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评课稿3篇

时间:2023-03-29 14:30:05 浏览量:

《折扣》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两节课,第一节听了庞老师的,因为第二节上课,房老师的课就在课下看了回放。  线上授课,五年级基本采用的是同样的课件、同样的练习。都是提前做好的,大的思路一致,每个人可根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折扣》评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折扣》评课稿3篇

《折扣》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两节课,第一节听了庞老师的,因为第二节上课,房老师的课就在课下看了回放。

  线上授课,五年级基本采用的是同样的课件、同样的练习。都是提前做好的,大的思路一致,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执教风格和班级情况进行调整。根据课程计划,今天我们执教的都是同一节课:《折扣》。一边听两位老师的课,一边想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对比之下,对课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课前环节。因为线上授课需要提前调试好设备,设置直播,等着学生进入。这段时间我们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庞老师是让先到的学生做计算,房老师是和先到的学生“聊天”,欢迎先到的同学,并及时的鼓励表扬。我呢,是让先来的学生思考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每个人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不至于让先来的孩子无事做,大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

  复习回顾环节。庞老师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的出示和问题提出。不过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很快,几句表扬的话,出示几张带有学生照片的奖状。感觉这样处理不是太好,给学生发奖需要正式一点、隆重一点,这样可能会更好的激励学生,这样一带而过,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儿。

  房老师的复习回顾是百分数问题的三种类型。老师利用课件自己总结概括并出示了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房老师讲的很清楚,准备比较充分。我也是这样复习的,只是没有进行这么充分的准备,而是利用直播中的“白板”,让学生总结、回答,直接在白板上板书:比较量÷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同时推出求比较量和求单位“1”的量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感知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这里有这样的复习是比较好的,能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毕竟折扣问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问题。

  探究学习环节。我们三个的不同在于处理对“折扣”的理解上。庞老师是直接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一起读,然后借助九折、八五折、五折、七五折等,说说分别表示什么,然后解决信息窗中的问题。房老师是借助课件讲解“折扣”之后,同样让学生说说几个折扣表示的含义,但这里房老师出示了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说说下面物品是打几折出售的。(一本书按原价的60%出售),在折扣转化成百分数、百分数转化成折扣的过程中,利于学生对折扣的理解。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是先让学生说说对题目中“八折”的理解,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几个学生连麦回答以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在折扣问题中找不准单位“1”,一会儿说是原价,一会儿说是现价,由此我想: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关联。于是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多说一说,用百分数来描述八折、七五折等折扣,同时又让学生举了自己见到的折扣的例子,并说说表示的含义,我想这样一来,学生对折扣能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了,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进行解答了。因此我在这里用的时间比较多一些。

  对于折扣的理解,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同,花费的时间也不同。究竟这里要不要下大工夫呢?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打折问题人尽皆知,但要准确的描述折扣的含义,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会感觉困难或者茫然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表述问题的清晰程度也不同,这里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折扣”问题的时候,自然的与百分数问题相联系,用百分数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我觉得:虽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理解它,还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

  对解题方法的分析。在处理信息窗中的数学问题时,我们采用的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对列出的算式进行分析,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里房老师做了最后的总结: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用原票价乘80%,都是先找出单位“1”,都用到“团体票价是原票价的80%”这个关系。同时观察两个式子,总结:在计算中可以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但每一步必须有意义。

  这是房老师考虑比较细致的一面。这里我和庞老师都分析了算式,分析了每一步的含义,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只是没有在总结的时候这么细致入微。

  练习环节。练习的设计是一样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有些许的不同。庞老师在处理练习的时候比较细致,让学生说说想法,教师也对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提出反问或者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房老师是先让学生做一做,然后再提问订正,我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从练习反馈中来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的理解,能够正确的解题,可以说课堂的学习效果还不错。

  回顾总结环节。庞老师前面进行的比较快,后面总结环节比较充分,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收获。房老师基本没有了总结的时间。是因为前面反复重复、强调同一个问题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因此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处理,而且也没有进行课堂的总结。

