,中国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人员不少是从传统的电化教学研究通过延伸和提升进入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所以有些人把教育技术看做是信息技术推广的产物,甚至有些人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混同起来,从而否定教育技术的个性和专业性。教育技术出现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而且日益彰显出其重要位置,这与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但与此同时,二十余年来教育理论实践的研究结果迫切要求要打破知识学习一贯到底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得到发展更直接的背景和原因。

教育技术融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在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既往的思维模式中,中小学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把握各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搞好教学,在课堂授课中依靠课程的内在规律曾经进行过探讨教育方法的各种努力,但这些努力大多是由任课教师在该课程范围的教研中独立完成的,除了忽视横向联系、实践经验丰富但缺少理论总结和教育理念更新不能同步进行等缺陷外,缺少探索提升教育技术这种概括性强、涵盖量丰富的方向引导也是既往学科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尚不能走向一个更高的平台的内在原因。

教育技术提升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同时这也就向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能否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下找出具体支持学科教学的专业性教育技术,能否使教育技术的提升既能给教育方法的改进带来明显的绩效,同时又能在这些绩效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方法和理念是提升教育技术必将面临的研究课题。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技术的提升成为教师培训最主要的课题之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是通过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使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只注重学科素质教育的单一思路,通过对教育技术进行重新认识、重新解释,使人们对教师素质有新的理解。这反映了教师培训第三阶段的特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专业素质。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克服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形成和科学发现过程的应试教育观;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能动地参与知识产生(发现)的全过程,使学习的过程从以往的教师系统灌输变为学生探索发现;帮助学生经过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意志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是一般素质。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对知识进行融合的能力,才能跟上科学前进的脚步;教师要有意识地自我规划,提高科学素养,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维模式。所以,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修养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以外的重要教育资源。

第三是技术素质。信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教师应该成为:①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②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研究者;③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④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协调者;⑤学习者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示范者、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上。所以教师首先要具备信息意识。即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有迅速发现并把握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的意识。其次要具备信息知识。即要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应用上的知识;高效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熟悉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方法;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第三要具备信息能力。即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通过对诸多信息的归纳,得出新的结论;用一种明白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传递教育信息。第四要具备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应把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先过滤再传递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运用信息。

三、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思路

1.端正思想

当前一个较偏颇的看法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教育技术。按照这样的思路,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澄清。

首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而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目前多指信息技术,但不能仅理解为信息技术。其次是目标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第三是内容体系的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总体来说,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2.继承成果

北京市“十五”期间的“整合”培训是通过两个层次展开的,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的全员培训和“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的骨干研修。我们已经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导师引领与教师提升的统一、培训入口与培训出口的统一几方面对既有的成果进行了总结[1]。在这里着中要谈的是,在长达四年的实际培训过程中,我们走过了从策划、实施到总结、反思、追踪的一段较长时期的探索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有对方法问题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要在实践上创新与摸索。由于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复杂性,从教学实践上发现、归纳、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内容与产生的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与前瞻“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视角与方法颇具启发意义。

“十五”期间,每一位受培训教师都能结合自身的授课内容把学到的技术用活、用好、用透。在培训的前一阶段,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A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选题拿出最初的教学目标、资源、过程、评价设计。随着培训的深入,A教师通过与学科导师和技术导师沟通和探讨,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案进行再设计,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资源、过程和评价的内涵。在培训中,A教师的成长经历可看做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代表案例。下面是实践研究与指导过程。

1.A教师的初步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资源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4)教学评价设计

2.共同研讨和再设计

(1)教学目标的再设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2)教学资源的再设计—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3)教学过程的再设计—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

活动1:视频及资料导入

活动2:分组讨论—问题探究

活动3:组间交流—落实知识和技能、方法

活动4:案例解析—提升观念

(4)教学评价的再设计—反思: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

3.探索模式

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育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中,最终我们要看的是教学效果如何。所以,谈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理念引导。注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习对象的不同,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②策略选择。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间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必须考虑技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技术对教学的价值、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教与学。选择最简单的技术支持,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③丰富资源。利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这样可以使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应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学习。④正确评价。正确的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把握教学工作的方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教学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⑤经常反思。反思可以使教师考查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呈现在教育改革中的崭新课题,“教师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必须使教师教育成为一种专家的教育,其核心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提升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有一个开放的体系和视野,它需要兼容专业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开继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为走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贡献其特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浩东,初娜娜.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

[2]佐藤 学.作为教师教育之基础的教育学研究[M].聆听前沿-全国首届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 过渡 正确理解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