  经过三节课的对比,我想到:首先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不要把学生估计的太低,觉得啥都得讲,但也不能把学生估计太高,有些问题学生只是知其表层,不知其本质。其次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课堂上说出的话要简明易懂,让学生既能听得清,又能听得明白。再次能让学生说的,还是要让学生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想办法互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至于让一部分孩子走神、逃离。

《折扣》评课稿2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郭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的现状。

  一、图片导入,用数学的语言解释折扣。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郭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生活中商场打折的图片,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三是理解优惠是指在原价的基础上少多少,是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解决问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基础练习,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郭老师设计了“半折”“折半” “对折”和“五折”的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常见的折扣的说法。

  三、巩固练习,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郭老师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买自行车、随身听、衣服等,除了经常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有折扣问题,还有我们穿的衣物、某些消费等等的优惠券??也蕴含着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四、拓展练习,在实践生活的情境中发散思维。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郭老师设计了拓展练习,“我是精明小顾客”“我是精明小经理”这两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后一题让学生设计促销方案,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除了出现一般的打几折促销,还出现了“买三送一”,满减等。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1)

——《》评课稿3篇

《》评课稿1

  《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郎老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引入,渗透重叠思想

  郎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采用一个有趣情景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时间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为下面的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交流,体验和建构集合图的思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通过出示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动手圈一圈,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评课稿2

  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从语言到内容都偏于理性,这对于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针对教材这一突出的特点,苏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发名家发明*的过程这一部分,这部分的教学到位了后面的识理就是水到渠成。

  1、课题的呈现具有艺术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我们今天所听的是第一课时,但苏老师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写出来,她在课题的呈现上注重了层次性。

  首先她出示图片,(1)、铅笔加橡皮等于什么?(2)、房子加什么等于房车。(3)什么加什么等于溜冰鞋。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融合了前面两者的优点。这样自然引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接着出示图片,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让学生猜一猜。“矛”和“盾”这是一组反义词,同时让学生识记这两个字,将课题于巩固旧知相结合。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矛和盾的作用,最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将矛和盾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将会如何?”至此课题才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学生学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问题的设计具有多维性。

  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引领学生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同学们没见过,对他充满了好奇,问题肯定也很多。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要做成铁屋子的摸样?为什么还要伸出长长的炮口或枪口?为什么会跋山涉水?等等。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发明家在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变散为聚,化零为整,优化了课堂提问。学生在关键问题的统领下,自觉地把大问题化解为:①盾太小了怎么办?②铁屋子不能进攻怎么办?③铁屋子不能动怎么办?不需要老师再多费口舌,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理解发明家的创造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3、词句的教学具有灵活性。

  汉语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她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语言的教学,词句的教学永远是语文课的大餐。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重点词句,把重点词句的教学与课文内容、情境、学生的体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有:①唤醒表象,构筑画面。例如,苏老师在教学“大显神威”这个词语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生动的画面,*在战场上跋山涉水、所向披靡的神威令学生啧啧称赞。同时再把这个词语放回句子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想象德国兵见到*时的情景,有点仿佛看到了德国兵狼狈逃跑的样子,有的仿佛听到了呼救声等进一步体会到*的神威。这样的教学使静止的语言变得生动了,使*面的语言变得立体了,令人拍手叫好。

  ②转换语境,移情体验。例如,苏老师在教学“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几个词语时,就采用了移情体验的方法。先让老师来拿盾当文中的发明家,同学们用矛刺,再互换角色,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这场比赛是多么紧张激烈,发明家的处境多么窘迫,他想要发明*的愿望是多么强烈!教师将语言的教学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4、朗读指导有实效性。

  苏老师在课堂上力避繁琐的讲解,把读的剑挥舞得游刃有余。①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他利用多媒体、利用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例如在读“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个句子时,教师利用表演先让学生体验到发明家的危急,学生读起来就有真情实感了。

  ②设计问题,让学生心有所想地读书。

  如第一部分设计了“发明家在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第二部分设计了*在战场上如何大显神威?第三部分设计了你能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使学生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

  5、板书设计具有新颖性

  苏老师在黑板中间一排出示*发明的四个过程,用四张图片出示,直观形象。上面一排板书:发现问题:可是(盾太小)、(不能攻击)、(不能跑)。相对应的,最下面一排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了(铁屋子)、(装炮口)(装上履带)。这样的板书设计新颖,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拓展练习具有可行性。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苏老师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选择一组图片,用上“可是,对了”来练习说话。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苏老师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老师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

《》评课稿3

  昨天,我听了骨干教师陈xx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这节课。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 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陈老师主要采用故事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有以下的优点值得我学习:

  1.陈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用故事“理发师的困惑”来引入“身份的重复”引入课题,接着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然后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动态生成了集合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而且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集合图很有成功感。

  4 .在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创设了情境——“花名册里的故事”,已经“社会调查”,注重联系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情绪饱满,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姐姐一样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也被教师的语言感染,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阳光自信,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

  6.教师 “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建议:

  教学例题时,学生的列式来表达式,教师的强调不够,只是问“为什么减1?”“减的1是谁?”,尤其在后面的练习中根本没有让学生列式。我认为不仅应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知道怎样列式解决问题,以及算式中各个数字与符号代表的含义,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和建模的思想,这样才更加具有浓厚的数学味,也是我们数学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2)

——《折扣》的评课稿3篇

《折扣》的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两节课,第一节听了庞老师的,因为第二节上课,房老师的课就在课下看了回放。

  线上授课,五年级基本采用的是同样的课件、同样的练习。都是提前做好的,大的思路一致,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执教风格和班级情况进行调整。根据课程计划,今天我们执教的都是同一节课:《折扣》。一边听两位老师的课,一边想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对比之下,对课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课前环节。因为线上授课需要提前调试好设备,设置直播,等着学生进入。这段时间我们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庞老师是让先到的学生做计算,房老师是和先到的学生“聊天”,欢迎先到的同学,并及时的鼓励表扬。我呢,是让先来的学生思考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每个人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不至于让先来的孩子无事做,大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

  复习回顾环节。庞老师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的出示和问题提出。不过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很快,几句表扬的话,出示几张带有学生照片的奖状。感觉这样处理不是太好,给学生发奖需要正式一点、隆重一点,这样可能会更好的激励学生,这样一带而过,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儿。

  房老师的复习回顾是百分数问题的三种类型。老师利用课件自己总结概括并出示了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房老师讲的很清楚,准备比较充分。我也是这样复习的,只是没有进行这么充分的准备,而是利用直播中的“白板”,让学生总结、回答,直接在白板上板书:比较量÷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同时推出求比较量和求单位“1”的量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感知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这里有这样的复习是比较好的,能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毕竟折扣问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问题。

  探究学习环节。我们三个的不同在于处理对“折扣”的理解上。庞老师是直接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一起读,然后借助九折、八五折、五折、七五折等,说说分别表示什么,然后解决信息窗中的问题。房老师是借助课件讲解“折扣”之后,同样让学生说说几个折扣表示的含义,但这里房老师出示了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说说下面物品是打几折出售的。(一本书按原价的60%出售),在折扣转化成百分数、百分数转化成折扣的过程中,利于学生对折扣的理解。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是先让学生说说对题目中“八折”的理解,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几个学生连麦回答以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在折扣问题中找不准单位“1”,一会儿说是原价,一会儿说是现价,由此我想: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关联。于是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多说一说,用百分数来描述八折、七五折等折扣,同时又让学生举了自己见到的折扣的例子,并说说表示的含义,我想这样一来,学生对折扣能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了,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进行解答了。因此我在这里用的时间比较多一些。

  对于折扣的理解,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同,花费的时间也不同。究竟这里要不要下大工夫呢?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打折问题人尽皆知,但要准确的描述折扣的.含义,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会感觉困难或者茫然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表述问题的清晰程度也不同,这里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折扣”问题的时候,自然的与百分数问题相联系,用百分数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我觉得:虽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理解它,还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

  对解题方法的分析。在处理信息窗中的数学问题时,我们采用的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对列出的算式进行分析,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里房老师做了最后的总结: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用原票价乘80%,都是先找出单位“1”,都用到“团体票价是原票价的80%”这个关系。同时观察两个式子,总结:在计算中可以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但每一步必须有意义。

  这是房老师考虑比较细致的一面。这里我和庞老师都分析了算式,分析了每一步的含义,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只是没有在总结的时候这么细致入微。

  练习环节。练习的设计是一样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有些许的不同。庞老师在处理练习的时候比较细致,让学生说说想法,教师也对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提出反问或者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房老师是先让学生做一做,然后再提问订正,我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从练习反馈中来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的理解,能够正确的解题,可以说课堂的学习效果还不错。

  回顾总结环节。庞老师前面进行的比较快,后面总结环节比较充分,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收获。房老师基本没有了总结的时间。是因为前面反复重复、强调同一个问题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因此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处理,而且也没有进行课堂的总结。

  经过三节课的对比,我想到:首先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不要把学生估计的太低,觉得啥都得讲,但也不能把学生估计太高,有些问题学生只是知其表层,不知其本质。其次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课堂上说出的话要简明易懂,让学生既能听得清,又能听得明白。再次能让学生说的,还是要让学生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想办法互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至于让一部分孩子走神、逃离。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3)

——排球课评课稿

排球课评课稿1

  排球运动是参加人数较多的综合性体育竞赛项目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女排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成绩较好,吸引了很多国民的参与。排球运动具有全面的技术性,高度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和愉悦身心的游戏性及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以下是我个人在观看课程案例后的一些感受:

  本堂排球课基本是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插入一小游戏,熟悉球性。看得出老师对备课方面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从学生学习兴趣来看,学生很喜欢球类运动。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教学基本功很好。但看完整堂课程教学,总体来讲,缺乏新课程环境下所应该达到一种理念教学,缺乏新意,缺乏学生分层教学、自主学习的体现。听完课的第一感觉是学生的素质都太好的,打排球学生都有很好的基础,感觉不像在上新授课,而是复习课。老师没有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感觉似乎没有教师教授,这些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了,本课所教的动作学生基本都会,而且完成的质量都比较好,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拓展难度。同时,教学方法太古板、传统,整体教学设计缺乏新颖。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都体现的不到位。从练习效果上看也很一般。学生在练习时跑动不积极,练习密度也没有跟上。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水*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情感目标也要在课堂上很好的实现。

  课堂是舞台,是我们学生的舞台,过于呆板、传统划一的教学模式应该逐渐淡出,我们的体育课堂不是我们教师主演的,教师应该成为配角,而我们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在基础教学中,我们相对要淡化技术技能的功能,而要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体验快乐,掌握基本技术技能,从而让学生喜欢运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以上是我个人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观点,在学习他人好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反复思考,从而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水*。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4)

——灯光评课稿3篇

灯光评课稿1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因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不外乎有三个指标:1、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2、这一节课学生是否有两得:得到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技巧,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3、这一节课的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并快速反应跟进,查漏补缺。要使语文教学有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爱玲老师执教的《灯光》一课就体现的很好。

  1、设问有效: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设置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而本节课教师就仅仅围绕着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大问题来设疑的,而这一大问题的设计又辐射了许多的小问题,使学生很好地走进了文本。

  2、方法有效: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初读课文时,老师给予提示后让学生有目标性地学习,学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学,通过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个性朗读,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3、形式有效:丰富多变的课堂形式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常常能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生字教学时,认读后,让学生选用生字说说课文内容等。

  本节课教师很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学完课文后,又运用教师个人空间收集的战斗英雄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学生不仅收获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洗涤。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另外,上课时的小结没能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灯光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灯光评课稿2

  《灯光》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

  教学本课,赖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赖老师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理解: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

  2、郝副营长两次发出“多好啊!”“该多好啊!”的赞叹,一样吗?不一样的.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

  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用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在文章重点段10段中,“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都能理解意义,可是深沉的含义就体会不到了,所以赖老师引导学生,问:“如果没有郝副营长点燃的那一星灯光,后果会怎么样?你能从上文看看具体情形到底如何?”学生们读书很认真,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融入了课文情景。

灯光评课稿3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因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不外乎有三个指标:1、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2、这一节课学生是否有两得:得到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技巧,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3、这一节课的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并快速反应跟进,查漏补缺。要使语文教学有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爱玲老师执教的《灯光》一课就体现的很好。

  1、设问有效: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设置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而本节课教师就仅仅围绕着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大问题来设疑的,而这一大问题的设计又辐射了许多的小问题,使学生很好地走进了文本。

  2、方法有效: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初读课文时,老师给予提示后让学生有目标性地学习,学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学,通过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个性朗读,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3、形式有效:丰富多变的课堂形式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常常能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生字教学时,认读后,让学生选用生字说说课文内容等。

  本节课教师很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学完课文后,又运用教师个人空间收集的战斗英雄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学生不仅收获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洗涤。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另外,上课时的小结没能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灯光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5)

——《山雨》评课稿3篇

《山雨》评课稿1

  聆听了由曾老师开出的汇报课——《山雨》。

  《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如诗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以及大自然的浓浓爱意和深深眷恋。全文结构清晰,先写山雨跟着山风和云雾悄然而至、再写雨中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描述雨后幽静山林中的余韵,学生很容易把握结构内容,但是如何感悟作者的联想与想象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作为一位拥有18年教龄的新进教师,曾老师大气沉稳,流畅的粉笔字,标准的普通话,尤其是甜美的声音,配合文字优美的课文,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课堂上,曾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精练,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主线鲜明,抓住雨声、雨色和幽静这三个方面提问: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你想到的画面与小伙伴分享。全课以这样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句子。对于学生的汇报,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谈感受,只做适当点评,赏识每一个发言的孩子,既尊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也显示出教师的主导性,这些都充分考验着曾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而对于新接手的班级,这样自主的课堂自然也更受孩子们的青睐,能够得到孩子们拥护的课堂自然是最融洽的,正所谓教与学、师与生音色和谐。

  课后,组内老师积极参与评课,本着虚心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大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比如对于学法的指导要更加明确清晰,再比如充分发挥自己的甜美嗓音为学生范读指导等,相信在这种浓厚而又和谐的教研氛围中,我们六年级语文组一定会更进一步。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6)

——《雷雨》评课稿3篇

《雷雨》评课稿1

  刘素琼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堂扎实而深入的课,能让人见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首先,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刘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在理解“杂乱”时,让学生通过摆手做动作来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见痕迹。

  其次,刘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又能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再次,刘老师重视学生对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始,就让学生来说跟雨有关的词语,并出示了三个相关成语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听雷声让学生知道雷声的生活原型从而很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在学习黑沉沉一句时,随机积累了ABB格式的`词语。指导越来越一句时,让学生说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学会了造句,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还有理解“垂下来”时趁机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垂下来”,也是促进理解又是积累语言。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而有效的课,更有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虽然我是数学老师,同样也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学习。

《雷雨》评课稿2

  《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变化。

  听了傅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在授课过程中,傅老师根据学案要求,设计了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劲。学案还能结合课文实际进行延伸教学。傅老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用一首动听的儿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出示了雷雨生动的课件,创设了情境,贴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傅老师的这节课从整体入手,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白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学习课文。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并且紧扣雷雨前、中、后的特点进行设问,如雷雨前给你怎样的感觉?雷雨中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设问,比较符合低年级年龄特征,有益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认为这堂课的优点有:

  1、读书形式多样,通过读书体会雷雨前后的变化。

  2、句式训练设计较好,如“越来越xxx”。

  3、课件使用恰当,设计生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4、板书设计比较精炼、明白。

  不足之处:

  1、雨中部分讲得比较简单,给人一种匆匆走过场的感觉。

  2、讲到“挂”时体会不够,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如美化房间要挂点什么东西,从而体会“挂”是创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

  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细节目标显得不够明确,如“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到底要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这是一节令我耳目一新的课,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傅老师显得比较淡定。这节课我也学会了怎样使学生乐学,怎样教会学生观察大自然,喜欢大自然。我要试着把这种方式运用到我的课教学。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7)

——乡愁评课稿3篇

乡愁评课稿1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3。分析、归纳内容。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第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第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教师的民主、谦虚、*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大胆地、积极地、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才艺。

  第六,在信息技术的辅导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的录音资料,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中的)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时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王老师字教授《乡愁》一诗中的优点。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学中怎样与中考考点紧密联系起来呢?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

  4、由少数的学生积极表现、活跃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的学习表现吗?

  5、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呢?

  6、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希望今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教学交流课。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8)

——蒲公英评课稿

蒲公英评课稿1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讲述了一个自然常识,像蒲公英这类植物在泥土里才能茁壮成长。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念。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陆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年段特征,重点定位在字词的理解,概括主要内容等方面。课堂上教师能和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嘱咐”等重点词。

  2、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顺文而教,教师组织有序,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3、课堂上教师关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注重进行朗读地指导,采用了多种形式,如看图指导、分角色指导等。再如,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词语造句,进行合理化想象表达等,都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建议:

  1、小组合作的路径要更清晰,学生先干什么,在小组中干什么,都要分工明确。

  2、教师课堂中的问题有些琐碎,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象、语言表达。

  3、图片要充分应用,让学生明白“沙漠和湖泊”为什么不能去,因为那些地方表面上很美丽,吸引人,但并不适合他们生长。太阳公公嘱咐他们不要被“表现现象所迷惑”。


《折扣》评课稿3篇(扩展9)

——赶海评课稿

赶海评课稿1

  昨天参加了把握年段教学特点,创设有效训练情境——武进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听了马玲芝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马老师的教学风采。

  马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马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带着孩子们在愉悦中赶海,构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气飞扬的课堂。 上课伊始,马老师就问:在我的记忆里,赶海是件怎样的事?引导到“趣”字上。寥寥数语后就转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没有拖泥带水,进行无味的过多的导入情节。接着马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的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开始闯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赶海的“趣”,这一点从孩子们对课文段落的朗读就能看出来。学生放声朗读之前,马老师对学生说要想把课文读得生动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自己画出的句子,听着孩子们的朗读就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在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他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认为有趣的理由,把初见大海时追逐浪花的喜悦、捉螃蟹时的快乐、逮大虾时的好玩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尤其是几个语气词的朗读,更是显示出作者的惊奇、读者的领悟,赶海的快乐时光感染着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理解“把大虾比作武将”时,出示了大虾和武将的图片,找一找相同之处,并用词形容他们,“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口中脱口而出,学生们体会到了比喻的恰当、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后,马老师还让同学们找找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学生们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赶海时的一些经历,写得挺有趣。但是我认为赶海这样的经历可能只有少数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赶海的视频,相信同学们对赶海会有更多了解。最后马老师让学生欣赏了歌曲《大海啊 故乡》,紧扣着课文内容,在配乐朗读全文中结束了教学。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马老师指导学生时时在与文本进行着对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实现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着,享受着语言的魅力。

推荐访问:评课 折扣 《折扣》评课稿3篇 《折扣》评课稿1 《折扣》评课稿100字